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从长三角到长江中游再到成渝,长江经济带何以全线强势崛起?

2021-02-20 00:07:14


从较早期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成群,再到近几年强势崛起的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中国的城市群格局有了长足的变化和进步。


但是在进步之外,我们同时一发现一些问题:秦岭淮河以北占据国土面积约三分之二的北方,有且仅有北京一枝独秀的“京津冀”城市群,而秦岭淮河以南占据国土面积约三分之一的南方,算上传统的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和新兴的长江中游、成渝都市群,已经拥有了四大城市群之多。


事实上,我们仔细观察城市群地图就会发现,目前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区域内,尚未进入四大城市群的地区仅有福建、广西、海南、台湾四地。其中台湾因其特殊原因,本文暂不做讨论。


另外三地中,福建位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之间,又兼沿海港口、高铁线之便,未来发展潜力无须多虑;而广西则位于珠三角、成渝城市群之间,又兼拥有北部湾港口,接壤东南亚之便,未来发展潜力亦是巨大。


至于海南,一直以来的定位都是国家的后花园,全国人民的旅游休闲圣地。由此可见,整个南方诸省,已全部进入“集结成群”的发展阶段。


“十三五”规划中指出,我国未来将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打造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并将在全国范围内共打造19个城市群。可以预见,在国家规划层面,城市群的发展也将进入加速期。


近两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明确指出要“着眼开拓发展空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重点推进“”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三大战略”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城市群和增长极。”


我们顺着三大战略规划的指引与城市发展的轨迹来看,未来中国核心城市群的空间格局也逐渐清晰起来。


三大战略的叠加区域也将是未来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京津冀本身就是三大战略之一,发展潜力最为突出,长三角、长江中游以及成渝城市群分布在长江经济带沿线,是东中西部产业转移的最主要横向通道,而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区都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承担着海上对外开放以及创新升级的使命。


以上这五大城市群无疑将成为未来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抓住这五大城市群的发展机会才能把握住中国城市发展的未来。


注:本文图表数据,引用自中指院近期发布的五大城市群相关报告数据,在此深表谢意。


占国土面积11%的五大城市群经济总量占全国55%,是中国经济最活跃,潜力最突出的地区。


2016年,长三角、京津冀与珠三角三大传统城市群GDP规模分别为14.7、7.5和6.8万亿,人均GDP分别为9.7、6.8和11.6万元。


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效益,三大传统城市群都处于领先水平,也仍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其中京津冀城市群规划规格高、政策执行力度大都表明京津冀将呈现追赶之势,与长、珠三角城市群的差距将缩小。


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GDP规模分别为7.1和4.8万亿,长江中游城市群常住人口达1.2亿,成渝城市群也接近1亿人,虽然人均效益仍与发达城市群相差较远,但其依然是国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也是带动整个中西部崛起的核心,未来增长空间较大。


通过数据比对我们不难发现,结合在面积、GDP、人口、人均GDP等多项指数,五大城市群中综合实力最强的,毫无疑问是长三角城市群,这也是目前阶段中国唯一能够进入世界级城市群的一个。


提及于此,这里简单为大家普及一下世界六大城市群的知识:


第一大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人口:4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

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面积的1.5%。

区位: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故又被称作“波士华”,共包括200多座城镇。

主要城市: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

经济特征概览:这一城市群是美国经济的核心地带,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30%。这里不仅是美国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而且也是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第二大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

人口:约5000万。

面积:约24.5万平方公里。

区位:分布于北美五大湖沿岸,跨美国和加拿大两国。

主要城市:芝加哥、底特律、克里夫兰、匹兹堡、多伦多、蒙特利尔。

经济特征概览:该城市群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共同构成北美制造业带。目前形成了五大钢铁工业中心。


