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成语】成语典故连载 T

2021-04-12 19:57:26

T

成语】:谈虎色变 tán hǔ sè biàn

【注释】:

    原意是说被虎咬过的人才真知虎的厉害。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就情绪紧张起来,连脸色都变了。

【出处】:

    《二程全书·遗书二上》:

    真知与常知异。常()见二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

典故

     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二人在学术上都很有成就,人称“二程”。宋代朱熹等人把程颢、程颐的著作合编成集,即《二程全书》,其中有一处谈到如何获得“真知”的问题,真知灼见与普通常识是极不一样的。曾经有一个农夫,被老虎咬伤过。后来有人谈到老虎时,别人都很惊慌,而那个农夫的脸色更是与众不同,因为有过被老虎咬伤的切身感受,知道老虎的厉害,所以他特别恐惧。老虎伤人,虽然三尺高的孩子也知道,但是他们并不真正了解老虎的厉害,也就是说,他们在这方面并没有真知。只有被虎咬伤过的农夫,才具备这种真切的感受。

【近义词】闻风丧胆、心有余悸

【反义词】面不改色、谈笑自若

 

 

成语】:探囊取物 tàn náng qǔ wù

【注释】:

    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比喻极容易办到的事

【出处】: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

    是岁,熙载卒,煜叹曰:“吾终不得熙载为相也。”欲以平章事赠之,问前世有此比否,群臣对曰:“昔刘穆之赠开府仪同三司。”遂赠熙载平章事。熙载,北海将家子也,初与李穀相善。明宗时,熙载南奔吴,穀送至正阳,酒酣临诀,熙载谓穀曰:“江左用吾为相,当长驱以定中原。”穀曰:“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及周师之征淮也,命穀为将,以取淮南,而熙载不能有所为也。

典故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先后形成了十个小国。当时,一些士人为谋求官职,奔走于这些小国之间,有时不免夸夸海口,来显示自己很有才能。

有一个叫韩熙载的士人,他南下投奔吴国,其朋友李毂为他送行,酒酣临别之际,韩熙载夸口说:“江南的国家如果重用我,让我当宰相,我一定会率军长驱直入,迅速平定中原一带。”李觳也不甘示弱地说:“如果我来当中原国家的宰相,那我攻取江南各国,就会像伸手到口袋里取东西那样容易。”

【近义词】轻而易举、手到擒来

 

 

成语】:叹为观止 tàn wéi guān zhǐ

【注释】:

    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出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见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犹有憾。”见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韶濩》者,曰:“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见舞《大夏》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典故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有一个儿子叫季札,一次季札来到鲁国请求聆听周朝的歌曲和音乐,观看周朝的舞蹈艺术。每看演出,季札都发表一通评论,表现出他对周朝文化的喜好,经常有些深刻之见和精辟之语。季札看到跳《象箭》、《南籥》舞,说:“美啊!但还有缺憾的地方。”看到跳《大武》舞,说:“美啊!这大概就是周朝兴盛的样子吧!”看到跳《韶箾》舞,说:“这是圣人的辉煌成就,但也有不足啊,可见圣人是很难当的!”看到跳《大夏》舞,说:“美啊!多为老百姓办点实事,又不居功自傲的,除了大禹还有谁呢?”看到跳《韶箭》舞,说:“功德达到顶点了,伟大啊!就象苍天无处不覆盖,大地无物不装载,盛德已经达到顶点了,没有超过它的了。欣赏这种舞乐,真正达到极点了!以后再有其他舞乐,我再也不想观赏了。”

【近义词】易如反掌、轻而易举

【反义词】海底捞针

 

 

成语】:螳臂当车 táng bì dāng chē

【注释】:

    比喻自不量力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

【出处】:

先秦·庄周《庄子·人间世》

颜阖将傅卫灵公大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奈之何?”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

典故

     贤人隐士颜阖从鲁国来到卫国,想给卫国太子蒯瞶当师傅,蒯瞶为人凶残,以杀人为乐事,谁也管不了他。颜阖向卫国的贤大夫蘧伯玉请教,说:“有这样一个人,生性残忍,好杀人。如果我教育他遵行仁义,他就会憎恨我,这样我就很危险。如果我放纵他,这样整个国家就会很危险。这个人,只盯着别人的过错,而不知道这正是由于他的错误造成的。您说,我能给这个人当老师吗?”

