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中文课堂不能只教字词语句,更要培养学生的逻辑和品格

2021-09-22 00:16:42

这是「课堂观察」系列的第 2 篇文章



课堂不是一出事先排好的戏剧,叶蒙蒙欢迎这样的意外,“课堂需要解决学生的问题,如果没有意外,就说明学生没有在老师的引导下产生思考,这可能是老师的问题设计和引导出了问题,也可能是学生没有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无论哪一种,都是教学的失败。




采访 / 文 梁肖

策划 / 编辑  | 樊素




“如果祥子没有在北平城生活,而是生活在乡村,他的人生会不会不一样?”

 

“会不一样。如果在乡村生活,即便还是拉车,也不会受到那么多人歧视。也可以不拉车,他可以种地、养鸡,可能不会受到那么多打击。”


……


耀华国际教育学校广州校区,十一年级的学生正和中文老师叶蒙蒙漫谈式阅读经典文学作品《骆驼祥子》。


和传统学校一排排“秧田式”的座位设计不同,这个班的座位连成一道弧线,像一片扇叶,叶蒙蒙就站在扇叶中间。学生们和她,平等又亲近。



重视逻辑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经典长篇小说,人物复杂,情节曲折,教学难度大。叶蒙蒙深知学生们在阅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人物故事和小说细节能进行感性的认识和记忆,却很少能对作品进行理性系统的理解。她希望通过逐层递进的追问,解构小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两周的《骆驼祥子》阅读课,叶蒙蒙精心设计了六大问题:


  • 主人公祥子在光明和堕落两个面相中的人性摆荡;

  • 祥子堕落的内在和外在因素;

  • 《骆驼祥子》中的可怜之人和可恨之人;

  • 《骆驼祥子》中的空间特点;

  • 《骆驼祥子》中的女性角色、官僚阶层和知识分子的分析;

  • 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冲突。


第一个问题是对作品表面信息的解读,学生能看到祥子堕落的结果,但是可能读不出祥子堕落的过程。“我们要让学生看到人物性格的挣扎。”


叶蒙蒙说,“前一个问题要承担两个角色:第一,在学生原有理解的基础上帮他深入、细化;第二,作为下一个问题的基础。这样循序渐进地走到第六个问题时,学生就会对作品有一个整体感受。第六个问题的解读重构了作品的框架,学生们此时可以把细节点填进去。”


叶蒙蒙一直主张,中文教学不是仅仅教字词、文句,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散文也好,小说、诗歌也好,看起来是表述情感,其实有严谨的内部逻辑。现在学生们写的文章往往东一句、西一句,句与句之间没有联系,篇章散乱。所以,在阅读课上,就要帮助学生建构这种逻辑。”


在第五个问题开始前,叶蒙蒙要求学生自己先思考,把想法画在思维导图上。交作业的时候,叶蒙蒙看到了学生们的进步,“他们会用细节去回应主旨,在谈论个人时,他们能联系作品的大环境,逻辑感出来了。”


课堂现场 



期待“意外”



叶蒙蒙带学生们解读第二个问题“祥子堕落的内在和外在因素”时,课堂出现了她没有想到的“意外”。


当时刚讨论完小福子的死对祥子的击打,她随即问到还有没有其他击打因素,有学生提出了“曹先生”这个问题点。


叶蒙蒙:还有没有谁是击打祥子的力量来源?


学生:曹先生也是。曹先生对于祥子丢钱的事并不是很在意,说“还记得那回事”,对祥子来说,又失去了一次买车的希望。


叶蒙蒙:曹先生这个人,我们明天会做讨论。但这个人在这里很妙,他应该是祥子人生中遇到的为数不多的好人。但是我们需要对这个好人打个问号。


叶蒙蒙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曹先生”,并打上问号。


叶蒙蒙坦言,自己当时感到很意外。“学生其实那一刻想得也没有那么准确,但他涉及到了。这比我之后自己提出来要自然很多。”


她总结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通常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相关并且急需解决;第二种是相关但不急于解决;第三种属于与教学相关,但与本课时无关的拓展性问题。


面对第一种情况,她会立即回答;如果是当天教学计划中比较靠后的内容,也就是第二种情况,她会先把问题写在黑板上,等讲到那个部分的时候再去解决;最后一种情况,她会把问题放到课后,让学生带回去思考或者完成作业,下节课再做简短反馈。