第三大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墟市群

人口:近7000万,占日本总人口的61%。

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

区位:一般分为以东京为中心的东京城市圈、以大阪为中心的大阪城市圈、以名古屋为中心的中京城市圈。

主要城市: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户。

经济特征概览:、经济、文化、交通的中枢,分布着日本80%以上的金融、教育、出版、信息和研究开发机构。


第四大城市群: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

人口:3650万,约占全英国人口的一半。

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约为全英国的1/5。

区位:以伦敦为核心,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的地区。

主要城市: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曼彻斯特、利物浦。

经济特征概览:大伦敦区、英格兰东南部和东部这三个区域政府所辖范围,在财富上已经大大超过整个不列颠的任何地区。伦敦形成了欧洲最大、同时也是世界的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第五大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人口:约4600万。

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

区位:由大巴黎地区城市群、莱茵-鲁尔城市群、荷兰比利时城市群构成。

主要城市: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

经济特征概览:这是一个超级城市带,其中,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0座。巴黎是西欧重要的交通中心之一。


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

人口:约1.5亿。

面积:约21.2万平方公里。

主要城市: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等。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16个城市,将全面合作力求在较短时间内倾力打造出让世人瞩目的又一个世界城市群。这个城市群的经济特征是高科技-知识密集型。长三角经济圈产业门类齐全,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



近五年的人口增幅、增量数据来看,增量最多的是京津冀城市群,核心原因有二:其一是京津冀是北方唯一的城市圈,是北方外出务工的首选;其二是京津冀中的人口大省河北,在过去五年间所有地级市人口增长全部为正,原本就占据人口基数重头的河北人口数据进一步拉升了京津冀的人口总量数据。


增量排名第二的珠三角,主要原因也是两点:其一是作为华南地区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发达地区,珠三角对于整个华南地区的人口吸引力从未衰减,近些年深圳的强势崛起更是加大了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度;其二是受面积和人口总量的影响,珠三角人口基数五大城市群中最低,如此一来,同样的人口流入下,珠三角城市的增幅数据就会显得更突出。


长三角的话,作为目前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各方面的增长都已经达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就像中国的经济增长一样,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进入“新常态”阶段。相比人口的大量流入,长三角未来的重心更多已经进入到产业转型和人才升级这两项上面。


新兴崛起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目前人口的增量方面,主要来源还是先前大量前往传统三大城市群工作的人员回流。所以无论从增量还是增幅上看,都还和传统的三大城市群之间有所差距,但是从长期上看,随着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两大城市群对于人口的吸引力度还会不断加强,直到与传统三大城市群接近的水平。







经过了上述关于五大城市群的一些基本介绍,我们再来一起思考一下本文标题中提出的问题:从长三角到长江中游再到成渝,长江经济带何以全线强势崛起,问鼎中国?


当然,观察城市群地图我们就会发现,虽然没有提到珠三角城市群,但是我们发现,长江经济带覆盖的三大上、中、下游三大城市群中,通过沿海线、高铁线早已与珠三角城市群彻底连接打通,未来长江经济带与珠三角的跨城市群交流,也将会是越来越密切的方向。


但是,现阶段长江经济带与京津冀城市群的连接,相比之下就逊色很多。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黄河经济带”近些年的发展, 颇为不尽如人意。


相比名声大噪的“长江经济带”,“黄河经济带”显然听说的人就要少很多。黄河流域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发源地,在唐朝以前,一直都是中国经济的核心地带,直到宋朝开始,中国经济重心才发生了全面南移,并且直至如今也未曾再发生过改变。


山川网定义的“黄河经济带”,主要由三个省份组成,从上游到下游分别是陕西、河南、山东。黄河经济带的核心城市,无疑就是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集群,以郑州为中心的郑汴洛集群,以及济南、青岛双核的半岛集群。


虽然近些年西安、郑州、济南的发展也还算可以接受,但是和长江经济带的明星城市相比,显然就要黯淡许多。也正是因为黄河经济带的发展情况,所以才影响了长江经济带与京津冀城市群的跨区融合。


毕竟,京津冀本身实力就不算特别强,经济辐射力度很难超出河北省,而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重心则明显是向南而非向北。如果黄河经济带本身无法实现崛起的话,那么必将成为北方经济一道鸿沟式的存在。


【长三角城市群】







作为现阶段中国最成熟城市群的典范,长三角是山川网进行各项研究时的重点案例。相比其他城市群,长三角的最大优势就在于,真正意义形成了一核多心的局面。


在大的长三角城市群中,又再次细分成了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和尚在发展中的合肥都市圈(从当下的发展水平来说,合肥还有明显欠缺,但这里我们以官方规划为准)。







