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学校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靠谱

2023-06-05 09:59:46


 每次去医院看病,你去的时候有多大的希望,你回的时候就有多大的失望。你该痛的还是得痛,该忍受的还是得忍受,即使医生为你开了不少的药,你把这些药都吃下去了,也不等于你的病就一定好了。我无意于说,医生对于治病是没有用的,只是想告诉大家,医生只是帮着你治病的,真正为你治病的仍然是你自己。如果你不愿意忍受病痛,如果你不愿意吃药,如果你免疫力太差,再优秀的医生也很难治愈你的疾病。医生已经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行业了,居然也不能做到手到病除,即使除病也不能除去我们的病痛,那我们把孩子们交到学校,学校就真的能够把孩子们教育好吗?

一、越理想的学校往往越不靠谱

对于教育应该做什么,从来就不缺少美好的描述,比如教育就是给予孩子足够的爱,教育要让每片树叶都向着阳光生长,教育要让每个孩子都得到自由而又全面的发展,等等。真不知道,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谁会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如此美好的教育!反正对这些听起来美好万千,但事实上盲目乐观,或者大话连篇的描述,我不敢说自己一点都不相信,但我更多时候只是把这些话拿来激励自己而已,让自己始终对教育抱有不灭的理想;但在内心深处,却深怕这些话欺骗了别人,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远没有想象中这么完美!之所以我们对教育有这么高的期待,并不是我们把教育已经做得有这么好了,只是因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确重要,所以一定要把教育搞好,不能让教育对那一个孩子不好,不能让那一个孩子因为教育而不好!

教育很重要,所以我们不能让一个人“落伍”;医疗也很重要,但我们能够做到治愈每一位患者吗?我完全相信,治愈每个人的病痛,是每位医生的理想;但不管自己的理想多么的伟大,往往越是专业的医生,越不敢承诺一定能够治愈患者,更别说一定能够治愈自己碰到的每一位患者了。还好,在整个医疗界,虽然救死扶伤的理想也还有待提高,但还没有被这些“远大理想”所忽悠,不管是医生,还是患者,都还对医疗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医生知道自己应该有所为,患者知道医生有所不为。医生知道自己应该有所为,所以他们在能为与所为上不断研究,不断进取;患者知道医生有所不为,所以知道要在医生不可为之处,不苛求医生,并做好自己的可能应对策略。

今天的学校,往往告诉家长,学校的使命就是让全体孩子得到发展,让孩子全面发展。有了这样的承诺,一方面让老师们不知所措,因为的确做不到让全体孩子都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让家长们骂声一片,孩子没有学好的肯定要骂学校,孩子学好了但没有全面发展的也要骂学校。以前说,一个谎言,需要用一百个谎言来圆;现在来看,一个越是高尚的谎言,最终换来的,却是更多的讨伐。面对家长与社会的指责与讨伐,学校就用越来越高尚的理想来回应;殊不知越来越高尚的理想,并没有换来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没有真正地解决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只会招来越来越多的指责与讨伐。毕竟,要让孩子们得到成长,需要学校有所作为,也需要家长们知道学校有所不为,通过学校与家长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来推动全体孩子的全面发展。当学校告诉你,学校什么都可以做时,你除了感动,反而要为此感到怀疑了;当一所医院说什么病都治得好时,你肯定会这所医院院长与医生的担当而感动,但一定会对他们的动机感到怀疑!

让爱心撒满校园,让老师以爱育爱,这是对学校多么美好的描述,让人心动,让人感动!其实,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嫌爱太多,任何一个行业都在嫌爱太少。教育过程应该拥有爱,爱不仅仅是教与学的润滑剂,还是教育最终的方向。我们需要用爱来缓和教学为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我们需要用爱来缓和学习为教师带来的教学烦恼。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培养对这个社会富有爱心的孩子,也只有用教师的爱才可能造就孩子们的爱心,这就是教育的方向。可是,爱并不是教育过程的本质,只有爱的教育是站不起来的教育,只有爱的教育是走不远的教育。正如我们对医生的要求一样,医生是需要有爱心的,因为当人生病的时候,也是心灵最软弱的时候,要是医生能够在这个时候,给予病人更多的爱,那病人不但病情好得快,而且对医生也会感恩戴德。可是,不管这位医生多么富有爱心,但如果他治不好你的病,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你还会感恩戴德吗?师爱也是需要的,但师爱是润滑剂,它可以让教育更加的圆润,但无法让教育更加的有效;我们需要培养有爱心的孩子,但如何培养有爱心的孩子,仍然需要教育专业的方法与能力。

