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无法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别怕,性格培养才是王道

2021-09-10 20:58:17



小舒说:

我时不时会因为周围的朋友送孩子去了“玩中学”的学前班、兴趣班而感到短暂的焦虑,总担心自己没有捕捉到孩子的什么“学习敏感期”,没有教好她,而让她入学时跟不上进度,没有信心,感到自卑……我是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常常会想象出最糟糕的情况,然后想办法去避免、化解,开解自己。我就想,让妞妞成为一个快乐的孩子,我该怎么做呢?


相比之下,我老公总是很放松。一副对自己的基因很有信心的样子:你放心,我们的女儿,不会傻。这些根本不用教,要是需要教,那你教了也没用。


他就是我鸡娃焦虑症的解药。


刚好又看到小乐博士的这篇读书笔记,从研究证据的角度回答了我的问题:不用关注孩子会认多少字、数多少数,性格培养更重要。



文 / 小乐博士 

更多科学又有趣的教育养育理论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长合作社]  。



孩子如何成功?

和你想的一样,又不太一样



比起往孩子的头脑里塞信息,性格养成更重要;高压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更难集中注意力,难以从挫败中恢复,好消息是,爱可以给孩子成长的力量!


《性格的力量:勇气、好奇心、乐观精神与孩子的未来》(How Children Succeed: Grit, Curiosity, and the Hidden Power of Character)(以下简称“性格的力量”)是一本好书,而且有中文版。


初看书名,以为这是一本教父母如何养育出“成功”孩子的书。其实,正如书名所表达的那样,这本书的重点在于揭示性格对孩子成长的巨大作用。结论也很清晰,对长期成功而言,性格或者说品质比智力因素更重要。


性格决定成功,听着很鸡汤,不过这可不是营销号用高压锅煲的,本书的结论基于严肃的科学试验和权威研究。


《性格的力量》的作者Paul Tough是一位记者,、《纽约客》、《大西洋月刊》等媒体撰稿,专注于儿童、教育、。,在亚马逊上也广受好评。


△这是作者,很帅有没有


由于反响很好,作者又在2016年出版了《帮孩子走向成功:什么办法奏效、为什么》(Helping Children Succeed: What Works and Why)。 这两本书像一个系列,前者指出了性格对成功的重要性,后者则着重讲述如何去培养这些性格。


由于两本书有内在联系,本来想一次都分享出来,结果越写越发现好东西太多,有必要分个上下篇,所以先说第一本。



 1 比起智力,性格才是关键


1990年代后期,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Heckman,对普通教育发展项目(General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GED)做了研究和重新评估。


GED是一个允许退学的高中生通过参加考试直接获得高中文凭的项目,建立在高中文凭证明的只是认知技能这个理论基础上。这个项目让很多少数族裔和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获得了高中文凭,一度很受好评。


然而Heckman对通过GED项目获得高中文凭的学生的人生轨迹进行跟踪研究,发现他们中只有极少数人完成了本科教育。


Heckman认为,这是因为高中学习的不仅是知识,更是通过三年时光让心理素质得到锻炼,以获得重要的品质,比如毅力、计划性、延迟满足。


这些上了较少课程却同样得到高中文凭的学生是很聪明,但是因为缺少了这些特质的锻炼,导致无法完成本科学习。


在当下这个父母对育儿无比焦虑的时代,孩子接受教育的年龄越来越小。出于对智力的迷信,家长们恨不得让孩子从刚出生开始,就接受各种智力开发或者技能学习,对标准化考试也投入巨大成本去准备。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教育专家、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发现,在儿童成长的最初几年里,往他们的头脑里塞进去多少信息并不重要。


反之,大人要做的是帮助他们发展出一些性格特质,包括坚毅、自控力、 好奇心、乐观、懂得感恩、热情/激情。这些特质才是对一个人一生的成功而言意义非凡的部分。



这里强调“一生的成功”(life-long success),是相对于短期、阶段性的成功而言的。在Heckman的研究里,拿到高中文凭可以看作是短期成功,而后续更好的职业和人生发展,才是长期成功。



