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第12届河南教育名片辉县市吴村镇中心学校:做乡村学生看得见未来的教育

2022-05-29 18:09:36


校长

报告

办一所田野里的现代化学校



张文栓 辉县市吴村镇中心学校校长


近年来,辉县市吴村镇中心学校立足乡村,守望麦田,以“创建全国乡村教育样本校”为己任,以“办吴村人民家门口的优质学校”为目标,积极探索现代化乡村学校发展之路。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校长,我感到振奋人心,同时又感到肩上有千钧重担。校长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乡村教育发展有很多困难,但我们相信教育最本质的目的是促进人的成长,学校教育就是要为学生拥有智慧而幸福的未来奠基!
  
我校提出了“创建全国乡村教育样本校”的发展愿景,制订了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不断为学校发展描绘美好未来。
  
近年来,我们对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在教师关心的年度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和绩效工资发放等方面让教师得到认同。极力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在专业成长上,通过压担子、出点子、架梯子等途径,开阔教师视野,提升专业素养。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我们提出了学、议、探、测“四环节目标教学法”,贯彻“讲练结合、及时反馈、重在落实”的教学原则,用目标引导,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
  
“将枯燥的校园生活变成精彩的精神乐园”是学校一直努力的方向。我们成立篮球、足球等社团,开展校园歌手大赛、作文竞赛等文体活动,让学生的才艺充分展示,让每个学生在校园里有了更好的“存在感”。


近年来,辉县市吴村镇中心学校立足乡村,守望麦田,以“创建全国乡村教育样本校”为己任,以“办吴村人民家门口的优质学校”为目标,积极探索现代化乡村学校发展之路。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校长,我感到振奋人心,同时又感到肩上有千钧重担。校长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乡村教育发展有很多困难,但我们相信教育最本质的目的是促进人的成长,学校教育就是要为学生拥有智慧而幸福的未来奠基!
  
我校提出了“创建全国乡村教育样本校”的发展愿景,制订了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不断为学校发展描绘美好未来。
  
近年来,我们对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在教师关心的年度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和绩效工资发放等方面让教师得到认同。极力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在专业成长上,通过压担子、出点子、架梯子等途径,开阔教师视野,提升专业素养。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我们提出了学、议、探、测“四环节目标教学法”,贯彻“讲练结合、及时反馈、重在落实”的教学原则,用目标引导,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
  
“将枯燥的校园生活变成精彩的精神乐园”是学校一直努力的方向。我们成立篮球、足球等社团,开展校园歌手大赛、作文竞赛等文体活动,让学生的才艺充分展示,让每个学生在校园里有了更好的“存在感”。


张文栓 辉县市吴村镇中心学校校长

 

“我们学校背靠大山,距离辉县市城区35公里,是辉县市最偏远的乡村学校之一……近年来,学校教学质量在辉县市名列前茅,今年的中招考试更是创造了辉煌的成绩。”11月10日,在第12届河南教育名片发布仪式上,辉县市吴村镇中心学校校长张文栓向大家介绍了学校的办学成绩和办学特色,引起了与会老师的极大关注。


6月份以来,记者多次走进吴村镇中心学校,探寻其现代乡村学校建设的奥秘。在采访中,前来接孩子的家长向记者表示,孩子在这上学,出成绩、还变得懂事儿,在家门口上学,放心。吴村镇中心学校的办学成绩除了在当地被认可,外来参观者也是络绎不绝。


记者发现,在乡村学校面临诸多办学“困局”的当下,该校学生不仅不外流,周围乡镇和外县的学生也慕名前来就读。记者与师生的交流中也能感受到,这里的老师干劲足,争着上课;这里孩子举止大方,多才多艺,流露着自信。



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铸就学校发展的内驱力




、、教学楼内丰富的走廊文化、办公楼内漂亮雅致的文化橱窗……记者在吴村镇中心学校感受的是无处不在的校园文化。学校的一路一景、一草一木都在为育人说话。张文栓表示,在环境建设上,学校营造出“朴素与雅致交融、自然与庄重搭配、沉静与灵动呼应”的校园环境文化,为老师们提供优美舒适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除了颇具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装扮,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吴村镇中心学校不断搭建发挥学生特长的平台,在学生的评价上多了几把尺子。记者在学校的展板上看到,学校的篮球赛、歌咏比赛、文艺会演等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在课余时间,操场和篮球场也不乏学生运动的身影。“一所只有学习的校园是很枯燥的,我们要把枯燥的校园打造成学生的精神乐园。”张文栓说,学校考核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对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实行“日常管理+教学成绩+活动成绩”的评价办法,引导教师认识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全面地发展。这样,不但让学生爱上了学校,还让他们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我们学校的老师上课都争着上。上学期,九年级语文老师李美玲为了不耽误学生学习,手术后仅休息一星期就赶回来上课。崔德全老师56岁了还在担任九年级理化生教研组组长,他还积极发挥自己特长,主动担任了学校教师乐队的队长……”张文栓对自己学校的老师有说不完的话。


