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述评】从脑卒中的流行趋势看我国开展社区防治的必要性

2023-06-05 09:59:46

 提示点击上方"爱康居家康复"关注我们


近年来,脑血管病已上升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脑血管病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国家和众多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现状

"十二五"期间,,由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牵头,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慢病中心,2013—2014年首次完成我国规模最大、并有全国代表性的脑血管病流行病学专项调查。获得了中国不同地区脑卒中的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为国家制定更加合理的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专项调查在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现场开展,包括了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的157个县(区)。按照抽样要求,最终完成调查样本(全年龄组)人群约60万人。本次调查主要结果如下。


1.脑卒中患病率:

脑卒中的患病率采用时点终生患病率(point lifetime prevalence),患病时点确定为2013年8月31日24时,所有在此时点之前发生过脑卒中,并到此时间点仍然存活者均应计入患病率统计。


全国20岁以上成年人脑卒中患病率:≥20岁成年人脑卒中患病(粗)率为1 596.0/10万;加权率为1 114.8/10万。其中男性脑卒中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1 768.7/10万和1 222.2/10万。女性脑卒中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1 426.2/10万和1 005.7/10万。


2.脑卒中发病率:

2013年调查脑卒中发病率的计算,规定为2012年9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所有(首次)发生脑卒中的人数/年平均人口数。


全国20岁以上成年人(首次)脑卒中发病率:调查人群≥20岁成年人脑卒中发病(粗)率为345.1/10万;加权率为246.8/10万。其中男性脑卒中发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382.2/10万和266.4/10万。女性脑卒中发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308.5/10万和226.9/10万。


3.脑卒中死亡率:

脑卒中死亡率同样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并结合查询调查人群(原CDC)死因监测登记数据获得,具体方法与发病率的调查一致。统计分析时将2012年9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死于脑卒中的人数/年平均人口数。


全国20岁以上成年人脑卒中死亡率:调查人群≥20岁成年人脑卒中死亡(粗)率为159.2/10万;加权率为114.8/10万。其中男性脑卒中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176.5/10万和122.0/10万。女性脑卒中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142.2/10万和107.5/10万。


2013年全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专项调查是我国首次方法规范、标准统一、质控严格,并有全国代表性的脑卒中现况调查,填补了国内脑卒中流行病学数据的空缺。结果表明,脑卒中目前在我国的流行状况十分严峻,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患病率、发病率近年上升幅度较大,危害严重。按本次调查结果推算,全国目前约有存活的脑卒中患者1 100多万,每年新发(首次)脑卒中病例240余万,每年死于脑卒中约112万人。


2013年调查结果与30年前有可比性标准的同类调查相比,我国农村地区脑卒中患病率上升了155%,城市居民患病率上升18.2%;农村地区脑卒中发病率上升了31.6%,城市居民发病率下降了18.1%。脑卒中死亡率农村地区下降了11.4%,城市居民下降了31.0%


可通过干预改变的脑卒中

主要危险因素

1.高血压:

大量研究证实,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上升与血压升高关系密切,高血压是脑卒中的最主要危险因素,血压和脑卒中风险的关系是连续、一致、独立的,血压越高,脑卒中风险越高。在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 mmHg(1 mmHg=0.133 kPa),脑卒中的相对发病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升高5 mmHg,脑卒中相对发病危险增加46%。


2.糖尿病:

糖尿病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可以将脑卒中的风险增加1倍以上,而大约2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将死于脑卒中,糖尿病患病期间同样增加非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每年增加3%)。对于那些糖尿病前期患者,空腹高血糖水平与脑卒中的风险相关。有人发现35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比非糖尿病者高4~6倍。但也有人认为糖尿病与高血压关系更密切,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时发生卒中的危险大大增加。


3.心房颤动(房颤)和其他心脏病:

国外研究显示调整其他血管危险因素后,单独房颤可以增加脑卒中风险3~4倍。我国14个省市共29 079人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房颤的人群发病率为0.77%,男性略高于女性。房颤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达12.1%,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明显高于非房颤人群的2.3% 。除房颤外,其他类型的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各种原因所致的心律失常等均可增加脑卒中,特别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


4.吸烟:

吸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项强有力的危险因素,可使其风险增加近1倍,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增加2~4倍。研究证实,被动吸烟同样也是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其风险几乎是主动吸烟的2倍。去除年龄、性别、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史的影响后,长期被动吸烟者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比不暴露于吸烟环境者的相对危险增加1.82倍。


5.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亚太队列研究协作组对352 033名受试者的研究发现,总胆固醇每升高1 mmol/L,脑卒中的发生率可增加25%。哥本哈根城市前瞻性心脏队列研究发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升高1 mmol/L,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减少47%;非空腹三酰甘油水平每增加1 mmol/L,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加15%;三酰甘油水平≥5 mmol/L,年龄≥55岁人群的缺血性脑卒中10年风险分别为16.7%(男性)和12.2%(女性)。