    蘧伯玉心里知道那个人就是太子蒯瞶。他说:“您问得好啊!但可一定要谨慎才行!”接着,蘧伯玉以螳螂作比喻:“您知道螳螂吗?它在路上举起双臂,要与车轮搏斗,想阻挡车轮前行,但却不知道自己没那个力量啊!您一定要慎之又慎啊。我知道您有许多才能,但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干预太子的行为,无异于螳螂用双臂阻挡车轮,这样一来,您一定会触犯太子,给自己带来危险。”

【近义词】自不量力、泰山压卵

【反义词】量力而行

 

 

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táng láng bǔ chánhuáng què zài hòu

【注释】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仅仅看见眼前的利益,而不知后患能随之而来。

出处

刘向《说苑·正谏》: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典故

     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寿梦准备攻打荆地,遭到大臣的反对。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有谁胆敢阻止我出兵,将他处死!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想阻止吴王出兵。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想出一个好办法: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吴王很奇怪,问道:这是为何?侍卫道: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它一面唱歌,一面吸饮露水,却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蝉,但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而当黄雀正准备啄螳螂时,它又怎知我的弹丸已对准它呢?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边的灾祸。吴王一听很受启发,随后取消了这次。

 

 

成语】:特立独行 tè lì dú xíng

【注释】:

    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

【出处】:

   《宋史·李焘传》:

   焘性刚大,特立独行。早著书,桧尚当路,桧死始闻于朝。暨在从列,每正色以订国论。张拭尝曰:“李仁甫如霜松雪柏。无嗜好,无姬侍,不殖产。平生生死文字间。”《长编》一书用力四十年,叶适以为《春秋》以后才有此书。

典故

南宋学者李焘,字仁甫,眉州丹棱人。李焘性情刚直,志向远大,有操守和见识,不轻易随波逐流。李焘早年任职朝廷时,秦桧还握有大权。秦桧死后,李焘才开始在朝廷有名。等到成了孝宗近臣,和大臣讨论国家大事时,经常很正式的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者张拭曾经说:“李焘像霜雪中的苍松翠柏。他没有什么嗜好,没有姬妾,也不添置家产。一生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写作上了。”他花了四十年的时间编撰了《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叶适曾评价《续资治通鉴长编》是继《春秋》之后而出现的又一部巨著。

【近义词】

【反义词】

 

 

成语】:天伦之乐 tiān lún zhī lè

【注释】:

    天伦:指父子、兄弟关系。家人欢聚一堂,亲密友爱的乐趣。

【出处】: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典故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一个春天的月夜,和他的堂弟们聚会于桃李芬芳的花园,饮酒赋诗。李白诗兴大发,作了《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抒写他的抱负。其中写道:“天地,是万物居住的地方,光阴,是干百年来过路的旅客。唉!人生变化无常,飘浮不定,能有多少欢乐呢?古人曾点起蜡烛,在夜里照明游玩,确实是可以理解的!何况现在春日暖气外扬,天地向我们提供了如锦似绣的美好自然景物。我们相聚在桃李芬芳的名园,一起畅谈,叙述家人亲密友爱的高兴事!

