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故宫学与通识教育

2021-10-16 03:20:07


      通识教育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重要部分,主张以人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理念,强调非专业性和非职业性教育,要求给予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注重培养理智健全、情操优美、识见通融、知识博雅、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公民。故宫学是一门专业课,具有较多的人文艺术内容,既体现时代性,又保持民族性,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能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艺术与科学素养,因而又是很好的通识教育课程。

   

故宫学以一宫两院为研究核心

 


从辞典的释义我们知道,“故宫”指的是古代王朝遗留的宫殿,不仅中国有故宫,外国也有故宫,中国的故宫也不只是北京紫禁城一处。但本文作为学科来研究的“故宫学”是个特指的概念,“故宫”专指北京紫禁城(故宫)和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是以明清两代皇宫(紫禁城)和宫廷旧藏文物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以宫廷建筑群、古代艺术品及宫廷文化史迹为主要展示内容的大型综合性国家级博物馆。,现在存在着北京和台北两个故宫博物院,这是客观事实,谁都无法回避,事实上也不影响“故宫学”学科的建立,“故宫学”就是以明清紫禁城和海峡两岸两个故宫博物院为研究核心的学问和学科。简言之,“故宫学”主要以一宫两院为研究核心,台北故宫虽然不似北京故宫建立在紫禁城内,但其藏品绝大多数与北京故宫一脉同源,以清宫遗存为主体。

 

基于虽有两个故宫博物院但故宫只有一个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基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台湾地区受到特别重视的特殊地位以及两个博物院收藏的文物根出一源的事实,,海峡两岸故宫两院的关系也逐步正常化。2005年为庆祝故宫博物院80年诞辰,《光明日报》发表《北京、台北喜迎故宫博物院八十大庆——郑欣淼与石守谦共话两岸故宫发展大计》。2009年2月14日至17日,台北故宫博物院周功鑫院长60年来首次率团访问北京故宫,实现了两院院长的首次聚首;随后,北京故宫博物院郑欣淼院长率团于3月1日至4日赴台回访台北故宫博物院。两院同仁经过真诚地会谈和协商,达成了两岸故宫合作交流的八点共识

1.落实双方合作机制

2.使用文物影像互惠机制

3.建立展览交流机制

4.建立两院人员互访机制

5.出版品互赠机制

6.信息与教育推广交流机制

7.学术研讨会交流机制

8.文化创意产品交流机制。

 

基于所达成的“八点共识”精神,两岸故宫同仁开展了一系列真诚合作活动,如两岸故宫视频会议,达成了“两岸故宫未来合作计划”;两岸故宫的展览交流,举办 “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2009年10月6日至2010年1月10日)、“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2011年6月至9月)、“康熙大帝与太阳王路易十四特展”(2011年10月)、“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艺术品味”(2013年10月)等展览;学术研讨会交流,2009年11月4日在台北故宫举办的两岸故宫第一届学术研讨会“为君难——雍正其人、其事及其时代”、2010年11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故宫举办的“永宣时代及其影响——两岸故宫第二届学术研讨会”、2011年11月15日至17日在台北故宫举办的“康熙大帝与太阳王路易十四:17、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两岸故宫第三届学术研讨会”、2013年11月8日至9日在北京故宫举办的“乾隆皇帝的艺术品味——两岸故宫第四届学术研讨会”;两岸故宫重走文物南迁路(2010年6月3日至18日),共同追寻前辈足迹,体验故宫文物大迁移的艰难历程,缅怀前辈为保护文化遗产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以及设立长期交流固定“窗口”,开展文化产品交流等。两岸故宫关系趋于正常,越来越密切。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故宫本身。

 

故宫学研究内容极其丰富

 

故宫学以故宫及其历史文化内涵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很广阔,、军事、经济、文化等活动相关,如与营造、修缮、创作、制作、收藏、编纂、玩赏、保护措施、典制、起居等活动有联系的人、事、物等,都属于故宫学研究的范围。故宫研究的材料十分丰富,故宫学则要求把以前在不同领域中进行的研究整合起来,统一起来。“故宫学”是一门与“故宫”相关的学问,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跨学科的以明清紫禁城和两个故宫博物院为研究核心的综合科学。故宫学的研究领域覆盖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很多学科,而且有很大部分是物质的形态,对于从总体上认识中国文化的发展,对于方法论上的“二重证据法”的运用,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当前,对科学划分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数学,不仅自然科学使用数学手段,几乎所有的学科都需要数学手段,它是研究从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抽象出来的数量关系的学科。有人就认为它既不属于自然科学也不属于社会科学,应独立于两大体系之外,提出了新的学科体系。同样的,综合科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种性质、综合研究某一论题的科学,也应独立于两大体系之外。“故宫学”的内涵是清晰的,就是明清紫禁城和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的每个对象虽然都有不同的性质,也正因为性质各各不同,它们结合在一起才形成复杂系统。但故宫学中各种因素的关联在于它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都与“故宫”关联,无论是建筑还是藏品,都因为与故宫结合,才产生了具有稳固结构的相互关系。这是故宫学的本体特征,是构成故宫学诸要素中最根本的要素。

 

对于“故宫学”研究的内容,笔者曾在《故宫学研究的对象与体系》中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加以讨论,指出“故宫学”的外延至少包含了五大方面。

