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张梅玲:读懂教育

2022-06-04 22:04:39


教育之窗

[讲述教育 评说教育 推动教育]

关注教育之窗 我们共享精彩



读懂教育


作者 | 张梅玲


【教育拾贝】

教育像鞋履,父母要做的,是给孩子制作一双适合他们脚丫的鞋,未来的路要靠孩子自己走,脚上的这双鞋很重要;不一样的年龄需要不一样的鞋,在同样的年龄,每个孩子的脚的形态又不一样,同样需要量脚制鞋。做好这双鞋,是父母最好的担当。



读懂时代

很多父母在意孩子是否最终得了满分,往往忽略了如何得到这个满分的过程和策略。凭借死记硬背得来的满分,对将来没有任何意义;获得分数的过程,要远比最终的结果重要。虽然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对于哪条道路是最优化的,能够做出相应的判断和选择,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一种能力。


21世纪的社会发展速度非常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父母要给孩子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予孩子智慧,引导孩子学会思考,学会批判性的独立思考能力。而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关键是如何对待孩子的学习。


首先,面对互联网,孩子们要有批判性的思维,学会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 (对自己有用的、有益的);网络上的信息不是全部都正确,相反,相当一部分只是为了吸引人眼球,是没营养的,关键是孩子要具备信息的选择、整合和应用能力。


其次,孩子要敢于展示自己,加强责任性和远大目标,敢于与外界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最后,孩子要有勇敢面对失败的勇气和能力,一个能够勇敢面对失败的人,才会坦然地去面对成功。作为父母,一方面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状态,提出及如何发泄情绪的建议;另一方面要指导孩子自我调节情绪,也就是让孩子正确地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


父母在孩子面临失败或挫折时,既要有正确的认识,也要会创造条件促使孩子有一个良性的转化。在孩子受挫时,不要简单地训斥孩子,更不能简单粗暴地归因于孩子的过失,而是要了解孩子失败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首先要做好自我情绪调控,不能跟孩子一起停留在沮丧的状态中,认识到失败其实是对孩子意志力的磨练,要尽快以积极的心态引导孩子做下一步的努力。


六岁之前的孩子,应该多接触大自然。很多孩子能在看似一片不起眼的枯木或沙堆中玩很久。相反,一件电动玩具未必能长时间吸引他的注意力。这就是孩子的特点,原因也很简单,他们能在自然中获得自由;而电动玩具都是设置好的程序,孩子在这些东西面前其实是被动的。人需要自由,这是一种本能。快乐是什么,就是自我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情绪。获得自由的本能得以满足后,当然就会快乐了。而孩子的最大需要就是自由地玩耍。



读懂教育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接受教育,而教育,从不同维度看,也可以做出不同的划分。从教育场所来看,教育可以分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每个人都必然要接受这三种教育,对于全面地塑造孩子的人格,它们三者是一种整合的关系,既相互联系,也不可互相替代,各有主导的方面:家庭教育,侧重塑造我们的人格修养,也是对每个人影响最大的方面,尤其对于六岁之前的孩子来说,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学校教育,侧重把我们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是带有一定计划和目的去造就一代人,学龄期间,从接受知识和技能的角度,学校教育会很重要。社会教育,每个人都在无形中接受着这部分的教育,它是一种大的氛围,不受人为控制,而对孩子来说,社会教育也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做好如何利用社会教育中的正能量来教育孩子,在面对孩子的疑问时,也要学会客观、理性地分析社会中的负能量事件。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最终要达到的是同一个目的——自我教育,这也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我们现在所谈的教育,绝不仅是针对孩子的教育,也包括每个成年人(父母)。人,最终要学会自己教育自己,也就是终身学习。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提出“立德树人”,在教育中,根本原则都是要给人以明确且正确的价值观方向,最终使人们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能推动社会向前进的事,哪怕是一点点的力量,把自己奉献于社会进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从每个人的成长角度来看,教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我就是我”,即婴幼儿阶段时期,这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三岁之后开始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慢慢成为“社会中的我”,与外界有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切的关联;然后是“社会有用的我”,这是一个人成为人才并贡献社会的阶段;最后,则是“我就是我,我又不是我”,这与最初的“我就是我”截然不同,这是人与社会、自然相结合的阶段,换句话说就是老子创造的“天人合一”,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从具体方式上看,教育重在积累,快不得;教育不是工业,是农业,不能按照一个模子成批生产,需要精耕细作和精雕细刻,最终实现“让我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从具体内容上看,教育要结合时代特点。比如,过去,我们教育孩子时习惯说:“大人说话,小孩子别插嘴!”现在,我们则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大人说话时,小孩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要有礼貌地表达”!过去,大人们总说“好孩子就是要听话的”;现在,我们认为“听话可以是好孩子的标准,但绝不是唯一标准”。我们已经认识到从某种程度上讲,“听话”是不动脑筋、没有自我的表现,我们开始更多地主张孩子多一些提问、多一些质疑、多一些思考、多一些与伙伴的合作交流、多一些自我展示。