【近义词】合家欢乐

【反义词】孤苦伶仃

 

 

成语】:天经地义 tiān jīng dì yì

【注释】经:规范,常规,原则;义:正理,准则。绝对正确,不能改变也不容置疑的道理。

出处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夏,会于黄父,谋王室也。赵简子令诸侯之大夫输王粟,具戍人,曰:“明年将纳王。”子太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

典故

    郑国的大夫子太叔拜会晋国大夫赵简子,赵简子向他询问什么叫“礼”。子太叔回答说:“这是仪式,不是礼。”赵简子说:“那,请问什么是礼呢?”子太叔回答:“我国的子产大夫在世时曾经说过,礼就是天之经,地之义,也就是老天规定的原则,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动的依据,不能改变,也不容怀疑。

近义词理所当然

反义词天理难容

 

 

成语】:天衣无缝 tiān yī wú fèng

【注释】:

    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出处】:

   《灵怪录·郭翰》:

   郭翰暑月卧庭中,仰视空中,有人冉冉而下,曰:“吾织女也。”徐视其衣,并无缝。翰问之,谓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典故

    从前有一个名叫郭翰的人,在夏天一个月光明朗的夜晚,躺在自家庭院里乘凉。突然闻见一阵香气,他一抬头,见天空有一美妙女子慢慢飘落下来,对他说:“我是织女。”郭翰很是好奇,发现她的衣服一点儿缝隙也没有,就问她:“你的衣服为什么没有接缝呢?”织女回答说:“天上的衣服本来就不是用针缝制的,又哪来的缝隙呢?”

【近义词】完美无缺、浑然一体

【反义词】千疮百孔、漏洞百出

 

 

成语】:铁杵磨针 tiě chǔ mó zhēn

【注释】:

    铁杵:铁棍。铁棍子磨成绣花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处】:

《潜确类书》:

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逛着去玩。走着走着,走到一条小溪边,见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不停地磨一根铁棒。李白走过去问:老婆婆,您在做什么呢?

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说。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是的!”

可是,这么粗的铁棒,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回答:只要我肯下功夫磨,终究会有磨成针的那一天的。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也很受启发。回去之后,李白再没有逃过学。每天发奋读书,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成语】:铁索横江(tiě suǒ héng jiāng

【注释】:

    用铁锁链横截在江面上,防止舰船通过。人们用“铁锁横江”形容严加防卫。

【出处】:

    《晋书·王濬传》:

    太康元年正月,濬发自成都,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吴丹杨,克之,擒其丹杨监盛纪。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先是,羊祜获吴间谍,具知情状。濬乃作大筏数十,亦方百余步,缚草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筏去。又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于是船无所碍。

典故

     王濬,晋代弘农湖人。博览经典,立志高远。他在自家宅院门前留下数十步宽的道路,有人说道路太宽了。他回答说:“将来我当了将军,这里可以容纳得下长戟幡旗。”人们嘲笑他,他却不以为然:“燕雀怎么会了解鸿鹄的志向呢。”不久,被推举做官,后改任益州刺史。

    当时,晋武帝计划吞并吴国,下诏命令王濬修造舰船。王濬积极从事造船,准备伐吴。公元280年正月,王濬率军从成都出发,沿长江顺流而下伐吴,在丹杨活捉了监军盛纪。东吴人在长江中险峻处设下防御工事,在江面上横拦着铁锁链,又做丈余长的大铁锥,放置到江中,企图以此破坏王溶的舰船。此前,羊祜抓住了东吴的间谍,通过间谍已经弄清了东吴在江中的布防。于是,王濬下令做了几十只大木筏,有百余步宽,上边绑着草人,草人披着铠甲。拿着武器,就像真的士兵一样。王渚命令会水的军士驾着木筏,做舰船的先锋队,木筏碰到铁锥,就将铁锥移开带走。同时,又做十多丈长,数十围粗的大火把,灌上麻油,在舰船前开路,遇到铁锁链,就点燃大火把,焚烧铁链,一会儿工夫,铁锁链就被烧断,这样,舰船前进就顺畅无阻了。

   这一仗,晋军直抵石头城(今南京),打败了吴军,吴主孙皓投降,东吴灭亡了。

 

 

成语】:铤而走险 tǐng ér zǒu xiǎn

【注释】:

    铤:快跑。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出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文公十七年》

    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敝邑有亡,无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唯执事命之。

