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自己就读的新学校——兰州十一中新区分校八年级学生郭兆清很自豪。
除了“名校”的光环,这里吸引郭兆清的还有崭新的教学楼,齐全的功能室,丰富的课余活动……这源于兰州市创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实施“一体化办学”的教育改革。
兰州市地处黄河上游,南北群山环抱,属于典型的带状盆地城市.早在 1999年,兰州所有县区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但对地狭人稠的城区而言,总量不足,质量不齐,水平不均等问题,一度困扰着兰州教育的发展。
突破困局的出路在哪里?兰州市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体化”整体发展办学模
式,即发挥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带动,辐射作用,通过联校办学,集团化办学,联片办学三种模式,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生态结构,提升教育发展品质,形成强弱联合,片区互动,集团管理的办学格局,有效促进兰州教育的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品质发展。
打通“围墙” 盘活优质教育资源
2016年9月28日,兰州十一中教育集团正式成立.集团化办学大大拓展了学校发展空间,扩大了优质资源的辐射面,也解决了大班额,师资紧张等难题。
兰州十一中校长甘培新说,成立教育集团,打通了强校弱校之间的围墙,按照“一盘棋”思路,科学统筹教育教学资源,全面实行一体化管理,促进集团内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综合提升。
时间倒推到2011年.当时,兰州十一中是群众竞相选择的热点学校,而兰州八十四中却“门前冷落鞍马稀”.兰州八十四中前身是甘肃省建筑工程总公司第四中学,隶属于企业,效益长期不好,甚至教师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学生80%以上是流动人员随迁子女,大多自小跟父母奔波于生计,对学习不够重视,学习基础较薄弱。
2007年11月,兰州八十四中移交兰州市教育管理部门,市里加大了财政投入,多次调研并督促学校发展,但积重难返,效果仍不理想,学校整体处于发展的瓶颈期。
怎么办?经过调研,兰州市教育管理部门决定“以强校带弱校”,确定兰州十
一中与兰州八十四中“一体化”联校办学.两校在师资互派,管理互动,教学统一,教研联动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尝试。
2013年2月,兰州十一中正式“兼并”兰州八十四中,两所学校,一个校长(法人)的格局为两校“一体化办学”拉开了序幕。2015年10月,兰州十一中新区分校建成并招生,学校形成“一校三区”(校本,南校区,新区分校)办学格局,办学模式也变为“一个校长,两套班子,三所学校,一体化办学”。
甘培新介绍说,目前集团内部已经实现了全方位的融合,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教育教学实现“五个统一”,课程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集体备课统
一,质量检测评价统一,科研培训统一;
二是学生管理实现“四个统一”,统一招生,统一编班,统一考试,统一评价;
三是教师管理实现“四个统一”,统一调配使用教师,统一年度专业技术考核,统一开展评优选先,统一参加培训。
“一体化办学”以来,兰州十一中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始终居市属中学前列,赢得了广泛赞誉.特别是2016届毕业生,是一体化办学统一招生的第一届,学校在教育教学绩效考评中名列前茅,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
截至目前,兰州市已组建 21 个“管理一体化,师资一体化,课程一体化,教研一体化,活动一体化”办学联合体,涉及兰州新区,高新区,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的 60 余所中小学。
兰州市教育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介绍说,实施一体化办学后,用“好学校”的
优势资源和师资来拉动“弱学校”,强校带弱校一起发展,减少了片区内择校现象。
同时,各成员校资源共享,师资互派,统一教学及捆绑考核,缩小了校际之间的差距,推动了城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优化师资结构 以先进辐射带动周边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兰州市开始尝试以先进带动,辐射周边的形式,抓好薄弱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尤其是薄弱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促进全市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
按照兰州市教育管理部门文件要求,办学联合体初始年级交流各自15%的教师.但各校教师基数不同,富余情况与学科需要不同,加之教师们对交流的顾虑,调配难度实在不小.任何难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制度.经过调研,各办学联合体制定了《“一体化”办学区域内教师交流轮岗细则》,给予交流教师适当政策倾斜,鼓励教师先主动申请,再统筹协调。
