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平凡二三事,方显桑梓情 —李伟逝世三周年祭

2022-07-11 04:06:34





平凡二三事,方显桑梓情

     ------李伟逝世三周年祭

      李伟同志于2015年3月19日离开了我们,今天算起来已整三年,时光无情人有情,伟绩光焰照后人,隔空传情情谊深,家乡人民怀念您!

    说起李伟,所有的张家川人一点也不陌生,他的工作轨迹是既平常又繁杂:在本县,担任过教师、行政干事、乡镇干部、政府办主任、县长;在外地,、天水师范学院书记、西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兰州理工大学副书记、北方民族大学党委书记等职。他为了钟爱的事业鞠躬尽瘁,积劳成疾,虽然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存,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忆往昔,“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每一个人都有无法抹去的过去,不一定辉煌,但都值得回忆。 时间倒退到1981年3月的某一天,那时我正读高二,听说学校刚从县委机关借调来了一位从兰大毕业的历史老师,我们这些因长期缺老师被困扰的高二学生欣喜若狂,课间争先恐后地跑到高一教室门前等待,一睹这位年轻大学生的风姿。果然,眼前的这位年轻教师,就像同学们私下议论的那样:年轻、英俊、潇洒、大方,唯一和想象中的差异是,没有戴眼镜,似乎缺少那么一点文人气质;但我们都被他那帅气的外表、大度的举止征服了;目光的交谈,得到的是表象的信息:高大的身躯,穿着一身整洁得体的服装,目光炯炯有神,态度和蔼可亲;虽然没有语言的交流,总觉得人家就是个干大事业的人,我们这些从小生长在农村的学生,从小到大,见得最多的工作人员就是教师,固执地认为教师就是干大事业的人;这位干大事业的年轻教师就是刚从兰大毕业不久的李伟。

    年轻教师进校园,对学校是一件特大喜事;对学生来说,是一件欣喜若狂的事。进了校园的李伟,成了我们这些高中学生崇拜的偶像,第一次懂得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在李伟的感染下成熟了许多,积极行动起来,定目标、立大志,刻苦学习,顽强拼搏,希望将来成为像李伟一样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有道德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一是羡慕李伟的大学生身份、二是羡慕兰州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从那时起,我们这些即将面临高考的高二级同学们,都带着双重羡慕的心情,夜以继日地备战高考预选、备战高考大考。

    记得当时的大考模式是,高中两年制,高二参加大考,具体环节是,理科按20%、文科按15%的比例确定预选人数,只有预选上的同学,才有资格参加大考,压力是相当大的。面对挑战,只有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我们得知,应届生要考上大学,先得和补习生争夺预选资格,补习生有连续补习五年的,他们的文化课功底很雄厚,只是因为数学、英语太差,每年高考仅差几分而与大学失之交臂,欲罢不能,不甘失败,只有来年再战。当年,我们应届生被预选并考上大学的很少很少,好在从我们这一级开始增加了高三,高二可直接参加大考的预选、正式大考,考不上的可直接进入高三继续学习,国家给了我们这级学生失败了可以重新再来的机会,确属不幸之中的万幸啊!

    痛定思痛,我们没有灰心。 找寻根源,这不全是个人努力不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小学、初中缺专业老师造成的,初中的个别课程因缺该专业老师而停课,由此可见,缺少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影响是多大啊!我这样说李伟的作用,现在的学生就不会感到惊奇了,也不会认为我在夸大其词,不是在夸大个人的作用,反而会认同,李伟确实给当时的一中学校和学生带来的收益是不可低估的。

    由于教师短缺,我个人的初中一年级是小学老师教的,我至今仍还清晰记得,1982年参加大考时,英语只学到初中第二册第六课,高考成绩只有26分,我是文科生,文科高考中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各占100分,英语只占70%,高考总分为570分;考试时没有印刷卷,监考教师在黑板上抄题,考生边抄题边答卷,每科考试时间一小时;尽管竞争激烈,但非常幸运,幸运带来了好运,1982年5月,我勉强被预选上,同年的7月,跌跌撞撞地考进了师范大学,虽非名牌大学,但终归实现了上大学的愿望。

