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如何陪伴你的孩子——点滴时光胜过宏大场面

2020-11-21 19:02:02

 

上周到深圳出差,间隙约两个朋友吃了顿饭,聊到了如何陪伴孩子的问题,在balabala过程中,感觉自己多少做对了一些事情,这萌发了分享的欲望。

 

需要澄清的是,这不是教育孩子的分享。教育孩子的方法或许有千千万,但归根结底是“做好你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比什么教育手段都管用,孩子的耳濡目染胜过父母的千言万语。

 

仅以阅读为例,如果你没有读书的习惯,那么无论如何强迫和引诱孩子阅读,效果都不会好。当然,凡事个例除外。

 

在陪伴孩子的问题上,我听到最多的、也是众所皆知的理由是:“工作很忙,没时间”。反驳这句话的对错没有意义,因为这可能是个事实,但它最大的BUG在于———是不是365天都忙到没时间?是不是分分秒秒的陪伴才算是陪伴?

 

答案显然都是否定的。

 

我女儿今年十岁,想起过去十年,我最大的满足就是,几乎没有因为工作忙而错过她成长的关键时刻:她的满月、她的周岁、她的每一年生日、她的每一场参赛和表演、她的幼儿园毕业典礼、她上小学的第一天等等。哪怕曾经有大半年时间,因为工作原因每天从睁开眼就一直忙到凌晨一两点,而且很少有休息日,我也会利用与她一起吃饭的时间,跟她聊聊天,或者给她拍个吃饭的照片发个朋友圈,上班前再给她留个小纸条等等······这也是一种陪伴。

 

我可以很肯定的说,如果你有时间在看这篇文章,那么,你就一定有时间陪孩子······没错,我的潜台词是劝你放下手机,少刷点朋友圈,匀出一些时间给孩子。

 

不过,如果你跟《纸牌屋》里的弗兰克和克莱尔一样崇尚丁克,不喜欢孩子,只钟情于追求个人成就,那点击本文左上角返回键。

 

在谈及我陪伴女儿的经验之前,先亮明我对生活的基本态度。

 

我把生活分为3个条块:第一个条块是工作,占40%权重;第二个条块是家庭,也占40%权重;第三个条块是社交,这个大概占20%权重。

 

我重视家庭,却怎么又把工作摆在家庭前面呢?这并不是为了显摆我的事业心,而是因为工作是个体生命的意义基石,我首先要为自己活着,其次才可能是家庭,这个排序并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特别是作为男人,工作做不好,要想经营好家庭就会难上加难。至于社交,也必不可少,它可以让我的视野和心态都更开放,只有生活不封闭、不单调,生命才可能增量发展,充满发现,充满惊喜。(注意:别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社交上,太多人因为沉迷于某些社交,譬如:打麻将、应酬等,导致投入家庭的时间变得极为稀少,这得不偿失)


我把陪伴女儿的经验总结为人人皆可做到的2个要点:

第一,给她生活的仪式感,至少一年一次。

第二,为她留下美好的时刻,别浪费在一起的时光。

 

先谈第一个“给她生活的仪式感”,我是怎么做的。

 

从我女儿出生的第一年起,我就坚持每年给她写一封信,信的内容五花八门,没有固定套路。可以记录她生活里的一些片段,也可以谈谈我对一些事情的看法。这些信当然不是写给她现在看的,而是写给她长大后看的。你完全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的父亲从你一岁开始,就每年给你写一封信,你现在看到这些信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不是故作谦虚,我的文笔属于很一般的水平,但我给女儿写信靠得不完全是文笔(我当然想尽量优美啦^_^),而是我对她的爱和希望。至少,所有用爱和希望写出来的文字,都不会太难看。

 

借此机会向美国投资大师罗杰斯表示感谢,正是他的《写给女儿的十二封信》给了我写信的启发和动力。

 

在我女儿幼儿园即将毕业的前一年,我开始思考如何赋予女儿新的生活仪式感——就是能带她一起体验的。毕竟写信只是我单方面的仪式,我必须要找到一个我们仨可以共同体验的生活仪式。

 

想一想,我们什么时候最有仪式感呢?就是过各种节日的时候。特别是春节,你离家再远,车票再紧张,你都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的回家与父母团聚,这就是根植于我们内心的一种仪式感。中国很多节日都已经是“类宗教”了,特别在农村。

 

我选择了“元旦”作为我们仨仪式感的时间点,因为它代表了时间的新旧交替,以及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这些都十分符合仪式感所需要的意义赋予。还有两个客观因素也让我选择元旦:一是元旦学校会放假,这样就不用耽误女儿学习;二是我们中国人辞旧迎新主要过春节,这样就不会影响我们和家人的团聚。这些都是确保仪式可执行的必要因素。

 

定好时间点,接下来还得想清楚在什么地方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这种仪式感。而且必须是一个固定的地方,必须是一种固定的方式,如果每年都变来变去,那就谈不上什么仪式感了。最后,我们仨共同决定(必须共同)每年元旦登上鼓浪屿的最高峰——日光岩迎接日出。选择原因这里就不赘述了,每个人情况各异,我的选择未必有参考价值。


2014·新年日出

2015·新年日出

2017·新年日出


(说明:2016年元旦,因为老罗在北京水立方举办首届“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我带她们去现场观看,中断了一年。不过,这个小插曲也有它不一样的仪式感和纪念意义哦)