 


故宫建筑学。紫禁城从1420年建成至今,虽经多次维修、重建、改建,但仍保持了始建时的基本格局并遗存了许多不同时代的建筑物。它作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集大成者,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最高水平。以紫禁城为主体的明清皇家建筑是一个整体,宫室、园囿、祭坛、寺观、行宫、陵寝、藏书楼及王府等,是一个有统一规划、统一规制、统一管理的庞大的体系。如北京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0处,其中皇家宫殿、园林、陵墓、祭祀、寺观等有关的建筑物约29处,占到近1/2。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及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共28处,其中故宫(紫禁城)、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天坛、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以及武当山古建筑群等皇家建筑就占1/5。这里边涉及的建筑理念、风水、建筑技术、建筑艺术等,内容十分丰富。明清紫禁城,建成快600年了,是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典范,和它相关的皇家的园囿、陵寝、坛庙、行宫,都可以涵括到故宫建筑学的范围里边。换句话说故宫学不应该只是研究紫禁城,它还应该包括,像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太庙,明代的十三陵,清代的东陵、西陵,皇帝的行宫如避暑山庄、盘山行宫等等。现在北京有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大概60处,其中与故宫学相关的就有29处,占了小一半。

 

故宫文献学。包括明清档案学和宫廷典籍。明清档案与殷墟甲骨、敦煌手卷,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三大发现。故宫博物院一成立,就把档案视为文物。这些档案不仅长期由故宫博物院管理、整理,而且大多数档案本来就存在紫禁城内,与宫中建筑及各个机构连在一起;这些档案不仅与宫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关,而且是了解宫廷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清宫档案数量巨大,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就藏有1000多万件,是史料的渊薮。以“样式雷”建筑图档为例。“样式雷”为我国清代著名的建筑世家,祖籍江西。从第一代样式雷——雷发达在康熙年间由江宁来到北京,到第七代样式雷——雷廷昌在光绪末年逝世,雷氏有七代长达200多年为皇家进行宫殿、园囿、陵寝以及衙署、庙宇等设计和修建工程。因为雷家几代都是清代样式房的掌案头目人,遂被世人称为“样式雷”。从康熙至清末,雷氏一家完成了大量建筑设计,制作了大量画样、烫样及工程做法等图籍。现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等单位藏有样式房和工部绘制的建筑图样有10000余幅,其图样内容广泛,有宫殿、皇城、行宫苑囿、陵寝、衙署、王府、庙宇、营房、桥梁、河道、内外檐装修以及在庆典中临时支搭的楼阁戏台等工程项目。种类也很丰富,有为平面图的地盘样,有相当于立面、轴侧图或透视图的立样,有展示结构的大木立样等图样。按设计阶段分为糙样、糙底样、底样、细底样、进呈图样等。图样大小不一,大者盈丈,小者数寸。绘制色彩上有墨绘、朱墨绘、彩绘、描金彩绘。绘图纸张,除个别用绢,大部分用中国手工纸,也有少量为机制纸。集中反映了清代国家建筑工程设计程序及雷式画样的图学成就,同时也是清代皇宫建筑设计及营建活动的真实记录,极具文物及史料价值。

 

明清两朝皇帝都很重视典籍的收藏、编刊。两朝皇室藏书除前代皇室遗存外,还大力搜索购求天下遗书,使皇宫荟萃了许多极其罕见的宋元明清各代的珍本,如“天禄琳琅”藏书、《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故宫还藏有20多万块武英殿殿本的书版及铜版等。天禄琳琅是乾隆帝在位时,把宫里藏的那个时候的宋、金、元和极少数明代,从版本学的角度说最好的本子聚在一块,称做“天禄琳琅”。这是中国古代典籍里边,从版本学角度讲是最好的东西。后来因为乾清宫东侧失火,天禄琳琅所在的昭仁殿被殃及,这批书全部被烧了,所以到现在我们没有见到一本天禄琳琅初编,就是第一次编的天禄琳琅的本子。后来嘉庆帝又把宫里各个殿里藏的善本,还是宋金元明最好的,再挑一批又聚在一块,还叫“天禄琳琅”,又编了《天禄琳琅续编目录》。溥仪在小朝廷时,曾有大半年时间每天都要以赏溥杰的名义把一些字画和书让他带出宫去,其中的书主要就是“天禄琳琅”。明清宫廷修书,明代的,大家知道一本大书叫《永乐大典》,清代的有《四库全书》、《康熙字典》、《全唐诗》、《佩文韵府》……,很多很多。清宫修书,有修书档案,我们能在档案里找到每一个时期,或者经常的皇帝有什么谕旨,大臣有什么奏折,对任何事情的处理,我们都能够找到档案依据,而且有修书的地方,刻书的地方,藏书的地方,还有最后修成的书或者刻成的书,甚至还有当年清代宫廷雕的书版(有24万块)。还有当时修书人的记录,他们的日记、文集。做清宫文献典籍的研究,可以做到典籍、档案、刻书与庋藏几位一体综合研究。

 