长三角城市群的成熟的另一大表现就在于,产品门类的完整和分工的细密化,长三角目前的核心城市中,基本上各自的特色已经形成,并且服务对象远不局限于长三角区域,而是辐射全国,面向世界。


我们再来一看看现阶段长三角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


上海: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电子、汽车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

南京:金融业、文化产业、旅游业、信息技术、智能电网、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

苏州:电子、电气、钢铁、通用设备、化工、纺织、电子商务

无锡:纺织服装、精密机械及汽车配套零部件、电子信息及家电业、冶金、精细化工及生物医药业等

常州:装备制造业、新能源、输变电设备、电子、化工、纺织业

杭州: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子商务、文创产业、旅游业、金融业

宁波:纺织服务业、日用家电业、输变电设备制造业、机械工业、汽车配套产业、石化工业、铁工业、电力工业、造纸工业

嘉兴:纺织业、化工、化纤业、服装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合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家用电器、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光伏


对于有志于毕业后前往长三角工作的年轻朋友来说,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寻找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长三角城市,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职业发展,事半功倍!


【长江中游城市群】







进入高铁时代后,长江中游的区位优势逐渐得以彰显。尤其是以武汉为代表的湖北,素来就有“九省通衢”之称,中国地理中心的地利之便,可谓是得天独厚。


武汉和长沙,虽然省会首位度上不比成都,但是依旧处于较高水平。高首位度的省会城市,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省内资源,让省会城市率先实现发展,从而在更高级别的层面决策上,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受限于历史和地理原因,武汉的交通发展方向,现阶段主要还集中在东部区域。从目前开通的高铁动车售票情况上,我们也可以发现,从武汉开往南京、上海方向的列车,多数情况下余票都比较紧张。


一方面反映了湖北在向长三角城市群融合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湖北一直以来其实都是向长三角人口净流出的省份。但是近些年随着武汉的强势崛起和政策倾斜,人口已经开始出现有所回流的情况。







相比武汉,长沙的一大优势,就在于长株潭三城间的距离和融合显然更具潜力。长株潭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参考武昌、汉口、汉阳的三镇一体。如果未来的大长沙,能够将株洲、湘潭全面融入,实现除行政层面外的各方面全部统一和一体化,那么长沙未来的发展潜力将会不可限量。







就像安徽之于长三角城市群一样,江西之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同样也是官方定义上的存在。就是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发展水平来说,江西和湖南湖北都还有较明显的差距,而南昌和两个万亿级别的省会城市武汉、长沙相比,劣势就更为明显。


在这样的前提下,其实交流越便利,机遇与挑战同时并存的压力就越大。江西人口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原本主要向长三角、珠三角不断流出的人口,很可能接下来还会增加向武汉、长沙流出的数量。


【成渝城市群】








成渝都市圈目前最大的短板,一是在于城镇化水平相较东部地区还差距明显,二是成都作为四川省会的首位度过高,从而导致整个城市群中除了成渝两强外,没有城市发展水平的阶梯性,成渝之外直接就是非常弱势的半县城式小城。


重庆向西,成都向东,是未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成都在完成绝对的一家独大后,能不能尽快把资源和政策分享给四川东部的各个城市,实现成渝间城市群的尽快跟上,是成渝城市群未来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在交通方面,其实成都的劣势比较明显。曾经的“蜀道难”在当今的科技发展下,得到了极大改善。


成都一直以来也极力对外宣传自己的航空第四城概念,但成都之所以机场人流量较大,核心因素一是四川过亿的人口总量,二是地理位置偏西明显,陆路交通效率对于成都来说是很难补齐的短板,即使是在进入高铁时代后,成都高铁两小时都市圈能够到达的核心城市数量依旧并不突出。


相反,在交通层面,重庆的地理位置优势就显得非常亮眼。重庆江北机场之所以长期以来不如成都双流机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可供重庆选择出行的方式显然更为丰富。除了航空外,铁路、陆路、水路,重庆都是西南地区的绝对枢纽城市。