除了每年一次郑重的“跨年迎日出”,我们仨日常生活中也会不定期的搞一些小仪式,譬如:家庭茶话会、家庭电影节等等。这些小仪式搞起来也简单,好处是可以促进我们和孩子的交流。其他像家人聚餐也都是很好的生活小仪式,只要你认真对待(譬如:饭桌上绝不玩手机),孩子是能够感受到这个家庭的爱和这个家族的团结。

 

你可能觉得,我赋予孩子的生活仪式感好像都是刻意为之的,不像电影里演得那般天然去雕琢,这样是不是太作了?我承认是这样的,但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跟你说,你现在看到的所有庄严的宗教仪式、隆重的节日仪式,也都是我们老祖宗刻意为之的结果。任何事情做久了,就成了人们自然而然会去遵循的习俗和习惯。只要是这件事本身有意义,就值得刻意去做。

 

生活不是大卫·科波菲尔,它原本就是一个空桶子,并不能凭空赐予我们什么,只能是我们自己需要什么就装入什么,而且一开始,就必须刻意为之、虔诚为之,直至这种创造成为了我们潜意识里的好习惯。

 

我认为一个好的家庭仪式,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超越学校应试教育的自信和底气,那是孩子的“根与翅膀”(歌德语)。


(这张评为:最具乡土气息奖。每次看我都乐 

现在聊聊如何“为她留下美好的时刻”。它的着眼点其实是后半句:“别浪费在一起的时光”。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梅艳芳的告别演唱会,她在《夕阳之歌》的最后绝唱中用一句摄人心魄的“ByeBye”向粉丝们做最后的告别,每次听到我都感到无比震撼。

 

生命因无常而太过于沉重。

 

我最常告诫自己的一句话是:凡是不能回头的事情,都要认真对待。时间就是一条永不回头的河流。你不可能等到孩子20岁了,再恳求她摆出3岁时可爱的POSE让你拍个照(囧)。

 

在手机拍照效果还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我每次带女儿到小区散步都要在脖子上挂着一个佳能500D,她走到哪里我就拍到哪里:她玩沙子,我咔嚓;她坐摇摇车,我咔嚓;她逗小狗玩,我咔嚓;她逛个鞋铺,我咔嚓咔嚓;她走路歪歪扭扭,我一样咔嚓咔嚓;她背着夕阳向我跑来,我更是咔嚓咔嚓·······总之,女儿所到之处便是我的最美风景。我也因此被一些小区店铺的老板笑称为“最爱给女儿拍照的光头爸爸”。(在女儿两岁的时候,她和姥姥姥爷在北方生活了两个月,第一次分开这么长时间,我还特意给老丈人配了一部数码相机让他帮忙拍照。^_^)

 

除了照片,还要有视频,因为有些生活图景我希望未来能够绘声绘色的重现,而不仅仅是一张无声无息的照片。在我女儿5岁的那一年某一天,我特意给她拍了一部生活微电影——《女儿的一天》······第一次当导演的感觉真是好哇。

 

随着手机的拍照效果越来越好(我挑选手机的第一优先功能是拍照效果),拍摄就更方便了。只要我在家,基本每天都会随手给女儿拍几张照片或录一段视频:不管吃饭的,还是看书的;不管骑车的,还是练琴的;不管是高兴的,还是生气的······如果出差,则拍照任务由她妈妈自动承接过去。

 

我身边的很多朋友其实都有随手给孩子拍照的习惯,但鲜有人注重这些照片和视频的存储安全,最常见的就是手机丢了、硬盘坏了,导致过去几年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全部丢失,我邻居、同学都发生过类似事情,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

 

说到照片存储,我并不信任国内的云存储服务(这两年因国家管制,不少云存储停止服务也印证了这一点),所以,我一开始就自己买了移动硬盘做备份,而且是双硬盘,后面又买了带RAID功能(一种自动备份技术)的移动硬盘,这样备份就方便了。而且我会定期备份,一个月至少一次,确保数据的绝对安全······迄今为止,我女儿的照片和视频容量已经超过了2TB,相当于40多万首MP3歌曲,这些歌曲如果没日没夜的听,大概需要听4年时间。

 

拍摄这么多的照片和视频,我是有目的性的。我会在女儿结婚的那一天,精挑细选出她过去的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每一年的生活照片和视频,印刷出一本相册,剪辑成一段视频,供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欣赏。相信那一刻,她是幸福的,她的爱人也是幸福的。

 

“The little momengts are alway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big ones”。我们现在所过的漫不经心的一个个瞬间,或许在未来的某个重要时刻可以把它们串联起来,构建出一幅恢弘的人生画卷。

 

时间很势利,也很冷酷,但它如果察觉到了你的用心,它也会毫不吝啬的加倍奉还你一个温暖的未来。


(我做过的一个女儿照片集锦——“你的容颜,融化了我们的岁月”)

 

所以你看,陪伴孩子并不需要什么秘诀,以上做法也是人人皆可做到······但凡事皆意愿,你说呢?

 

陪伴孩子,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育。而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如果从字面的隐喻,既可以是“生下来就要干活”,也可以是“把有生的日子都过得有活力”······让日子敞亮,让日子有意义,不就是活力吗?

 

我所做的一切,就像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一颗颗美好的种子。这些种子有的会长成参天大树,有的会长出美丽花朵。无论是一座茂密繁盛的森林,还是一处四季常开的花园,都足以让我为她感到惊喜了。

 

一个内心郁郁葱葱、开满鲜花的人,是不会惧怕任何挫折,也一定是幸运的。

 

2017/6/17,于厦门



(主要用来分享一些不便于朋友圈分享的内容)


(备注:封面图片2017·6·2 摄于台北宜兰)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