相关背景

    春秋时期,诸侯大国之间为争当霸主,战乱不断。诸侯小国则非常不利,经常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公元前610年,晋灵公在扈地会合诸侯。晋灵公认为郑穆公和楚国有勾结,不愿见郑穆公,导致小国郑国很紧张。为了缓和郑国与晋国的矛盾,保护自己国家不受灾难,郑国执政大夫子家给晋国写了一封信来表明郑国对晋国的态度。

典故

子家在信中说,我们郑国一向很尊敬晋国,两国也很友好。郑穆公即位三年以来,多次殷勤地侍奉晋国国君,并且还拉拢陈、蔡等小国向晋国纳贡,使他们不敢对晋国有二心。郑国作为一个小国,已经做得很周到了。现在大国说:“你没能让我如愿以偿。”照这意思,郑国怪罪我们,我们只有灭亡一条路了,无法再继续侍奉贵国了。古人曾经说:“怕头怕尾,身子还能剩下什么呢?鹿在临死时是顾不上选择庇荫的地方的。”小国尽心侍奉大国,如果大国能以礼相待,小国就会以人道做事;如果大国不能以礼相待,小国就会被逼的像临死的鹿一样,采取冒险行动,情急之下哪里还顾得上那么多呢?”

【近义词】见义勇为、孤注一掷

【反义词】畏缩不前

 

 

成语】:同甘共苦 tóng gān gòng kǔ

【注释】:

    甘:甜。指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一》: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典故

     战国时期,齐国趁燕国内乱之机,出兵攻打燕国,结果燕国大败。燕昭王收复残破的国土,下定决心治理好国家,将来打败齐国,报仇雪恨。

    燕昭王身体力行,实施仁政,他吊唁死者,慰问活着的人,与老百姓同甘共苦。经过二十八年的励精图治,燕国强大起来,士兵们自愿参战攻打齐国。

    于是,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与秦国、楚国、三晋联合起来,商讨攻打齐国的方法。经过激烈战斗,齐国惨败,齐闵王逃亡国外。燕国军队独自追击败退的齐军,一直攻进齐国都城临淄,夺取齐国的珍宝,烧毁齐国的宫室和宗庙。至此,齐国只有莒和即墨两座城池没有被燕军攻下来。

【近义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反义词】同床异梦

 

 

成语】:同流合污 tóng liú hé wū

【注释】:

    流:流俗。本指顺时浮沉,随波逐流,现在指跟坏人一起干坏事。

【出处】:

先秦·《孟子·尽心下》

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

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典故

    春秋时期的孔子,特别讨厌好好先生,他把这种人称之为乡愿。孔子说:“好好先生,是败坏道德的人。”到了战国时期,孟子学生万章对次感到困惑不解。有一次,万章问孟子:什么样的人是好好先生呢?孟子解释说:就是像阉人那样满面堆笑、四处讨好的人。

    万章还不明白,又问道:“一个人,被全乡人称赞为老好人,他的所作所为都表现出是一个老好人,按孔子的说法他却败坏了道德,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道:“这种人就是这样,想要指责他吧,又找不出什么大毛病。他们只是见风使舵,随波逐流,做人似乎忠诚老实,行为好像方正廉洁,可是实际上完全背离尧舜之道,所以孔子说这种人是‘败坏道德的人’。”

【近义词】狼狈为奸、随俗浮沉

【反义词】泾渭分明、洁身自好

 

 

成语】:痛心疾首 tòng xīn jí shǒu

【注释】疾首:头痛。 心痛,头也痛。比喻悔恨、痛心或悲愤到极点

出处

《左传·成公十三年》:

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

秦桓公既与晋厉公为令狐之盟,而又召狄与楚,欲道以伐晋,诸侯是以睦于晋。

典故

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相连,,增强国家实力。尽管两国有着姻亲关系,但时常有摩擦发生。公元前578年,秦晋两国在令狐举行了谈判,双方签订了盟约,互相保证不再进攻彼此。

但是,亲桓公一回到秦国,就背叛了盟约,联合楚国去攻打与晋国有姻亲只好的白狄,想以此来威慑晋国。秦楚两军尚在行军途中,秦桓公就派人先到了白狄,混淆视听,发布谣言说晋国要来攻打白狄了。