“学校通过创设优质的人文环境,唤醒教师的教育初心。同时,学校还找到了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方法,就是公平公正。”张文栓说,学校的老师工作干劲大,得益于学校风清气正的人文环境。学校不断对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在教师关心的年度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和绩效工资发放等方面让教师认同,让老师们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好人好报、多劳多得、有为有位。


动静结合,促进学生全面提升



弓步运球、左右拨球……每天的大课间,吴村镇中心学校的千人篮球操、足球操就会震撼上演。据张文栓介绍,“童心律动”篮球操、足球操是体育组的老师集体创作的,是学校阳光大课间的重要内容,深受孩子们喜欢。此外,足球运动在吴村镇中心学校也是颇具特色。学校充分利用资源,与河南绿茵足球俱乐部合作,建立训练基地,率先开展校园足球运动。全校一至九年级全部开设篮球课、足球课。此外,学校还编写了《小球大智慧》校本教材。足球、篮球运动多层次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学生运动的兴趣。


“我喜欢体育,我们学校每学期的篮球和足球比赛,我都会积极参加。每次比赛,全班的同学都会过来加油助威,自己很有成就感,也让班级更加团结。”九(1)班学生杨坤说。


球类运动是吴村镇中心学校动静结合教育理念中,“动”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学校还形成足球和篮球运动的联赛机制,全校每个班都参与。学校让球类运动实现以球促德、以球益智、以球会友、以球健体的目的。


舞蹈《双双草鞋送红军》、、情景剧《永远的长征》……采访中,。,并编排成各式各样的节目。在展示会上,学生们自己主持、表演,有模有样。,学生在诵读中领悟了伟人的情怀,丰富了涵养。”副校长赵国栋表示,、演讲、书法等活动是学校“静”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在“静”教育上,吴村镇中心学校还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学校有7个学生阅览室,藏书10万余册,学生既可以借书也可以在阅览室内阅读。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学校每周还设置一到两节阅读课,班主任为他们发放“小书虫读书卡”,学生可以写上自己的读书摘要、感受。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了阅读,有的学生还将自己的阅读习惯带回家,“传染”给了家长。


让农村学生看见未来,让德育内化于心


“我要考新乡市最好的高中!”“我喜欢画画,以后上大学要学美术!”“我喜欢体育,我准备考体育特长生!”……采访中,记者在和吴村镇中心学校的学生交谈时,同学们颇有自信地说出了自己心中的小目标。


同样令记者感到震撼的是,在吴村镇中心学校的晚自习时间,教室很少有人说闲话,非常安静。据赵国栋透露,这其中除了有学校“小声交流、低声课间、无声自习”的要求在发挥作用,更多的是学生有珍惜时间、主动学习的态度。“九年级的学生经常晚自习结束了还迟迟不肯回寝室,学校都会组织老师提醒好几遍。”赵国栋说,学生们都有自己的小目标,看见自己的未来,让厌学的学生越来越少,愿意努力的学生越来越多,大家都是比着学习。



“农村学生缺少的是,宽阔的视野、文明的素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张文栓表示,学校提出了“动力为根,努力为本;健康为根,智慧为本;阅读为根,习惯为本”的思想,将每学期开学第一月定为“帮助学生看见未来月”,通过组织主题班会、视频晨会、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渠道唤醒、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理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唤醒、激励,这正是吴村镇中心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法宝。张文栓说,在农村,家庭教育往往是一张白纸。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就需要学校来承担。


记者在学生宿舍中看到,每个宿舍都非常整洁,被子、洗漱用品连放置的方向都一样。学生见到老师了,都会主动停下来问好。


除了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学校还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每到吃饭的时间,学校各个重要的路口都有带着小红帽的学生在维持秩序。每个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既提升了他们的自律意识,又让他们有了参与感。


风清气正的校园、勤奋实干的老师、自信大方的学生,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对这个偏远乡村学校的最深的印象。“为学生拥有智慧而幸福的未来奠基”在学校主楼上,吴村镇中心学校的办学目标格外醒目。张文栓校长和吴村镇中心学校的老师们正在为学生的未来默默耕耘着。


原载:《教育时报》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校长”。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小育,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觉得不错,请点赞↓↓↓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