剧本是戏剧的物质载体之一,是戏剧的排演依据。中国古代辉煌的戏剧,留下的剧本并不特别多,戏班唱戏留下的剧本更少。现在流通的古代的剧本如《西厢记》、《牡丹亭》,都是文学剧本,是给你当小说似的来读的,据此你排不成戏,要真正排戏的话还需要一个脚本、一个导演本,一个演出本。宫里的剧本有七种版本,有专供皇帝和皇太后看的安殿本,更多的是供演剧人员演出使用的戏本,分为总本、角本、曲谱、题纲、串头和排场等。清宫剧本是演出戏本的宝库。这些剧目应该都曾在宫内演出过,为当时戏怎么演出提供了版本。这些剧本有的还包括演员的站位,演员上场的次序,而且宫中不但藏有演剧档案、剧本,还有演员的扮相脸谱、穿戴提纲,演剧的道具行头,有戏台,有晚清演剧名角的唱片,这是一批极为宝贵的戏曲资料,是清朝宫廷戏剧活动的实物证明,据此能够复原当时是怎么演戏的,对于恢复清宫演戏旧貌,发扬中国戏曲传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这些剧本文物在戏剧发展史上的价值,只有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的,是怎么估计都不会高的。

 

故宫文物学。故宫博物院现有文物藏品大部分是清宫的各类艺术品遗存,它们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蕴藏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艺术极其丰富的史料。每一品种又自成历史系列。特别是许多艺术精品,都是流传有序的传世文物。而且,作为清宫遗存,与台北故宫藏品一脉同源,有着天然的血缘联系。北京故宫的文物藏品,依据不同质地、形式和管理的需要,分为绘画、书法、碑帖、铭刻、雕塑、铜器、陶瓷、织绣、玉石器、金银器、珍宝、漆器、珐琅、雕刻工艺、文具、生活用具、钟表仪器、帝后玺册、宗教文物、武备仪仗、善本文献、外国文物和古建文物等,共25大类69小项。故宫博物院自2004年开始,持续7年对馆藏文物进行清理,截止到2010年底,真正做到实物和目录一一对应。故宫文物藏品总数1807558件(套),在世界博物馆中名列前茅。其中珍贵文物1684490件,一般文物115491件,标本7577件。这是故宫博物院自建院以来,在文物藏品数量上第一个全面而科学的数字。故宫博物院藏品93.2%的是珍贵文物6.4%为一般文物;截至2010年底,中国大陆文博系统馆藏珍贵文物(一、二、三级)共计4012908件,故宫博物院的珍贵文物数量占41.98%;如果统计传世文物,则故宫博物院一家藏品数量就占中国大陆博物馆传世文物总量的60%以上。而且,故宫藏品历史序列整齐。中国古代书画史,如果离开了故宫,肯定没有今天这么光彩。故宫的陶瓷收藏可串起一部中国陶瓷发展史,世界没有任何一家博物馆可以比肩。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清宫遗物”可以把现在分藏于世界各地的文物都统到故宫文物学的旗帜之下。北京故宫博物馆藏品85%以上是清宫藏品和遗存。台北故宫博物馆现有文物藏品65万件(套),清宫旧藏及遗存占到92%。两个故宫博物院同根同源,其藏品互补性很强,只有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才能全面认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与一脉相承。而且像卢浮宫、凡尔赛宫、大英博物馆、俄罗斯的艾尔米塔什、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都有藏品和清宫遗物分不开,也是故宫学研究范围的内容。

 

故宫历史学。故宫在,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此决策和发生。明清宫廷历史、宫廷生活、宫廷典制以及后继的故宫博物院历史,有着饱满的内容。明清有24位皇帝在这坐龙廷,李自成、袁世凯也是做了皇帝的,我们不算在这里边。,它所决定的是真正的军国大事,除了地方史之外,有什么和宫廷没关系呢?包括外交上的,马嘎尔尼到承德避暑山庄,虽然它不是宫廷,但它是行宫。皇帝一年那么多时间在那儿。明代宫廷的历史,清代宫廷的历史,宫廷里边的典章制度,宫廷里边的人物事件,都是故宫学研究的东西。清帝逊位以后到成立故宫博物院,现在一般叫溥仪小朝廷,后三宫是小朝廷,前朝已经收归民国了,所以不能光用小朝廷来涵盖。

 


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1924年11月4日布置,11月5日完成,虽然为时不过两天,1924年到现在也不过90年。清宫物品点查。是故宫博物院建院的基石,清室善后委员会组织清宫物品点查,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但是具体细节大家不清楚,现在大家能知道多少,都不太多,包括当时参与的都是什么人,北大是其主体,北大究竟有多少人,他们在里面起什么作用,其他人起什么作用等,大有文章可做。冯玉祥驱逐溥仪的评价,我们今天把它捧到了很高的位置,但是实际是怎么样。驱逐溥仪第二天,北京家家户户挂旗子,放鞭炮庆祝,但是这是警察局通知的、必须做的,。那么老百姓什么态度,我们现在很难搞清楚。但是知识分子是怎么看的,当然有些人确实是热烈拥护、拍手称好的。胡适绝对是当时学界的一面旗帜,一个非常有突出代表性的人物。他就认为冯玉祥是以横暴的手段驱逐溥仪出宫,他认为这个举动是民国史上一件最不名誉的事情。对于当世人的评价我们是不能忽视的。1924年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所谓出宫是出后面寝宫。1912年清帝逊位以后已经把前朝空出来,移交给了民国政府。