成都已经位于极西部,交通方向只有南、北、东三个方位。而毫无疑问,东部才是所有西部城市需要连接的最重要方向。而重庆恰巧就位于成都以东,是成都连接东部无法避开的存在。







产业结构方面,重庆的工业根基一直都很扎实,未来也是重庆经济构成的重中之重。相较之下,成都选择的发展方向,应是朝着服务业、旅游业、文化业的向轻。如此一轻一重,才可能真正实现优势互补,1+1>2的局面。


再比如,在现阶段中国收入水平最高的两大行业,互联网行业和金融业。前者对人才教育的需求更为强烈,那么在高校资源上有优势的成都就应该重点发展;而后者对于政策性的要求更为明显,那么作为直辖市的重庆显然就更具备优势。分工明确,产业合理,才有可能真正帮助成渝城市群站稳脚跟。


最后,贴上2017房地产开发投资吸引力TOP50城市,作为大家选择就业城市方向和进行房产投资时的参考工具——







研究结果显示,2017年,上海、北京、深圳投资吸引力仍保持全国前三位,经济基本面较好的二线及受核心城市辐射的三四线城市排名靠前。


从城市层级来看,1线城市排名领先,上海、北京、深圳投资吸引力仍保持全国前三位,广州排名第5;1.5线城市中天津首次排名进入前4,杭州、南京、成都、武汉、重庆等核心城市经济基础强、人口流入多、市场需求旺盛,排名均位列前10;2线城市中,郑州、厦门、合肥领衔排名,分列12、13、16位,哈尔滨、大连等东北城市则继续延续上年的态势,排名靠后;2.5线城市中,东莞、佛山保持全国前20名,中山排名提升明显,至23名;三四线城市中,珠海、汕头、镇江、保定等城市具备承接核心城市产业、人口及置业需求外溢的区位优势,排名靠前。


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沿海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城市投资吸引力保持领先优势。长三角的经济水平领先,城市的现有产业基础、创新实力、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均较强,整体投资吸引力仍保持领先地位,其中上海、杭州、南京名列前十;珠三角依托毗邻港澳的沿海区位优势,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深圳、广州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周边的东莞、佛山等在核心城市带动下,开发投资潜力居前;京津冀的北京、天津分别位列第2、4位,廊坊、保定在京津冀一体化和雄安新区的规划利好推动下,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吸引力也显著上升。


延伸



目前仅长三角及珠三角城市群形态形成


夜间灯光格局印证了中国城市发展路径和城市群的形成过程。


中国指数研究院认为,虽然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以及成渝这五大城市群是未来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但不可否认的是,城市群的发展是渐次推进的,显然这五大城市群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之中。国内目前仅长三角及珠三角城市群形成大面积高亮度区域,城市群形态形成。


核心城市产生辐射和外溢是城市群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特征,只有核心城市经济体量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现外溢效应,目前国内仅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GDP达到2万亿规模,开始辐射周边。


由早期的点点星光到现在的绵绵之带,印证了中国城市发展路径和城市群的形成过程。由NOAA发布的1998-2013年夜间灯光变化显示,2000年以前中国城市亮灯率低,大片地区未点亮,可观测到的亮点仅包含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


2003年前后,可以观测到中国亮灯区域明显扩大,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亮灯城市密集,星光闪耀。之后,沿海城市、内陆省会城市、中小城市依次点亮,亮灯率明显高于前几年,亮灯区域的扩展与中国城市发展路径相吻合。至此,中国以胡焕庸线为分界,形成了明显的亮灯区和非亮灯区,灯光格局也印证了中国城市群正在悄然形成。



从NOAA最新的夜灯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仅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形成大面积亮度较高区域,表明长、珠三角城市群相对成熟,形成了城市群应有的城市层次与结构。


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天津亮度显著高于河北,更多地区仅核心城市亮度较高,如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武汉;成渝城市群的成都、重庆;中原城市群的郑州;海西城市群的福州、厦门;关中城市群的西安等。


这也表明,这些区域尚处在发展初期,核心城市虹吸效应远大于外溢效应,尚未形成区域间的联动发展。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