兰州五十八中教育集团继承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成立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集团化办学工作,并设立了秘书组、教学组等相关机构,负责具体工作管委会主任,总校校长吴宏伟认为,在集团化办学工作中要突出课程建设,集体教研,综合评价,教师交流等重点元素,不断强化办学联合体的管理。
兰州三十三中教育集团启动了教师交流“软,硬”计划,即骨干教师,特殊学科教师在各校间进行走动式的“软”交流,以及直接指派中青年教师短,长期的“硬”交流。同时,在集团内实施讲座类局部交流,活动类长期交流,专题类交叉交流的灵活模式,取长补短,分享优势资源。
据统计,三年来,兰州市共有 1200 余名教师参与校际间流动,师资力量更为均衡。
西固区还打破原有教师管理体制,对教师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将全区教师隶属关系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根据学校需求,由区教育管理部门灵活调配学科教师,把优质教师资源向薄弱学校分流的同时强化教师交流,有效盘活教师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为进一步优化全市师资结构,搭建教师成长平台,近年来兰州市构建教学新秀,骨干教师,名师名校长螺旋攀升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和素质提高.目前,已建成“金城名师”“金城名校长”等工作室205个,直接带动2400多名年轻教师和后备干部快速成长。
增强“造血”功能 推动内涵式均衡发展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学校内涵上的均衡.消除“择校热”“大班额”还得依靠“软均衡”“封底向上”,彻底打破原有强校弱校以及条块分割的障碍.对于薄弱学校而言,如何立足自身情况提高“造血”能力,生成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2007年,市属兰化三中与西固区所属的兰州九十九中开展了“一体化办学”试点.兰州九十九中是九年一贯制,前身为西固热电厂中学,在校生人数仅181人,而 200米之外的兰化三中初中部却“人满为患”。
两校合并后,统一招生,统一编班,教师也统一排班授课.这使得兰州九十九中片区内“流失”的学生逐渐回到了原校.目前,兰州九十九中在校生人数超过1500 人。
西固区教育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介绍说,优质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校文化源源不断地输出到薄弱校,学校文化逐步融合,推动了各校内涵式均衡发展。
2016年3月,市属兰炼一小与西固区所属的福利二小全面实施“一体化办学”,成立兰炼一小总校,形成了“一校三区”(校本部,新区分校,福利二小分校)的发展格局.各分校在继承原有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有机融合并建构了以“立人教育”为核心理念的文化体系,坚守“崇文,尚德”校训,坚守“立德立行”核心价值,三个校区分别体现“立人”“立成”“立新”文化,使文化和而共生,和而不同。
经过全面实施“一体化办学”,三个校区的办学品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逐步提高,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获奖达 2400人次。
“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承担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兰州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和甘肃省基础教育‘十三五’规划课题《兰州市中小学一体化办学研究》的教科研任务,针对办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论,政策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立足高端,总结提炼,服务决策,引领‘一体化办学’科学长足发展.”马秉禄所长说。
据介绍,在推进“一体化办学”的过程中,兰州市通过制定和落实《关于扩大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优质发展的意见》《兰州市城区教育资源供给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等纲领性文件,有序推进中小学幼儿教育一体化办学进程.针对“一体化办学”中的难题,定期召开推进会,研究解决问题,不断强化责任,分别就经费保障,教师交流,考核评价等方面提出保障性方案。
目前,各“一体化办学”联合体的实施方案已经出台,工作机构已经建立,工作职责已经靠实,各项运行经费得到保障,教师交流有序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一体组织,市教育管理部门也对“一体化办学”绩效进行考核。
兰州市教育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说:“一体化办学为兰州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孩子们享受到了更加公平而优质的教育.今后‘一体化办学’将采取多模式并行,区域化推进,多维度实施的策略稳步推进,着力解决好几种办学模式相匹配的问题,各种教育资源有效整合的问题,各项保障制度建设落实的问题,力争以责任落实奠基‘一体化办学’发展,以理念认同引领‘一体化办学’发展,以教研联动推进‘一体化办学’发展.同时,注重以师资共享解决‘一体化办学’的核心问题,以文化共育引领‘一体化办学’的发展力量,以质量优质达成‘一体化办学’的终极目标,以机制创新保障‘一体化办学’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