    回忆过去,感慨颇多,要感谢的人也很多。对于李伟,一则感谢他作为一个临时借调的具有大学生身份的年轻教师,对我们面临高考学生的感染鼓励,虽然是从县行政借调过来的“临时老师”,但那种鼓舞作用是不可轻估的,在我们看来,以后能考上大学,回家当一个老师,那可是一辈子的荣幸,甚至是光宗耀祖的事。我虽然对他只是几睹风姿,并没听过他的讲课,但他那可亲的笑容、讲课的风采、渊博的知识,早已在同学间相传,早已飘出教室窗外,落在校园每一个同学的心间;特别是对我们这些没有见过世面的同学来说,他对我们的引领、带动,不仅有用,而且终生受益,使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二则感谢李伟的临时任课,其实就是紧急救援,犹如雪中送炭;当时教师紧缺,不仅是学校的损失,更是每一个学生的损失,如果李伟不来代课,我们几个班的课程只能由一个老师兼代,每周只能上该课程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我的小学学习时光就是这样度过的;不怕土桌、不怕五六个人挤一条窄木长凳,就怕缺老师;教室短缺,两个年级可挤在一个教室,每节课每个年级各上半节课;如果缺了老师,这门课就停了,这是多么令每一个同学和家长都伤心的事。可见,李伟短暂的一中教师经历,给当时一中工作的支撑力度,给当时一中的几届学生的鼓励作用,都永远刻画在一中的史册,都永远牢记在我们几届学生的心间。

    话说八十年代的张家川,大学生凤毛麟角,就连一中的教师队伍中,具有大学生身份的老师,有赫伟烈、海战龙等极少数的几个本县籍的老师,大多数老师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比如,陆正刚(四川)、阮孝忠(湖北武汉)、王汉民(河南)、吴永益(上海)、赵治华(清水)、马兆麟(秦安)、白志忠(河南)、张敬仁(河南)、杨志广(兰州)、张念清(河南)、穆小琴(天水)等等。相比较与前几届的同学,我们是非常幸运的一届,既能饱吸老一辈教师提供的知识营养,又能目睹年轻教师的讲课风采,时光在快乐中度过,成绩在苦学中进步。同学们看到年轻帅气的大学生李伟,一个个眼睛里放射出羡慕的光芒;当得知李伟是本地考上的大学生,同学们高昂兴奋的情绪中满载着“我也要考上大学”的远大目标,放飞了理想的翅膀在天空飞翔,鼓足了体力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可以说,在我们人生非常关键的时刻,是李伟给了我们飞翔天空、遨游海洋的巨大动力。

    在今天这个特定的日子里,我作为李伟给一中支教的受益者,从心底里非常感谢他,并把谢意化作一股清澈的小溪渗入地下;也诚挚地感谢为张家川的教育做出卓越贡献的外地教师,并把对他们美好的祝愿放飞天空,漂向远方!

    特别声明的是,我没有丝毫贬低小学、初中老师的意思,反倒应该诚心感谢那些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对我们付出了个人全部的小学、初中教师们,可以说,没有他们的苦教,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这里谈论的是当时教师非常短缺的问题,绝对没有涉及到教师的文化层次问题。

    我第二次和李伟相见,大约是在1990年的9月,他以张家川县长的身份来参加县一中“教师节”庆祝会的。我还清楚地记得他当时讲话的大概内容:一是分析了张家川教育非常落后的原因;二是鼓励教师为张家川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而努力拼搏;三是讲到教师的职业是光荣而神圣的。特别是针对当时一些教师不安心工作、设法跳槽转行的现象,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自己也非常喜欢当教师,并引用了叶圣陶先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名言;指出工作不分高低贵贱,“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要爱岗敬业,踏实工作,真抓苦干,只要能做出成绩,都是好样的。我们参会的这些普通教师对李伟的三个感受是:一、作为一个县长,能亲身参加一个学校组织的“教师节”庆祝大会,在县一中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二、没有念讲话稿,就像拉家常,站在教师的角度,谈教育,谈教师;三、没有拉官腔,没有摆架子,没有高谈阔论,就像一个教育行家从教学、教师、学校的现状,提出了提高民族教育的对策及奋斗方向;参会教师精神振奋,干劲十足,从心底里佩服李伟是一个懂教育、爱教育、抓教育,有长远发展眼光的县长!

    说起来,李伟还真和教育有缘,不仅成为了有学术成就的专家教授,而且成为了高校的行政领导,这完全得益于他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杰出的才能、惊人的毅力、高尚的人格、果干的魅力、突出的功绩;这样全面的才干决定了他能挑起天水师范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北方民族大学校长、书记的重担。作为从穷乡僻壤、文化落后的民族自治县走出的李伟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