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阅读阅快乐”活动成果发布/读《论语》心得 渝中区张学忠名师工作室学员牛联欢

2022-01-31 22:08:44

为响应国家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号召,进一步提升教师群体的文化修养,让阅读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常态,2017年4—11月渝中区教委、渝中区教育学会在渝中名师、特级教师工作室中重点推广教师阅读,开展“阅读阅快乐”读书交流及展示活动。该活动得到工作室主持人的大力推崇,收到50余份学员读书心得。本公众号将陆续发布优秀的读书心得,希望能带给用户借鉴与启发。





读《论语》心得

渝中区张学忠名师工作室学员牛联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言语行事的重要儒家经典,自从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以《论语》为载体的孔子思想迅速传播,影响日益深广,、思想、文化、教育、伦理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源头。

作为一个中学教育者,在阅读《论语》以及引领学生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有以下心得:

1

 涵养君子   人格

2

  树立远大

    理想

3

 素质教育

    理念

阅读《论语》涵育君子人格。君子最初意思为“君之子”,在先秦典籍中常与小人相对,,,对知识的拥有,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在儒家的经典《论语》中,君子更多的成为一种理想人格,被赋予了更多的道德内涵。反观当今社会,校园欺凌事件多有发生,大学投毒事件也见诸报端,更有甚者,大学毕业,有同学高举“感谢室友不杀之恩”,虽然带点黑色幽默的味道,种种现象无让人触目惊心,折射出教育中健全人格教育的缺失,漠视他人生命,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论语·乡党》中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之与人,在春秋时期那个阶级分明的社会,在贵族的眼中马毫无疑问的是比作为奴隶的养马人更为重要,但是当马厩失火后,孔子首先关心的是养马的奴隶,这里面无疑体现了一种博大的人文关怀,对生命,无论贵贱的尊重,对生命的珍视。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学生做润物细无声的滋润,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阅读《论语》树立高远理想。中国社会近现代的剧烈变动,经历了由理想的高昂到理想的消解,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让人们的关注焦点专注于物质层面而忽视了精神世界的丰富,崇高理想的消解也在所难免。理想既无,对社会,对社会也就无所谓责任,一切与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背道而驰,啃老族,混吃等死等网络热词无不反映出理想的缺失。孔子周游列国,名闻天下,虽其主张屡不见用于君王,但始终坚信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即使厄于陈蔡,惶惶如丧家之犬,但他始终和弟子终弦歌不绝,高扬理想主义的大旗,始终不忘自己对于家国天下的责任,怀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无畏精神奔走呼告。梁启超曾经大声疾呼并期待中国少年强大,正是期待少年树立崇高的理想,唯其如此,国家方能强大,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当今这个物欲膨胀,浮躁喧嚣的时代,通过阅读《论语》,体悟圣人思想,对树立崇高理想,增加对家国的社会责任感,重拾自信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毕竟,虽然历经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非往日的积贫积弱,但实现中国未来梦想的路并不平坦,正所谓“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那么有了崇高的理想又该如何做呢?其实孔子在这方面也有精辟的见解,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真理如空气,不可一日无之,有了对道,对真理的追求就要不忘初心,时刻砥砺自己。如果立志高远,却过分在意衣食之优劣,有攀比之心,存浮华之念,也只能像仲永一样徒有先天优秀的资质,最终落得泯然众人的结局,毋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孔子在这方面思想更多的侧重是个人的修养,崇高理想的树立还需要良好的个人修养,这也是不可少的。

阅读《论语》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素质教育已倡导很多年,但如果看实际的实行来看,很多时候是雷声大,雨点小,最终还是落入一切向成绩看齐的老路子上去。为此,不重视甚至挤占体育,美术等课程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无疑,我们都想使自己的学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那么,是不是成绩好了就是优秀?如果不是,又该如何的教育学生?怎样的去塑造一个学生?“文明其体魄,野蛮其精神”的口号,这就说明:有高远的志向,坚毅的品质固然可喜,强健的体魄,对于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前提意义。纵观古今中外那些尚武的先贤、勇壮的烈士、洒脱的剑客,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猛烈”和“不畏”,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彪炳史册,无不是身健气雄之故。其实在《论语》中,孔子就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具体表述为:“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于道,这里的道包括天道,人道,形而上的和形而下的,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丰富,但理解为对高远理想的追求大致不差,作为学生想取得一个好成绩也是高远理想中的应有之义,在实际的教育中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树立高远的目标,争取考高分也不为过。甚至孔子也认为,“忧道不忧贫”,这更突出了道的重要性。据于德,依靠德来树人,个人无德难以立于社会,国家无德也难兴旺。试观今日社会,具有这悠久的尊老爱幼传统的中国社会,诚信缺失,职业道德沦丧等问题层出不穷,这更从方面提醒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道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语文教学,更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层面的教育引导。管子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层面满足后,人势必向更高的精神层面迈进。儒家亚圣在《孟子·滕文公上》也讲:“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这也从方面说明了教育过程中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依于仁。如果说前面的道德教化以及树立高远理想加强了仁的体,加强了学生的内心修养,那么,依傍于仁,外在的表现是爱人爱物,内心的修养得到加强后,对人对物有爱心,爱人,爱社会,爱国家,类于墨子的兼爱和西方文化中的博爱。游于艺。艺在孔子时代专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射箭和驾御战车是春秋时期贵族必须掌握的技能,而非仅仅是为人所熟知的诗教以及见诸先秦典籍的行人辞令。传统印象中的孔子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其实孔子也不乏勇武之气。历史上的齐鲁夹谷之会,齐强鲁弱,孔子以其凌然之气,屈强齐,正典仪,为鲁国赢得了尊严。孔子本人如此,其教育思想也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君子不器。器有形,有定型,虽然孔子此话侧重为政方面的通才,但不防扩大一点,在教育中注重健全学生人格,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