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黑技术”贴标签的标准是什么?
当更多中国企业开始从“黑科技”入手,加大科研投入时,他们背后的考量是什么?在哪些领域最亟待需要得到突破?
在做研发时,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实践?
扫码填写问卷, 有机会获得商学院杂志一本
“黑科技”一词,原指远超越现今人类科技或知识范畴,甚至违反自然原理的科学技术或者产品。但是,今天我们更多是用它来形容那些让人“不明觉厉”的新硬件、新软件、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比如曾经的“黑科技”如全面屏、曲面屏、平衡车,现在的“黑科技”如基因魔剪、智能微尘、天空互联等。
人工智能领域需要众多“黑科技”集成
“黑科技”代表着人类向未知科学领域的不断求索。这种求索创新精神也可以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可以是医疗,也可以是零售。每一种创新都应该依据用户的需求而生,这种需求自带场景和痛点。在这种基础之上,去探索科技变革的可能性,或许更应该被鼓励。
无论是Google要做无人驾驶来降低交通事故率,埃隆·马斯克要让SpaceX做可回收式火箭来降低资源消耗,完成人到火星的愿望,还是日本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所长山中伸弥要通过通过“基因魔剪”来抑制真鲷的肌抑素(myostatin)基因功能,增加其肌肉含量,并寄希望应用在人身上。
马斯克和他的SpaceX“猎鹰九号”火箭,一级火箭已回收
当无人驾驶、SpaceX和基因剪辑都还在试验时,iPhone X开售时,已经排起了长龙。而关于全面屏作为黑科技的故事也到此为止。能够被商业化的科技已经不够“黑”了,无法走出实验室的科技也无法“黑”起来。
通过基因干预,对癌细胞发生抑制作用的实验还在继续
在技术水平和市场接受度还不成熟时,也往往会有一些“蹩脚”的产品和技术进入到市场,往往被吐槽,比如人脸识别的安全性,智能音箱显得智障,无人驾驶公交车等等,这是否是技术渐进式发展的规律?衡量一些“黑技术”是否成熟的标准是什么?当更多中国企业开始从“黑科技”入手,加大科研投入时,他们背后的考量是什么?在哪些领域最亟待需要得到突破?在做研发时,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实践?
这一期读数,我们关注的是“黑科技”背后的色彩。参与者有机会获得最新《商学院》杂志一本。
1、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点击“阅读原文”
2、参与时间:2017年11月9日——2017年11月20日
参与问卷调查,我们将抽取5位幸运读者获得最新的《商学院》杂志一本,上期获奖名单:
重庆 孙铎春 北京 冰心
孙建伟 濮阳 付翠岗 晋中 荣陌尘 徐州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