二、缺少家庭配合的学校教育寸步难行

有一次,在学校看到两位同学异常亲密,这可不是躲在哪一个角落,而是在人群中。我自认为对孩子们的恋爱,至少在感情这个层面,还是非常宽容的,但在公众场合的如此“表演”,还是让我无法忍受。一怒之下,就使出了最没有教育成效的一招,通知家长来校解决问题。等到家长一来,我才知道上当了,原来双方家长早就知道此事,估计还为他们提供了不少机会与条件,在表面上说要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回家一定好好教育孩子,但在内心深处肯定在骂我多管闲事,不去管孩子的学习,来管这些生活上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育还能够做什么呢?这时候,如果要让学校教育还真有点成效,就不能以学生为教育对象了,真正需要教育的应该是家长了。毕竟有了家庭这个土壤,要不结出这个果实出来,实在太难。的确,家长可以同意学生谈恋爱,但对于学校来讲,我们是不是也有义务教导学生,如何在公众场合表达甚至隐藏自己的感情呢,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爱情,还有廉耻,还有道德,至少还有公德。家长不应该对孩子们的恋爱予以全方位的纵容,学校也不应该通过对学生恋爱的一禁了之而万事大吉,但如果没有学校与家庭的相互理解和妥协,孩子们的恋爱观和他们的恋爱会不会也很苟且呢!

如果我们说哪所学校,让学生感觉像个家,那一定是对这所学校最大的褒扬;如果我们说,这个学生把学校当个家,那一定是对这位学生最大的表扬。可是,学校就是学校,家就是家,很多可以在家里随便做的事情,有可能在学校就被禁止这么做;学校对孩子的要求,如果放在家庭这个环境里,也会是无法想象的,更别说接受并执行了。比如我们要求孩子们不要在教室里吃东西,马上就有家长表示反对,说孩子们饿了,为什么不能吃东西。的确,饿了是需要吃东西的,可是如果大家都在教室吃东西,那教室究竟是教室,还是食堂呢?我对高中生把运动服当校服穿,也是十二份的不赞成,觉得五彩缤纷的青春,是容不下单调乏味的校服的。其实在每一个家庭中,孩子都是五彩缤纷的,每个孩子都是个性十足的,可是所有五彩缤纷,所有个性十足,到了学校都得寻找到与他人的共性,这就是我们常讲的“最小公分母”,于是看起来大家都接受不了的单调乏味的校服,却成了大家都不得不接受的校服。记得在书上看到一个故事,讲的是美国有一个地区大降温,学校为了照顾那些家庭没有取暖设施的孩子,就要求所有孩子都返校。那些家庭有取暖设施的家长就理解不了了,既然我们家有取暖设施,为什么也要求孩子反校。校长的理由很简单,学校既要照顾所有孩子的取暖,还要照顾所有孩子的尊严!

 在家庭里,孩子干什么事情都可以慢慢的来,毕竟他们是孩子;可是,在学校里面,如果孩子什么事情都再慢慢的来,估计做不了几件事情,就被别的孩子远远的甩在后面了,虽然你在学校也是孩子,但孩子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就看谁更不“象”孩子了。孩子在家里都是“唯一”,所以家庭等得起孩子的成长;孩子到了学校就成了“之一”,那些成长得快的孩子往往是一步领先,然后步步领先。虽然我们也不希望孩子们加速成长,毕竟今天吹出来的泡泡,总有一天是会破灭的;但如果孩子们在学校不够努力,在各种学习机会有限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保持了自然成长的可能,但却失去了进一步成长的机会。也就是说,在家庭里,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是远离竞争的,但一旦到了学校,虽然学校要尽可能降低恶性竞争的可能,但适度的竞争却是无处不在的,这个时候家长是否能够转变已有的把孩子当“唯一”的看法,去适应“之一”的现实呢?孩子们想做操就配合学校,不想做就随心所欲;孩子们觉得跑操就应该自由跑,整体跑操就是为了做秀;有时家长都觉得孩子学习只要尽力了就可以,实在没有为了一个名次去拼死拼活。这些道理要是放在家里,那实在是太正确不过了,但回到学校里,就需要深思熟虑了!