 2 持续高压,

儿童早期发展伤害最大的因素


我们常用无忧无虑来形容童年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反过来,压力重重甚至有创伤的童年,可能会让一块金子变成黯淡的铅块。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童年对孩子伤害最大的因素是持续压力。


两位研究人员,Kaiser医院预防医学部主任Vincent Felitti 和疾控中心(CDC)流行病学家Robert Anda,合作完成了 童年逆境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ACE)的研究。


从1995年开始,两位研究者对来Kaiser做身体检查的病人进行问卷调查,一共完成了17000多份问卷, 完成率70%。


他们发现,童年创伤经历与成年之后的健康、行为问题,有着非常高的相关性。ACE分数更高的人,更有可能有不良生活习惯,对烟酒药物上瘾,以及更早的性生活,更容易抑郁,甚至更多尝试。也许因为生活方式不健康,他们有更高几率身患糖尿病、心脏病和癌症。


尽管ACE研究只是描述现象,并没有解释形成机制,但是在过去几年里,科学家们已经达成了共识,童年的困境对身体和大脑的伤害,是通过一种关键的方式形成,这就是压力(stress)。



我们的身体,通过一套叫做下视丘-脑垂腺-肾上腺轴 (好复杂,我们就记住叫HPA axis就好)的回馈控制系统来管理压力。


神经科学家Robert Sapolsky解释说,这套人类压力对应系统是让我们应对短暂而急迫的压力时用的,比如我们的祖先在非洲大草原上突然遇到狮子。但是现代社会里,人们面对的压力却往往是长期的、持续的,比如房贷啊,升职啊,于是这套系统就不但不好用,而且会对我们造成伤害了。


当这套系统在婴儿和童年时期负荷过重,就会造成各种长期伤害。有意思的是,并非压力本身把事情弄糟,而是我们的身体对压力的反应,会损耗身体各个部分。在高压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更难集中注意力,难以从挫败中反弹,难以很好地听从指令,而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在学校的表现。


听着很绝望是不是,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却挺简单。科学家发现,来自父母或者照料人的爱和温暖,可以有效抵御恶劣环境带来的坏影响。


这话听起来没什么知识含量,但却是建立在科学之上的。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来自McGill 大学的Michael Meaney教授的小鼠舔舐和理毛(LG)实验。


△小鼠实验,来源:discovermagzine



研究者将喜欢舔舐小鼠并给小鼠理毛的妈妈,和花很少时间给小鼠舔舐和理毛的妈妈分类。等到小鼠生长到22天,再把他们和母亲分开。一直到小鼠成年后,大约100天大的时候,研究者给小鼠们做了一系列行为分析,他们发现:


那些经常被妈妈舔舐和理毛的老鼠,好奇心更强,更愿意冒险,更大胆,也更喜欢社交,更少攻击性,更多自控力,更健康和长寿。并且,理毛(LG)来自于其他照料者时,效果也一样。


更进一步,Meaney发现这种养育行为竟然可以造成可以被观察到的基因表达的变化。通过基因测序,他们可以定位到LG造成了基因组里哪一部分发生了变化,而这正是控制成年小鼠处理压力的部分。


Meaney并没有停止实验,他试图在人类身上验证这个发现,于是进行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他们分析了一些身亡者的脑组织切片,其中一些人童年受过创伤,而另一些人没有。 


研究者发现,受过创伤的者,其基因里和小鼠一样的部分发生了变化,只不过和小鼠的理毛相反的是,他们的这种变化关闭了健康的压力对应机制。


和小鼠对妈妈理毛行为相对应的,是人类宝宝对妈妈的依恋(attachment)。高质量的养育,尤其是来自母亲的爱,像小鼠妈妈的舔舐和理毛一样,对孩子因为受到压力而遭遇的伤害是一种强大的缓冲。