 

民国政府在那成立古物陈列所,没东西,从热河承德避暑山庄、盛京沈阳故宫把清宫的东西运到北京。那个时候的东西还都是悉数借的,承认是溥仪的。后来就作价,虽然价格低到白菜的价格都不如,作价买了很多,还没那么多钱给,说慢慢还,但是不管怎么说都承认这个东西的归属权是溥仪。古物陈列所的发展,后来它也并入故宫博物院,而且当时就在今故宫博物院的范围里面。北洋政府时期,北京是很动荡的,只故宫博物院的领导层就换了好几拨。我们现在往往取一家之言只肯定李煜瀛、易培基,实际上每一个接管的人都认为我比你更负责,是这样一种态度,我们现在都没研究,甚至我们说的话与事实是不符的。从皇宫到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与北京大学、故宫文物南迁、沦陷时期的故宫,李煜瀛、易培基、陈垣、马衡等民国故宫人物,以及故宫学术发展、故宫博物院建筑遗产保护,故宫与时代与社会的关系。故宫博物院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博物馆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特别是文化史上无疑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故宫博物院在民国时期就引人注目、勾人心弦,中间还夹杂着封建与民主、帝制与共和、私有与公有、国家与团体、政争与文人等种种历史的客观现象,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有待分析论定的课题。“废除国立故宫博物院,分别拍卖或者移置故宫一切物品”,我们今天觉得很可笑,但是当时经亨颐有另一个身份,,从他的角度讲是没错的。,否决了经亨颐的提案,后来颁布《故宫博物院组织法》,它的意义何在?还有中日关系与故宫博物院文物的南迁、西迁,这个看起来是成果比较多的。这个成果里面还有很多是值得深挖的地方,比如南迁到西迁,南京的一批东西实际上并没有全部运到西南去,还有三千多箱留在南京,它们的命运如何,为什么日本人最后没有抢走?,故宫文物曾两度赴国外展览,到英国、苏联的,还有国内的展览等,还有光复后回南京,后来迁台。故宫博物院在中国近代文化中充当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我们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故宫博物馆学。故宫博物院是个博物馆,今天这是个旅游的圣地,我们去年买票进来的游客是1500多万人,这是全世界第一的。全世界第二的博物馆就是卢浮宫,一年也就800多万人吧。当然我们不是说人多就好,但是这个也就说明一个问题,我们搞了一个观众情况调查,我们出一本书,马上就成为这一圈研究的典范啊。我们今天讲文化产业、文化遗产保护,就当下的这一块,我们就放到故宫博物馆学里去做去。今天我们讲的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科技、博物馆学、文化产业、旅游、展览,还有数字故宫都可以归入这类。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上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每年接待观众的数量稳居世界各大博物馆之首,其中既有许多和政府首脑,也有不同民族、宗教、文化、行业背景的人士,还有各年龄段的学生和儿童,他们共同构成了世界博物馆界数量最庞大、结构最复杂的观众群体。

 

故宫学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故宫学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它是由多门学科所组成,建筑学、历史学、博物馆学、古书画鉴定学、文献学、金石学、陶瓷鉴定学、玉学、甲骨学、档案学等等。故宫学所要研究的具体内容各分支横跨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是需要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工作者的通盘合作和大力协同的。随着理论的发展,故宫学的应用领域也在日益扩大。但这些组成的学科并不等于故宫学,也不包含在故宫学之内。故宫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其组成部分各元素的“集合”,而是元素间特定的结合方式。集合强调的是“同类事物的全体”,即同类就必须有一个范围和明确的界限,以便区分哪些属于这个集合,哪些不属于这个集合。对于“故宫学”这样一个确定的系统来说,显然不能从包含所有的同类结构的角度来强调如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许多情况下,系统恰恰是各类事物的相互配合,而不需要“清一色”的同类事物的“凑合”。故宫学研究的这些具体内容,都因为与“故宫”关联而得以成为“故宫学”的研究对象,但故宫学的研究方法与其原来对应的学科是不同的,故宫学是从另一个不同的侧面来研究。

 

故宫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因为我们这是通识教育,如讲紫禁城建筑,不同于建筑史专业教育,不需要讲具体的建筑专业知识,禁宫深院的神秘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带着他深入探究故宫学的奥秘,而探根溯源产生的故事性,又避免了学习的枯燥,比较轻松地进入故宫学的领域。影视剧《康熙王朝》、《雍正王朝》、《还珠格格》、《甄嬛传》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由于这些影视剧的背景都是紫禁城,更增加了紫禁城对于人们的吸引力。如果结合影视剧中的地点、故事来讲述历史,如果能在参观故宫过程中讲述,面对建筑实体,直观感性,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哪怕是在课堂上,配以故宫导览图,也能引导学生走进深宫。

 