楚国人听了,对亲桓公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很是反感,楚王派人到晋国,说了秦国如何劝说楚国一同攻打晋国的阴谋。听了这些话,诸侯们非常痛恨,都仇视秦国,纷纷与晋国谋求友好关系。

近义词捶胸顿足

反义词感恩戴德

 

 

成语】:投笔从戎 tóu bǐ cóng róng

【注释】:

    投:扔掉。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

【出处】:

南朝··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相关背景

东汉时期的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班超,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非常孝顺,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干活而觉得耻辱。他口才很好,看过许多历史典籍。

典故

公元62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去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固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来挣钱养家。他长期抄书,很是辛苦,有一次,他停下手中的活儿,把笔一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大的志向,也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取得名声,怎么能长期围着笔、砚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听了都嘲笑他,班超嗤之以鼻:“小子哪里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呀!

【近义词】弃文

【反义词】解甲归田

 

 

成语】:投鞭断流 tóu biān duàn liú

【注释】:

    把马鞭投到江里,都能把江水截断。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出处】:

   《晋书·苻坚载记》:

坚曰:“吾闻武王伐纣,逆岁犯星。天道幽远,未可知也。昔夫差威陵上国,而为句践所灭。仲谋泽洽全吴,孙皓因三代之业,龙骧一呼,君臣面缚,虽有长江,其能固乎!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越曰:“臣闻纣为无道,天下患之。夫差,孙皓昏暴,众叛亲离,所以败也。今晋虽无德,未有斯罪,深愿厉兵积粟以待天时。”群臣各有异同,庭议者久之。

典故

     东晋时期前秦国的君主苻坚,在位时打击豪强,休养生息,国力日益强大。公元382年,苻坚召集满朝文武官吏,对他们说:“现在天下大体上已经平定,只有东南一角的东晋不肯服从我。我准备亲自率领大军灭晋。你们觉得怎么样呢?”

然而多数大臣都不同意出兵攻晋,太子左卫率石越说:“现在,东晋依恃长江天险,边防尚且巩固,朝廷内部还算安定,没有发生大的祸乱。我认为不可轻易出兵攻晋。”

    苻坚笑着说:“我的军队有那么多的人马,如果把马鞭子投到长江里,都可以把长江堵住,东晋有什么可怕的?”

    苻坚不肯听从大臣们的劝谏。公元383年,苻坚率领近百万大军,大举南下攻打东晋。结果在淝水之战中遭到惨败。

 

 

成语】:投鼠忌器 tóu shǔ jì qì

【注释】:

    想用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近旁的器物。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

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谕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廉耻节礼以治君子,故有赐死而亡戮辱。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大夫,以其离主上不远也。礼不敢齿君之路马,蹴其刍者有罚;见君之几杖则起,遭君之乘车则下,入正门则趋;君之宠臣虽或有过,刑戮之罪不加其身者,尊君之故也。此所以为主上豫远不敬也,所以体貌大臣而厉其节也。

典故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贾谊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政治体制的主张,希望汉文帝采纳,在著名的《陈政事疏》中,贾谊写道:

    “俗话说:‘本想拿东西投打老鼠,却又担心砸坏老鼠附近的器物。’老鼠靠近器物,尚且怕打环器物而不敢投机它,更何况对那些不离皇帝左右、深受皇上宠信的大臣呢?所以我觉得对他们只能用廉耻礼节加以约束,所以以前有贵臣犯了法,皇上命他而不是他杀来羞辱他。之所以不用刺字、割鼻子的刑罚来对付犯了法的大夫,就是因为他们与皇上关系亲密啊。按照礼仪,不能用数马牙个数的办法来计算皇上的坐骑有几岁了;践踏了御马吃的草也要受到惩罚;见到皇帝用过的的手杖,必须起立致敬;路遇皇帝乘坐过的车,必须下马肃立;皇上的宠臣即使犯了过错,也不能判处他们以刑戮之罪,这些都是为了尊敬皇上的缘故啊。”