父母在婴儿生命的最初几个月及时全面的回应,会让孩子在长大一点以后更加独立和无惧。温暖、敏感的家庭照顾,为孩子探索世界提供了一个安全基地。


需要说明的是,不要认为孩子从小一点压力都无法承受,虽然作者强调压力对孩子有巨大的伤害,但这是长期的强烈的压力,比如长期被忽略,目睹家暴发生,家里有酗酒的成人等,而不是日常的小挫折,这些是成长必经的。



 3 如何成功,7个关键性格特质


两个研究者还在纽约的两所学校,开展了一个性格塑造的大型项目。这两个学校,一个是位于纽约South Bronx区的公立学校KIPP Infinity,学生几乎全部来自低收入家庭。另一个学校,是学费昂贵的私立中学Riverdale。


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学校,从考试分数和学生去向上来看,都表现优异。KIPP更是几年前创造了轰动一时的奇迹。


然而,这两个学校的校长却都发现,虽然他们的学生是很好的考试者,却普遍缺乏一些性格特质,比如乐观,坚毅和抗压性。所以当他们进入大学以后面对挫折,常常会选择放弃。


这个项目的研究者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博士后Angela Duckworth(也是后来的畅销书Grit的作者)合作,整理出了一个性格清单,清单上列出7个开头提到的关键性格特质,即坚毅, 自律,热爱,社交技能,乐观,感恩,好奇。



于是,KIPP开始对学生进行性格特质评估,一年四次。他们相信,性格特质同样适用于成长性思维。但是Riverdale的校长拒绝这项评估,因为他清楚,一旦有考核性质的方式出现,这些富裕家庭的家长便会把这当成一种考试,使用应对考试的方式,比如请家教、做习题来获得高分,这就和他的与愿望相反了。


评估发现,Riverdale学校这些富孩子,哪怕占尽了各种优势,却缺失了一项重要的机遇,那就是失败的经历。


挫折对于性格塑造的不可或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者指出,美国中产或者富裕家庭的孩子越来越脆弱,失去动力,无法自立,因为从小被家庭保护的太好,被直升机父母控制得太紧。这些年轻人看上去出身名校,家境优越,但是却无比脆弱,不敢冒险,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一蹶不振。


作者用了一个横扫美国国际象棋比赛的队伍举例。这个队伍来自于布鲁克林的贫困公立学校,完全不是人们想象中那种会在国际象棋比赛上获奖的队伍。他们的胜利和教练Elisabeth Spiegel的方法分不开。


Spiegel 对队员们做的最重要的一步,是帮助他们学习管理失败。无论你有多厉害,下象棋都可能会输在非常低级的错误上。人们面对这样的失败,经常会用两种错误的态度去面对,一是假装不在乎,却不愿意再继续尝试,另一个则是觉得自己很糟糕,对自我评价变低。


Spiegel所做的,是在比赛结束后,无论输赢,都要和队员们一个个重下这盘棋,复盘所有的步骤,讨论每一步,批评他们的蠢招,有时甚至用刺耳的语言。但是,重点在于,她也让孩子们知道她之所以这样批评他们,是因为对他们有很高期待,她真的在乎他们,也对他们变得更强有信心。在一次次失败以及对失败的分析锻炼之下,这些孩子的心理素质和技术变得愈加强大。


所以和富孩子比起来,穷孩子总算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就像KIPP的负责人认为的一样,和Riverdale的学生比起来,当他们的学生从大学毕业的时候,他们拥有的不仅仅是一个学历,更宝贵的是,他们拥有从山脚下一步一步艰难爬到山顶的经历。



小乐观想


阅罢合上书页才感慨,作者的野心远大于写出一本育儿书。贯穿两本书的一个核心问题,其实是如何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习得好的性格特质,从而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一定程度上,这两本书和Robert Putnam的名著《我们的孩子》(Our Kids)更接近。但是需要说抱歉的是,在这篇读书笔记里,更侧重普遍适用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内容,而较少陈述贫困儿童成长的问题。