也有一种例外,学生提出了完全无关的问题,“因为有些学生确实能力比较弱,提出来的问题相关性比较低,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巧妙化解,用自己的专业把它变成一个不离谱的问题。千万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老师一定要会变通。能力很强的学生经常会提出超出老师预设的问题,老师一旦忽略,后果可能是,学生在你的课堂上慢慢失去学习兴趣,因为他的想法一直得不到反馈”。


课堂不是一出事先排好的戏剧,叶蒙蒙欢迎这样的意外,“课堂需要解决学生的问题,如果没有意外,就说明学生没有在老师的引导下产生思考,这可能是老师的问题设计和引导出了问题,也可能是学生没有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无论哪一种,都是教学的失败。”



中文教学也是品格教育



在《骆驼祥子》的解读课程结束时,学生们的课本已经是“色彩缤纷”,翻页处贴满了五颜六色的便签,这是叶蒙蒙教他们的。叶蒙蒙发现自己在读完之后会忘记细节,想着学生们也会有这样的问题,便建议他们用便签标记。


贴满便签的教材


这在叶蒙蒙看来,是学生们踏实阅读的表现。“一部好的作品,投入了作家的全部情感甚至生命,如果你不用心读,是对作品和作家的不尊重。展现尊重最基础的方法就是踏实地读,反复地读,不错过任何细节地读。但是现在的孩子都缺少这样的阅读品质。我有一位学生,上课听讲很认真,可是我让她回去自己读,她一点儿也不读,她会觉得平时的课和作业很多,没时间仔细读。这样细致的阅读训练,是在培养他们不耍小聪明、踏实的品质。”


相比于踏实,学生们通过深入阅读,从作品和自己的生活中跳出来,联想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感知和关心周遭相对弱势的群体,是叶蒙蒙看到的更可贵的品格。


叶蒙蒙:北平城这样一个人间地狱一样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熙熙攘攘地挤进去?


学生:老师你不觉得这其实就像现在的北上广吗?有很多农村务工人员,到北上广打工,在农村,他们收入很低,可是北上广充满了机会。他们宁可在北上广的城中村过着艰辛的生活,也不愿意待在农村,就像祥子。


在广州也有这样的城中村,很多年轻人住在那里,收入不高,房租很低,在现代社会来说,算是比较的人。这个就像小说中的大杂院,集中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


品格教育包括踏实阅读,带着同理心去读书。我们很难再回到那样的北平城,很难达到老舍的高度去关怀一个群体或社会。但是能够通过中文课堂这样的学习,让学生们真正有所感,同时能够用这样的阅读经验去关照当下的生活。我觉得这是教学最大的收获”,叶蒙蒙总结说。


《骆驼祥子》的课时完结后,有老师问叶蒙蒙如何备一堂这样的阅读课,需要参考什么教案?叶蒙蒙分享,她一般不会看名师教案,因为名师的问题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学生。她会参考一些文学理论书,吃透文本,吃透学生,琢磨出一套为本班学生量身定制的独家教案。


叶蒙蒙希望读完《骆驼祥子》后,学生们能生发出对作品独立的思考和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骆驼祥子》揭示了社会对劳动人民的和压迫”。


就像最后的思维导图评分,叶蒙蒙给Jordon的分数最高,“对思维导图的评判有两个标准,一是对文本基础信息的引用,二是要有自己的理解和评述。Jordon的美工不是最好,但他对文本有自己的见解,跟别人不一样。”


学生Jordon的思维导图







对话叶蒙蒙



记者:能不能再展开说说为什么中文教学也是一种品格教育?


叶老师:我希望让学生知道,你所面对的不是一本简单的书,不是一个好玩儿的故事,而是一个人的人生对另一个人生的情感触动。要踏实完成这个过程很难。


我有一次讲龙应台的《目送》,学生们不认真读,我就抽取龙应台站在窗户那儿看孩子去公交车站台的片段,让他们联想自己跟母亲的经历,这个时候他们被打动了,感觉自己和作品之间有了联结,于是阅读就认真多了。


教书这件事情不复杂,但是好的老师要去复杂教育这件事。不是把书教好,把成绩提高就行,而是你所做的每一件和教学有关的事,都会影响孩子的方方面面。


首先,你要有学科意识,知道你在教的是学科有什么特性。你要教知识性的东西,要教方法性的东西,要教能力性的东西,学科特性是不能丢的。


其次,老师应该用自己的品格,自己的人生经验,自己的生活领悟去影响孩子,影响不是干涉或者决定,而是告诉他你是如何学习的。比如,我是中文老师,我会告诉他们我在中文学习中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


记者:您怎么看待中文教学的实用性和文学性?课堂中您是否更注重某一方面的教学?