【近义词】畏首畏尾、瞻前顾后

【反义词】无所畏惧、肆无忌惮

 

 

成语】:图穷匕见 tú qióng bǐ xiàn

【注释】:

    穷:尽;匕:匕首。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露出了真相或本来面目。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三》: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拔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抗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掺其室。时怨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典故

秦国是战国七雄中的强者,它不断蚕食他国,燕国危在旦夕。燕国的太子丹派荆轲作刺客杀秦始皇,以解除亡国危险

秦始皇接见荆轲时,见了一直想杀死的樊性仇人人头,又听说燕国欲献大片土地,高兴地赶紧叫荆轲打开地图指给他看,荆轲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地图全部展开时匕首出现了。荆轲拿起匕首拉住秦王,正要刺到秦王时,秦始皇挣脱而逃,衣袖都撕断了,围柱追逐一番之后,秦王才知抽剑砍伤荆轲,众大臣侍卫随后用乱刀将荆轲杀死了

【近义词】原形毕露

【反义词】显而易见

 

 

成语】:推心置腹 tuī xīn zhì fù

【注释】:

    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心待人。

【出处】:

    南朝··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光武复与大战于蒲阳,悉破降之,封其渠帅为列侯。降者犹不自安,光武知其意,□令各归营勒兵,乃自乘轻骑按行部陈。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由是皆服。悉将降人分配诸将,觽遂数十万,故关西号光武为“铜马帝”。赤眉别帅与大肜﹑青犊十余万觽在射犬,光武进击,大破之,觽皆散走。使吴汉﹑岑彭袭杀谢躬于邺。

典故

     ,建立新朝以后,刘秀和哥哥刘绩起兵反对王莽。打败王莽之后,刘秀到河北巡行诸郡县,废除王莽苛政,争取民心。

当时,河北军有铜马、青犊等部数十万,声势很盛。光武帝刘秀率汉军与铜马的军队在蒲阳交战,全部击败并迫降了铜马的军队,封投降的将士为列侯。但这些投降的人总是惶恐不安,心里感到不踏实。光武帝刘秀知道他们的想法,下令叫他们各回自己的军队统率士兵,而刘秀自己轻装骑马前去检阅军阵。投降者们才放心地说:“萧王(刘秀被更始帝刘玄立为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如此以诚心待人,我们怎能不为他效死呢?”从此以后,投降者都心悦诚服。

【近义词】肝胆相照、赤诚待人

【反义词】居心叵测

 

 

成语】: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ě

【注释】:

    舍:古时行军,一舍为三十里。比喻避免冲突而对人让步

【出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及楚,楚之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长期逃亡国外。他逃亡到楚国时,楚成王设宴款待他。席间,楚成王问重耳:“如果将来公子回到晋国做了国君,您将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如果我能借助您的帮助返回晋国,今后一旦晋、楚两国之间发生了战争,双方军队在中原相遇,我军一定退避九十里地;如果还得不到您的谅解,我只好和您战场相见了。”楚国大夫子玉要求楚成王杀掉重耳,以绝后患。楚成王没有采纳子玉意见。

    后来,重耳在秦国的支持下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称作晋文公。公元前632年,晋、楚之间果然发生了战争。晋军奉晋文公命令向后撤退。晋军将士不满地说:“做国君的却向做臣子的退让,这多么地耻辱啊!况且楚军出师日久,士气低落,我军为什么要退让呢?”狐偃解释说:“从前如果没有得到楚国的帮助,我们晋国就不会有今天。我军撤退九十里以回避楚军,这正是为了报答昔日楚君对我们的恩惠。如果我们对楚国忘恩失信,一定会激起他们的怨仇,那样一来,就是我们陷入不仁不义的地步了。”于是晋国军队撤退了九十里。楚军将士本想停止进逼,但是子玉不肯答应。结果,楚军在城濮被打得大败

【近义词】委曲求全

【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