紫禁城是明清宫殿的杰出代表,它的建筑类型有城池、殿堂、寺庙、佛堂、道庙、楼阁、宫廷广场、宫门、花园、藏书楼、亭、榭、桥等,其中大部分建筑以院落为基本构成方式,通过严谨的布局,严格的建筑等级,组成了规模庞大的建筑群,体现了皇权的至尊。对于紫禁城建筑总体只要强调它有一种建筑设计理念,符合儒家的礼数。《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中这个规划思想的特点是城市要成方形,虽然不一定都是方九里,但是一般它是旁三门,也就是说每边城墙要开三个城门。城内纵横街道要有九条,街道的宽度可以同时走九辆马车。宫城的左边建太庙,右边建社稷坛,正前方是朝贺的广场和朝廷办公的地方,宫城的后边是市场。明代的京城就完全按照这么一个思想来规划的,遵循了周礼古制的王城规划。建都城是开国的重要事情,为表示皇权至高无上,历代营建都城都不惜人力、物力,极尽奢华、壮美。因为都城除了供帝王享受外,还象征着帝王的最高统治,“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紫禁城可以说充分体现了这个思想。而且宫城从营建选址、规划设计、修建完成直至使用,都要考虑天象与五方,“象天法地以显帝王之尊”。“紫禁城”的名称就是一种象天的说法。大家都说因为天上有紫微垣,为天帝居所,皇帝是天子,紫禁城就要和紫微垣一样,成为皇帝居所,而且紫禁城是禁宫,所以叫紫禁城。而且天子居中而立。“中”的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天子居中”,才能四方一统,天下归心,成为一个正统帝位。当然,礼制的核心是“明尊卑、分贵贱”,最后的核心是天子至尊。天子至尊方方面面都要体现出来,那么建宫城肯定要体现这个思想。紫禁城是北京的中心,太和殿就是紫禁城的中心,这一思想在整个建筑中贯穿始终。紫禁城里面的单体建筑因为用途和使用者不同,有着严格的等级差别。如果我们分析紫禁城外朝三大殿庭院二十六座建筑,就可以将它们分成九个等级。这些单体建筑在间架、屋盖、构造、装饰、彩画等方面处处体现着等级差别:

 


1.台基就是房屋地基兼底座。高出地面部分称台明。台明面积大小一般略小于屋檐的投影,使得下雨时屋檐流下的水不会滴在台明上。台明以高为贵,在26座单体建筑中,太和殿台明最高,最为尊贵。台基还以石砌为贵,以须弥座式为贵。运用这些标准,大家去故宫走一走,看看故宫的建筑,试分析建筑等级的高低。外朝三大殿都是建于三层台基之上,而且每一座都是汉白玉的须弥座,所以它们肯定是最高等级的。

 

2.高台不同于台基,仅有少数宫廷建筑和庙宇才有资格建于高台之上。紫禁城里的高台建筑分别采用不同形制的高台,从而也使得建筑群当中的多种建筑显示出不同的等级地位。第一级是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高台,它只用于宫廷最顶级的建筑,外朝三大殿就坐落在三台重叠的汉白玉的须弥座高台之上。第二级是单座汉白玉须弥座式高台,最明显的是在太和门。它是单座汉白玉须弥座的,比外朝三大殿低了一个等级。第三级是带汉白玉栏杆的青砖砌筑的高台,用于紫禁城当中陪衬的建筑,体仁阁、弘义阁都是这样。第四级是青砖砌筑的,没有汉白玉栏杆的建筑,太和殿两边的庑房就采取这种形式。不同形制的高台体现出的等级制度是非常明显的。

 

3.面阔间数就是建筑房间的数量,从它也能看出建筑的等级地位。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最尊贵的,叫“九五之尊”,只有皇帝才能用(还有极个别的皇帝赐建的,比如曲阜孔庙大成殿,也是“九五之尊”);其次是七间、五间、三间。我们数建筑的间数,就能分辨出它的等级是哪个层次的。

 

4.丹陛桥也可以反映建筑等级。紫禁城里重要的宫殿都采用丹陛桥之制。丹陛桥是一种高于地面的高台式的旱桥,下面无水,修建于宫门与宫殿之间,用青砖砌的,中间用青条石铺设,两侧青砖墁地,基本上为南北向,武英殿、乾清宫各有一座。丹陛桥绝对反映建筑的等级。比如说武英殿和文华殿是对称的,它们的规制理应是一样的,但是武英殿的规制比文华殿要高一点,可能是武英殿当初设计的时候规格就是比较高的。所以李自成登基选在武英殿,多尔衮进京先是把武英殿作为议政的地方,这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选择,必定有其道理在里面,可能就与武英殿的规制较高有关系。

 

5.宫门前建桥是显示建筑等级的重要方式。天安门、太和门、武英殿的宫门前都有桥,这些地方之所以有桥的原因就是等级的需要。建桥不是为了渡河用的,另外桥的尺度与数量也和等级有关系。

 

6.建筑用材里木材的材质也和建筑等级密切相关。紫禁城用的木材最贵重的为金丝楠木。由于材料的限制,材质是不断变化的。明代修紫禁城的时候,重要的宫殿基本都用金丝楠木修建,清代由于金丝楠木已经很稀少,它的宫殿只好用黄松做柱子,外面包上金丝楠木,这个就像现在的建筑物,里面用三合板,外面贴一层实木是差不多的。

 