关于教育,还可以打一个比方,教育像鞋履,父母要做的,是给孩子制作一双适合他们脚丫的鞋,未来的路要靠孩子自己走,脚上的这双鞋很重要;不一样的年龄需要不一样的鞋,在同样的年龄,每个孩子的脚的形态又不一样,同样需要量脚制鞋。做好这双鞋,是父母最好的担当。


给孩子的“金钥匙”


健康的体魄。这里所说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健康,还指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快乐的心态。快乐是自我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情绪,根据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需要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也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良好的习惯。关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也就是潜移默化的榜样教育。儿童最早的学习是模仿学习,也就是模仿成人的行为,尤其是他认为亲近的、他尊重的人的行为。从这个角度讲,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来说是无声的语言和有形的榜样。父母要教育孩子去做自己都没有做到的行为,这种教育是无力的。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一套最为综合且广为人们接受的模仿理论,他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可亲可敬的人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的;儿童将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因此,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尤其是儿童来说就是模仿的对象,是一本生动的无字无声却又是现实的教科书,父母务必要用自己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灵活的思维。在知识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从小培养孩子的灵活、创新的思维,也是时代的需要。简单地说,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孩子的灵活思维:一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在一个怎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直接关系到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尤其关系到孩子探求欲望和好奇心的培养。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要多一点商量和建议,少一点命令和服从,让孩子感受到尊重与平等。二是给孩子创造一个“玩”的天地。玩,是孩子的天性,父母尤其要正确对待孩子在“玩”中的“破坏”活动,这种“破坏”实际上是一种探索活动,是其求知欲望的外在表现,孩子在这些探索中会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三是给孩子创设一个“思”和“问”的情景。创新,来自思考,思考始于问。或者说,孩子的智慧是问出来的。父母首先要保护孩子先天好问的本性,在欣赏孩子提出的“傻问题”的同时,耐心地回答这些问题,并引导孩子增长会问、善问的本领。四是给孩子提供可操作和活动的机会。孩子是在活动中得以发展的,而儿童思维是以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导形式的,应从小重视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尽量让其参与到有关的训练活动中。五,给孩子一种成功的体验。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把握适度,让孩子努力一下即可达到,这样,他们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自信心。


来源:《现代世界警察》2017年第8期

列部分好文于下,以飨诸君:


1.教育部长陈宝生吹响“课堂革命”号角

2.叫醒自己的24张图

3.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炮轰中国教育:满嘴口号却没落地

4.诺贝尔奖得主反思: 东亚教育浪费了太多生命

5.教师说课、上课、听课、评课诀窍大全,拿来就能用!

6.比情商更重要的是抗挫商

7.班主任提醒:孩子做错题,真正的原因不是粗心,而是这4点!6个习惯助孩子改掉“粗心”的毛病!

8.窦桂梅: 语言涵养, 决定了孩子一生的格局

9.怎样上课才最棒——优质课堂教学的十项特征

10.魏书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自育自学!


若喜欢本文,请转发,与更多的朋友共享


讲述教育 评说教育 推动教育

关注教育之窗 我们共享精彩

敬请荐稿 敬请惠赐原创稿

Email:yuyansr@163.com


↓↓欲读更多好文,请点击下方的 阅读原文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