叶老师:中文先天的学科特点兼具实用性和文学性,我不会把两者分开去讲。中文教学首先要保证基础教学。字词的掌握、语句的运用、文章的写作,这是很实际的。我们正在努力的是让学生保有正统的中文书面表达的习惯和能力。


为什么强调这点?


首先,耀华是国际教育学校,大部分科目是英文教学,学生使用中文书面语的机会一定没有传统学校多。


其次,你看这个时代的孩子,写文章也好,发朋友圈也好,跟朋友聊天也好,语言都是被现代潮流所影响,对书面语的感知程度低。不是说这个不好,这是大势所趋,无法抵挡的。但我们要做一个平衡,保证他在这样的环境下,做到口语和书面语能有区别地自如表达。


文学性是伴随在实用性讲解的过程中。侧重讲文学性或实用性跟文本有关,同时也会考虑学生特点。


记者:您觉得耀华的中文课堂和传统学校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叶老师:传统学校的中文课时量远大于我们,他们在中文基础教学方面做得很好。我们整体环境是英文占较大比重,客观上基础教学方面要薄弱一点。但是耀华的中文课程和传统学校比起来,老师和学生的自由度更大,在言之成理、论之有据的前提下,对文本的解读更多元。


传统学校以高考为目标,所以阅读试卷的出题和答题的方式有一定的模板。比如会问你“小说中人物什么性格,请你划出关键句,分析一下。”“你觉得文章揭示了什么主题,批判了什么现象?” 以我最近在上的《骆驼祥子》为例,答案可能就是批判劳动人民在旧时代受到的各种社会压迫。


你说它错吗?也没有,因为作品确实有这样的一个角度,但实际上一个好的文学作品肯定是很复杂的,它不能被这样简单地解读和看待。


在耀华的中文课堂,我们希望借助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具体的文本阅读的方法,然后让他用这个方法对作品做更丰富的解读,而不是老师输出一个固有的价值观


记者:写作中,您最注重培养孩子什么?


叶老师:不做作。我期待学生用他自己习惯的语言去表达,从生活中去取材,用平实的语言去写。越简单、越平实的东西越打动人。但如果你要去写一篇很华丽的散文,或者是创作一部小说,你想用那种优美的语言风格当然也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我做低年级孩子记叙文教学的话,我会更倾向于让孩子先表达,然后老师做调整。比如太不符合书面表达习惯的,错得离谱的语病,错误的标点符号,或者是文章展开得太散,没有线索和表达中心的,你就去矫正它。


我不同意有些家长一面倒地鼓励孩子写作要引用古诗词,或者多用漂亮的字词。这要看文章表达的需要,还有他自己实际的能力。如果一个很阳刚的男孩子,让他写得特别温婉也很难,对吧? 


中文学科实际上就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你帮他去挖掘他未曾发现的自己的那一块小天地。你读一本书你就会了解一种人生形态。中文老师就是把大量的人生形态的素材摆在他眼前,陪他去读,陪他去理解,陪他去感受,然后帮助他去创作。 


记者:您理想的中文课堂是什么样的?


叶老师:我理想中的中文课堂,当然是希望我自己仅仅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阅读者,和所有的学生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因为有时候老师会对自身进行预设,你会把要讲的作品读很多遍,做很多功课,对于你要讲的点,心里已经有一片竹林了。但是这个时候你的学生是初次阅读,你们在文本探讨上就处于非常不对等的状态。


所以我最理想的课堂,是可以和学生保持相同状态,我们是共同的阅读者,彼此分享对文章初始的疑惑。我当然还是要做一个很长的前期准备,做沉默成本的付出。我会告诉他们我为什么这么读,对他们进行前期的铺垫和方法的指导。 


当老师的都会有这种经验,不管是能力拔尖还是能力较弱的学生,当你们在讨论文本中的某些细节时,他们的问题和想法会刺激你,让你对作品有新的看法,或者让你在教法上有突破。


所以我期待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阅读,能有这种灵动的表现,希望他能掌握一种具体的方法,对文本进行多元的解读,然后让这种阅读经验反哺他的人生体验。 如果在日后的人生中,他突然间想起自己原来读过一本书,书里的那个人、那个片段对自己启发很大,我觉得我们的中文教学就成功了。






推荐阅读


专访耀华教育总监吕子德:真正的国际教育,不是看有多少学生进了常春藤
艺术教育不是画猫画狗,而是研究文化和独立思考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