7.紫禁城里柱子很多,柱子的颜色和等级密切相关。摄影家李少白专门拍柱子,拍的非常漂亮。紫禁城杂志有一期就是用拍的廊柱做封面的。故宫里的柱子颜色是不一的,金色最高,红色次之,黑色再次之。

 

8.建筑的屋顶形式也与等级相关。紫禁城里那么多单体建筑,它们的房屋屋顶是属于不同等级的。明清时期官式建筑的房顶分九级,由高到低依次是: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卷棚歇山顶、尖山式悬山顶、卷棚悬山顶、尖山式硬山顶、卷棚硬山顶。房屋屋顶形式的选用与房屋的用途和使用房屋的人的地位必须相称,不能违制。重檐庑殿顶是最高规格的,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皇极殿采用此种房顶形式。重檐歇山顶与重檐庑殿顶相比档次是降了一格的,太和门、天安门采用此种房顶形式。单檐庑殿顶的档次是又降了一格的,体仁阁、弘义阁、景阳宫、咸福宫采用此种屋顶形式。东西六宫基本采用单檐歇山顶。

 

9.蹲脊兽是安装在垂脊檐角上的装饰,其数量的多少和等级绝对相关,数量越多级别越高。太和殿有十一个,规格最高,脊端为骑鹤仙人,然后依次是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皇帝寝宫乾清宫有九个,较次一级。皇后寝宫坤宁宫有七个,东西六宫有五个。根据蹲脊兽的数量,我们就可以判断建筑的等级。

 

10.琉璃瓦是高级建材,一般来讲明清时期只有宫殿、礼制坛庙和皇帝赐建的寺庙才可以使用。颜色以黄色最为尊贵,其次为绿色,此外琉璃瓦还有黑色、灰色、蓝色。注意琉璃瓦不只是黄色的,大家可以去景山俯视一下故宫,居高临下感觉是不同的。另外,琉璃瓦还有剪边,可以镶嵌不同的颜色,比如黑琉璃瓦绿剪边,灰琉璃瓦绿剪边,绿琉璃瓦黄剪边,还有蓝琉璃瓦紫剪边等,这个需要我们去观察。

 

11.门的颜色与门钉数量是有森严的等级之别的。明清时规定,皇宫的正殿门和一品至三品官员府第的门为红色,四品以下官员府第的门为黑色,不可逾越。门钉数量也有具体规定。皇宫大门纵横九路,每扇门81颗钉,东华门是特例;亲王府第的大门纵九横七,每扇门63颗钉;一品至三品官员的大门纵横七路,每扇门49颗钉;四至五品官员的大门纵横五路,每扇门25颗钉;五品以下不准设门钉。

 

12.建筑彩画和等级密切相关的,包括纹样、颜色、用金子的数量,这些都是和等级有关的。一般以和玺彩画最为尊贵,旋子彩画为其次,苏式彩画再次。有个特例,慈禧太后喜欢苏式彩画,她居住的宫殿比较多的画苏式彩画,这个只是慈禧太后本人喜好,与等级无关。

 

通过这样的内容讲述,故宫学肯定会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上所说不过是例举一点来说而已。紫禁城内的建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火灾、自然损毁以及宫廷生活的需要,改建、扩建、新建从未停止。所以,紫禁城建筑的数量一直是个变量。9999间半并无实据,完全是民间的说法,大家不要相信。

 

故宫学不仅局限在紫禁城建筑方面,像对于文物的认知和鉴定,具有事物的形象性,直观形象,富有美的质感。两岸故宫收藏的文物是中华五千年物质文明的精华,在当前收藏热中,如果得以深入学习文物鉴赏,能使学生获得文物鉴定的基础知识,对收藏市场有直观的了解,或许还能培养学生收藏的兴趣,也是激发学习热情的积极因素。

 

故宫学要涉及的人物,肯定会是学生极为关注的,就以皇帝为例,如清代的乾隆帝,他的时代,他的文治武功,历来为史家津津乐道。

 

乾隆帝是满族天子,比汉人更能够敞开胸怀,接纳多元文化,除了懂汉文、满文外,还学习蒙古文、维吾尔文、藏文。从档案可以看出,他对新疆来的痕都斯坦玉为之倾倒,对于藏传法器,对于西洋各式新奇的工艺都比较感兴趣。他动员全国官员查访统领范围内的少数民族,以及所知道的各个民族,绘下他们的容貌,载入他们的风情。这样一来,并入了广纳异域的多元特色。乾隆帝雄心万丈,不仅表现在治国及开疆拓土的雄心壮志上,还体现在他对文化艺术的整理与创作上。他把宫里所有的收藏加以编目、整理、考证、校译、鉴定,装帧、典藏,堆叠深化了他的鉴赏力。在这个过程中,他持续修改了他的审美观,并且反映在他在监造的宫廷艺术创作里面。乾隆帝喜欢游历,六度南巡,迷倒于江南的风光和庭园,成就了皇家园林建筑艺术。乾隆帝得天独厚,处于国家统治地位,在西风东渐的十八世纪,具有前所未有的国家版图及丰富的皇家收藏,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也是一位人文素养深厚的艺文爱好者,他贵为天子,拥有绝对的权力、财力、物力与人力,让他悠游于艺术天地之间,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的收藏家、鉴赏家、艺术创作主导者,园林建筑设计者,以及生活艺术的实践者,格局恢宏地掀起了乾隆潮。他为乾隆时代的艺术创作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影响迄今。乾隆帝不仅在治国领域、版图上追求十全,在艺术品味上也追求多元完美。乾隆帝的勤奋成就了他一生的事业。