读别人的故事时,再回到这篇读书笔记一开始提出的一个词,成功。成功是个很微妙的东西,当你看着怀中懵懂娇弱的小身体时,觉得它太过遥远和压迫,但谁会拒绝成功呢。从这个意义上讲,《性格的力量》可能适用所有类型的家庭,不论是富裕、过得去还是贫穷。


其实我们自己也听说,情商和智商同样重要,或者更重要,童年时期习惯和兴趣的培养比技能的获得更重要。然而落实到实践中,总还是有点不踏实,担心没能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商,错过了任何一个学习知识的机会。


而这本书就是给我们丰富的实证和实验证据,让我们对这样的说法吃一颗定心丸。


无论是面对小宝宝,还是大孩子,让我们把关注点多放在性格,习惯上,少放在考试分数,智力性测试上。前者才是对长期发展更重要的因素。


职场妈妈请不要焦虑和自责,如果家中有长辈平时照顾,请放心他们会和我们一样关爱孩子,给孩子及时的回应。我们只要在周末或者假期给予高质量的陪伴就好。有温暖的稳定的照顾者,宝宝们会安然度过婴儿时期,枝繁叶茂地奔入童年。


不要剥夺孩子经历失败的权利,在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少的介入保护。越早有挫折,越早学习面对失败,长大了以后也会越从容的处理挫败。


这并不是说家长完全放手,而是要参与孩子失败之后的阶段,分析行为,整理情绪。和孩子一起处理失败的时候需要坦诚直言,也要表达我们的爱和信任。


这一点其实并不需要等到孩子长大了再开始。很多婴儿或者学步儿各方面能力尚未发展,但心中却有大大的自我,常常会产生巨大的挫败感,这也是学步儿情绪容易崩溃的原因之一。


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在和他们互动的时候,看到并理解他们的挫败感,谨记失败是机遇,珍惜这些机会,引导,陪伴和鼓励他们面对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指责他们不懂事,容易急,跟我们闹。这样说,其实是我们不懂他们。



- END - 



小舒说:

看了这篇文章,有没有让你鸡娃的焦虑减轻一些?


最近我在给妞妞选幼儿园(澳洲4岁前是childcare,4岁上幼儿园,5岁上学前班,6岁上小学),上周我去参观了一家。园长介绍说,他们幼儿园的数学教学是0-10,学前班是0-20。当时我差点要笑出来了,四五岁的孩子才学到10?!这已经被我身边朋友的孩子都甩好远了吧。不过,我很认可这种进度,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认知能力提高,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几乎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很多东西根本不用“教”。


想起关于辅食添加的一个研究结果:过早添加辅食,只会增加孩子接受辅食的时间——都是白费功夫啊。






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公众号,

请在评论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关注“夏天的陈小舒”,

回复以下关键字,就可以看到对应的推送啦


回复【怀孕】备孕知识、孕期疼痛、孕期营养、孕期美容 等;

回复【哺乳】开奶、母乳不足怎么办、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药 等;

回复【奶粉】配方奶知识及奶瓶喂养;

回复【乳腺炎】涨奶、母乳过多怎么办以及如何挤奶喂养;

回复【湿疹】了解婴儿湿疹;

回复【生病】关于感冒、打鼾、发烧、咳嗽、便秘等幼儿常见病;

回复【睡觉】婴儿睡眠知识综述、新生儿睡眠安全等;

回复【头型】如何塑造宝宝的漂亮头型;

回复【食谱】辅食食材与食谱目录;

回复【儿歌】儿歌精选与推荐;

回复【绘本】 绘本推荐、书单、亲子共读等;

回复【双语】 双语、英语学习;

回复【刷牙】 儿童牙刷的选择,刷牙方法,牙膏用量等;

回复【语言】 语言学习、语言发育迟缓;

回复【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游戏;

回复【生长曲线】 正确解读生长曲线,判断孩子的发育状况;

回复【不吃饭】 孩子不吃饭怎么办;

回复【辅食】 了解关于孩子辅食添加的一切;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