三、不能让孩子有家庭但没有家庭教育

今天的学校,要是学生考不出好的成绩,那一定说这所学校办得太差,老师太不负责任;要是学生成绩考得特别好,又一定会说这所学校专搞应试教育,导致学生高分低能。说实话,今天学校最痛苦的事情,不是说教师们辛苦,而是无论教师们怎么辛苦,都换不回家长与社会对教育的一个好评。我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对于学校来说,最重要的职责,不就是让学生学好吗,而学得好与不好,最重要的表现,不就是考试成绩吗。为什么天天都在传授知识,但却不能堂而皇之地予以检测和评估。大家说,这么简单的道理,你怎么会不知道呢,学校虽然要教给学生知识,但最终的目的却是培养孩子的能力呀,你怎么能够为了知识而知识呢?我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但道理是道理,问题是问题: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脱离了知识的能力吗;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能力都是学校能够培养的吗?换句话说,我们知识是需要教的,但在教知识的时候,要为孩子们创造机会,要教会孩子们,主动把学到的知识转变为能力。可是,把知识转变为能力,这肯定也是学校的责任,但只是学校就能够完成这个责任吗?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这肯定是学校的职责;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就可以上到更高的学习平台,这也是肯定的。但如果要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变成能力,学校也是需要认真的,但可能更多时候,是需要借助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来完成了。

学生在学校学了《弟子规》,回到家里,家长会帮助老师进行抽查,看孩子背会了没有。可是,家长不会用《弟子规》里的道理,来要求孩子,更不会要求自己。学生在学校里学了电子电路,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会看学生会不会解题,但如果家里或者学校电路出了问题,极少有家长或者教师让学生去解决问题。学生天天在学校做阅读理解的题目,可一旦回到家里,没有人认为孩子看小说是为了提高文学素养。其实,孩子们在学校习得知识,这本身并没有多大的错误,反到是习得越多当然是越好;关键是当孩子们回到家里的时候,尤其是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是不是给了他们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机会,甚至于我们是否想过家庭还有这样一种功能。对于父母,总是认为家庭的责任,主要就是养育孩子,让他们健康成长就行,直接表现就是让他们不要缺吃缺穿缺钱就行。问题还真没有这么简单,孩子需要家庭,但不能只让拥有家庭,但却没有拥有家庭教育

非常可惜的是,一提到家庭教育,大家就想到请家庭教师,请家庭教师干什么呢,自然又是帮学生补学校的功课。也就是说,大家都把家庭教育看成了学校教育的附庸,帮助学校传授知识给孩子,但并没有想到如何利用家庭生活,帮助孩子们把知识转变成能力。家庭教育还在干着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唱歌、跳舞、踢球、弹琴等等。这些兴趣因然重要,但往往当学校学习任务加大时,孩子们就放弃了这些兴趣与爱好。可是,为什么只有唱歌、跳舞才是兴趣与爱好呢,语文、数学、科学、自然就只是学科知识,而不是兴趣爱好呢?在家庭生活中,如何让孩子尽可能应用语文知识,包括说话与演讲;如何让孩子形成数理思维,比如做一些有思维品质的游戏;如何让孩子对大自然感兴趣,不一定是宇宙,有可能就是你们家中的一本《国家地理》杂志。总之,家庭生活有没有品质,有什么样的品质,就决定着孩子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什么样的能力,能够转变到什么样的程度。

为孩子们创造更多走进社会的机会,让他们敢于并勇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是另外一条帮助孩子们把知识转变成能力的通道,而且这条通道比家庭生活更具可持续性,也更有现实意义。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家庭生活,估计在小学三年级之前还是能够全覆盖的;可一旦过了小学三年级,学科知识的应用就超出了家庭生活的范围,这时候就需要带着孩子们步入社会,让他们感受到这个社会对知识的能力的渴望,让他们感受到知识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可是,作为自己家的孩子,有几位家长会告诉孩子,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要服务社会与回报社会;有几位家长会告诉孩子,一定要对社会有所担当,而且对社会要敢于担当。对家长自身来说,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就是身体力行,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们长大成人之后,能够有一个好的单位,并在单位中有好的发展。可是自己呢,却总是偷偷摸摸回家买菜烧饭,甚至还总是把单位的东西小偷小摸地拿回家,总是在家里骂领导多么的不是人,总是在家里抱怨工作是多么的辛苦而工资又是那么的低,总是指责领导不重视自己。所有的这一切,只会在孩子的心灵中形成一个印象,这个社会是用来满足自己需要的,而不是用来让自己去担当的。于是,当孩子们只关心自己的喜怒哀乐时,只关心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时,掌握那么多的知识的确是意义不大,而且反尔成了孩子们的负担,因为这时候知识转化过来的能力,毫无用武之地!

孩子始终是自己的,别以为把他送到了学校,孩子就是学校的了,他们还是自己的;孩子的学习,始终得孩子自己学习,别以为有了老师来教他,孩子自己就可以不学习了。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他们都只是来帮我们带孩子的,他们只是来帮孩子学习的,最终孩子带得好不好,孩子学得好不好,还得由我们自己做主,学校与老师,远没有你我相象中那么靠谱,这一点和医院与医生是一样的。自己健康还是不健康,得靠自己的生活习惯;自己的病能好还是不能好,得靠自己打针吃药,所有的病与痛,始终都是自己的

(周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