 


从宏观及微观来探讨乾隆帝的艺术品味。艺术品味是一种很主观的看法,当然要受到时代影响,受到人与物的影响,必须内化为自己内心的意识,再折射出审美观与生活态度,才能叫做艺术品位。乾隆帝的艺术品味究竟是什么?从乾隆帝说过的话,写过的诗文、题跋、批语、名款、印记、各类图书等相关的叙述内容摘录出来,通过分析、归纳,就可以探索乾隆帝对艺术的态度,对生活的品味,挖掘其中承载的历史、文物和学术价值。

 

乾隆帝稽古右文,不遗余力地编刊书籍,不分汉文、满文,内府刊印书籍种类繁多,远佚前代,而且书籍编刻,汇聚了皇家的人力、物力、财力,代表着清盛世文化高度发展的水平,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

 

乾隆帝利用通景画的艺术形式,以大量隐寓的手法,表达他追求长寿的理想;由于通景画画面巨大,从而能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更具艺术感染,为他的祈寿抹上一笔浓浓的色彩,但乾隆帝把自身的祈寿与古圣明帝王赐福寿给百姓的思想结合起来,使福寿艺术得到了升华,提高了思想境界。

 

乾隆帝似乎不仅对文玩的挑选多所关注,对多宝格本身的设计亦有涉入——包括整体及内部材质,外形、装饰花纹的选择等等,以乾隆时期各式多宝格的内容与组装(乃至兴建)作为切入点,观察乾隆帝搜奇、收藏、分类、组织、展示文玩图书,以至园林建筑的面相与意图。

 

乾隆帝重形势格局,将史地考据与科学实验相结合,阐明北京城风水形势,尤其是北京城水文概况,建设工程大事,必待“予一人”积思劳虑,事无巨细,有时还要力排众议,注重继承“古人良法美意”,在继承基础上创新,因而造出大量“集锦式”建筑园林。

 

乾隆帝是历史上少有的玉痴皇帝,他不仅对玉器有着深刻的理解,亲自指导当时玉器的生产制作,而且鼓励治玉兼收并蓄,吸收先秦文化传统及外来文化,发挥地方玉雕的特长,制作了大量的时作玉和仿古玉,将宫廷玉雕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咏玉诗是乾隆帝御制文物诗中的重要内容,其不少诗篇大力倡导对古意的追摹,极力反对俗巧风格的“时样”、“新样”,对当时的玉器审美和琢玉风尚起到了引领作用,表现出淳朴高雅的艺术品位。

 

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乾隆帝多才多艺,表现出卓越的艺术禀赋和审美趣尚,这些在其御制诗中的都得以充分反映,乾隆帝对琴的浓厚兴趣,伴随一生,他藏琴、赏琴、咏琴、听琴、斫琴,与琴结缘,探究琴理,展示了独特的“琴”趣。

 

乾隆帝是个对戏曲酷爱到痴迷程度的皇帝,不仅欣赏陶醉于伶人的演出,而且亲自指示、规划剧本的创作,以使其符合帝王统治的各方面。乾隆帝执政期间,内廷演戏达到鼎盛,其戏台之阔,排场之大,布景之奇,道具之繁,行头之全,演员之多,是历代王朝无法与之相比的,表露出乾隆帝好大喜功的性格。乾隆年间清宫演剧编制分工明晰,管理有序,优伶众多,万寿期间演出更是达到了空前的顶峰,外地戏班涌入京城,衢歌巷舞,以示庆贺,京城的庆典不是单纯自发的民间行为,实际出自官方的刻意操办和缜密组织。

 

在进行乾隆帝的艺术品味研究时,应考虑乾隆帝是个统治者,艺术品味的背后是有一定的智慧和资源包容其中。对乾隆帝的研究,还可采取比较的思维,对比乾隆帝与国内外其他帝王、东西方文化的联系进行研究,从发展角度来找到问题,加以阐述。当然,我们也可以来讨论很有趣的问题,如黄一农先生讲福康安究竟是不是乾隆帝的私生子,进而解决了一个非常严肃的爱情命题,提出现在展现在世人面前的那个风流倜傥、到处留情的乾隆帝不过是文学艺术的想象,历史上的乾隆帝堪为忠贞爱情的楷模。

 

故宫学的视野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Hans-Georg Gadamer)说:“视野就是从某一特定观点看出去视力所见那个范围,包括所能看到的一切。把这个概念应用到思考的方面,我们常说视野的狭隘、扩展视野的可能、打开新的视野等等。自尼采和胡塞尔以来,哲学里就已采用这个词来描述思想及其有限决定论之密切关系,或者视力所见范围的逐步扩展。”

 