6.无症状颈动脉狭窄: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试验已经得出了一致结论,尽管手术降低了狭窄同侧脑卒中和总体脑卒中的发生率,但是绝对获益较小(每年大约1%),围手术期并发症(所有脑卒中和死亡)发生率超过2.7%~3.1%时,手术获益就被并发症完全抵消。因此,药物治疗对于大多数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是最适当的方法。仅脑卒中高危患者(男性、狭窄>70%、预期寿命>5年)在围手术期并发症(所有脑卒中和死亡)发生率<3%的医院方可考虑实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


7.缺乏身体活动:

增加身体活动可降低脑卒中风险,且不受性别或年龄的影响。2008年美国身体活动指南指出,积极参加身体活动的男性和女性脑卒中和死亡风险较极少活动的人降低25%~30%。北曼哈顿研究则提示中等到高强度的体力活动能够保护男性,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但对于女性则无益。从前瞻性观察研究中得出的大量并且总体上一致的证据表明,常规身体活动可以预防脑卒中。


8.其他因素:

还有一些因素,如饮食和营养、饮酒、肥胖、偏头痛、代谢综合征、口服避孕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睡眠呼吸紊乱、高尿酸血症、炎症和感染等虽然也被认为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但还有待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以充实证据。


开展社区人群脑卒中防治

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实践证明,单纯采取多建大医院、增加病床数来应对日益增加的医疗缺口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并非可行之策,已远远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特别是对于目前危害较大的几种主要慢病,如: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如果不重视开展社区人群防治,则只会导致十分被动的局面。在一些发达国家,过去数十年来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控监测系统,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的疗效评价体系等。这些疾病监测系统建立时间较长,监测手段完善,覆盖面广,资料完整,对于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和重大疾病的预防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美国的Framingham心脏研究人群基地,已建立并追踪了60余年,该基地的人群防治研究系列成果被国际公认为20世纪国际医学领域的三大成果之一。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表明,心脑血管疾病可通过采取人群综合干预措施达到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目的。如芬兰的北卡研究(the North Karelia Project)、美国斯坦福五城市研究(the Stanford Five-city Project)等在实施社区高危人群干预后,各种危险因素水平明显下降,同时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大幅度降低。


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上海市脑血管病防治研究所、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多家合作单位按照规范的标准建立了一批社区人群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基地,培训出一批社区慢病防治技术人员,形成了一支由不同层次人员组成的慢病防治队伍,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综合防治措施方面,研究证明利用社区医生筛查、管理人群中的高血压、糖尿病等脑卒中高危个体并进行干预管理,同时开展持续的全人群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可以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北京、上海、长沙三城市研究表明(1991—2000年),干预社区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比基线时下降约40%,脑卒中死亡率下降约35%。


从另一方面看,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目前虽然已经对脑卒中有了一些新的、有效的治疗办法,例如对急性脑梗死在发病4.5 h内可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或取栓治疗;一些脑出血患者可以采用微创穿刺或手术清除血肿,使患者的生命得到挽救。但尽管如此,脑卒中一旦发生,能完全恢复的患者为数有限。而可以减少脑卒中发病率和经济负担的最佳策略只有重视发病前的一级预防。目前正在向全国推广的《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指出:通过早期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可以达到减少脑卒中发病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重视并加强开展社区人群脑卒中一级预防十分重要,其意义要远大于得病后治疗新技术的推广。健康管理已经成为多种慢性病预防的重要途径,为了引导健康管理机构及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脑卒中早期风险评估,促进脑卒中预防"关口前移"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和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共同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了"脑血管健康管理与脑卒中早期预防专家共识" ,并在本期刊出。


在社区人群预防工作中,最有效且可行,也是最节省费用的措施是开展经常性的、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让人们从这些活动中得到防病保健的知识和技能,逐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当人们普遍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时,即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早期筛检、识别人群中的脑卒中高危个体,早期预警、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也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预防措施。其中控制高血压应该倍受重视,要告知人们经常测量血压,当发现血压持续增高时,应开始服药,并一定要坚持。这样才能将血压控制在稳定的水平。此外,还应该提倡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度增加身体活动、注意合理膳食、保持心理平衡等。


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高血压患者的不断增多,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还会继续上升,造成的危害也将日趋严重。所以,动员全社会参与,重视预防工作,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使群众尽快提高防病知识水平和技能,已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相信,只要有我国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有全体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有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采用积极的预防措施,脑卒中即可得到有效的遏制。

                                                              - END -

版权说明:图文源于网络,转载只为分享,若涉及侵权可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