故宫学是从“整体”的角度来观察和研究有关故宫的各种事物的,是研究故宫事物整体性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科学。故宫学相对于这些分支来说,是个整体,强调属于它的事物间必须存在特定的“组成方式”,并产生出不同于组成部分的“特殊属性”。故宫学并不等于这些相关五个门类的总体,也不是这些相关五个门类的全体。总体是某种性质事物的全体,而全体只是表明部分在数量上齐全了,不涉及部分之间的特殊关系。零部件齐全了,并不一定就能构成一个整体。相反,构成一个整体则一定要求部分齐全。在故宫学这个大整体中,各个部分通过一种关系(与故宫的关系)来构成一个整体;整体不由个别部分代表,也不是全部部分的总和,故宫学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就是系统问题,“实质上是科学中分析程序的局限性问题。……‘分析程序’的意思是,一个被研究的整体被分解为可装配的各个部分,因而它也就能由这些部分来构成或再构成。这些程序既可从物质意义上来理解也可从概念意义上来理解。”因此要注意研究故宫学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重视故宫学的整体功能。任何要素一旦离开故宫学整体,就不再具有它在故宫学中所能发挥的功能。故宫学是由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构成一个综合的整体,以实现一定的功能。这表现为故宫学具有集合性,即构成故宫学的各个部分可以具有不同的功能,但要实现故宫学的整体功能。故宫学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组合,而要有统一性和整体性,要充分注意各组成部分或各层次的协调和连接,注意故宫学的有序性和整体性。故宫学的整体性总是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整体性而言的,其他学科的全体构成了故宫学的环境。故宫学生存于、生活于其他学科的全体构成的环境之中,又反过来构成了其他学科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

 

故宫学内涵博大精深,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它是中国文化体系中特有的、在中国文化母体中产生和形成的一种学问,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具有与他种文化相区别的本质属性。故宫学不是一个单向度的学科,、经济、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科技、物质等多重因素的超复杂性、超系统性的学问,是物质性、历史性与空间性等多因素的辩证互动。只从单一学科甚至没有深层关联的几个学科出发,都将无法真正把握故宫学的复杂本性。、文化学、历史学、文物学、建筑学、艺术学、档案学、博物馆学等诸多学科角度出发,对故宫学及其问题进行交叉性研究。故宫不只是“中国最大的文化艺术博物馆”,而且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博物馆等特色,且符合国际公认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基本原则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是一座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宝库。故宫学是在新时代为适应故宫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故宫学为人们从整体上研究故宫提供了新的方法,对推动多学科研究的深层整合、综合互动,对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发展有重要意义。古建筑、文物藏品、历史遗存以及在此发生过的人和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故宫古建筑、宫廷文物珍藏的重要价值,历史遗存也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这一认识是故宫学得以产生的重要依据,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故宫的历史文化内涵。故宫文化的这一整体性,使流散在院外、海外、国外的清宫旧藏文物、档案文献有了一个学术上的归宿。

 


爱因斯坦说过:“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故宫学本身的多学科性,不仅是人文的,也是艺术的,还是科学的,把故宫学作为通识教育的基本课程,还可以避免将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等同起来的片面见解。人文教育是通识教育里最重要的成分,但同样的,艺术和艺术的思考方式、科学和科学的思考方式正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广泛影响着人类活动。完整的通识教育必定包含艺术、科学教育的成分在内。故宫学无疑是最好的一种形式。陶冶情操克服功利,满足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需求。故宫学较多人文艺术的内容,通识教育能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与伴随工业革命,由纽曼倡导的博雅教育,主张培养博学多才、行为优雅的人,从这种教育思想中我们隐约看到绅士化的教育理念,其培养目标是造就文明多才有高尚情操的人。通识教育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理念,倡导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倡导道德人格培养与知识文化教育的统一;倡导技能技艺培养与审美艺术教育相协调,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故宫学是一门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从而也就能使学生知识结构趋于合理。故宫学赋予通识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既体现时代性,又保持民族性,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故宫学既是一门专业课,同时又是很好的通识教育课程。

 

故宫学几乎涵括了人类各种基本知识类型,既有文化艺术、历史研究、文学艺术、自然科学、,而且它不仅是中国的,还有着国际化的维度,既有历史上与东西方的交往,也有当今在国际社会的影响与作用在。而且学习故宫学,既要学习具体的知识内容,又可以锻炼综合的思维方式。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倾向于直觉的、发散性的、情感驱动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情感交流、相互理解、不断沟通来实现的,所谓以情感人;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逻辑的、讲究经验验证的、理性驱动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从客观证据出发,强调严密推理,所谓以理服人。显然,这两种思维方式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学术活动中都是存在的。在当今社会文化越来越多元、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的今天,故宫学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就显得重要。一个人只有见过天空才可能想到要飞越太空。故宫学的各种知识及其思维方式,是一种独特的知识结构,而这种知识结构通常不同于且超越于单独的一门课程。这样的知识结构就为创新埋下了种子,将来必然会生长出宽广的视野、远大的目标,而且如果衔接良好的话,也会成为后期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通识教育不仅应该为专业选择提供足够的基础,而且应该成为使专业潜力充分发展的沃土……专业教育告诉学生可以做什么和怎样做;通识教育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和为什么去做”。“通识教育为专业教育指明了意义和目的……哈佛学院(相当于我们的匡亚明学院)的每门课,无论多么专业化,都要对通识教育目标有可识别的联系和贡献。在这个联系上的失败程度就是在专业教育上的损失程度”。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