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唐如松|莫迪访华,半岛和谈,我们的盲区在哪里?

2020-11-29 20:55:33

作者:唐如松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盛唐如松,不代表全讯视野观点

身为父母,大致都会有一个盲区---对于自己孩子的盲区。无论孩子长大到什么程度,在父母的心中,他依然是个不成熟的孩子。但所有的人生经验最终会告诉我们,孩子总有长大成熟的那一天,总有超越我们的那一天,如其不然,这个社会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这个家庭也就没有了对未来的憧憬。说句不好听的话,如果您的孩子终其一生,也需要您手把手亲力亲为的指导和操心,那么只能说,您的教育是失败的,您的家庭是止步不前的。

事实当然并非如此,这个社会大多数家庭中的父母,最终都会在某一个微妙的时刻,欣然而略带失落的把家庭的主导权交给孩子。因为我们总是会在某一刹那,发现自己的孩子真的长大了,真的可以成为家中的顶梁柱了。以上,只是说这个社会中的绝大多数普通家庭,而不代表那些父母已经取得绝对辉煌,无法超越的家庭,比如孔子的儿子,比如李世民的后代,,,,,等等,那些家庭,是社会中的特例,虽然并不少见,但绝不代表这个世界的普遍现象。

而即便我们欣然并略带失落的把家庭的主导权交给自己的孩子,但在内心深处,依然有着一种想要指导他,想要修正他的欲望,因为这是每一对父母的盲区,这种盲区来自爱心。因为爱,所以盲。

对于自己的国家,排除那些别有用心的推墙党,心怀不轨的带路党,不明是非的跟风党,自私自利的小人党,这个社会的大部分人对于自己的国家也都怀着深切的爱意,这种爱有的是出自于对于民族的崇拜,对于文化的热衷,对于国家的认知,对于民生的尊重,而大部分的爱是源于国家和自身利益的密切相关,因为他们明白,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个人与家庭的幸福与否和国家的兴衰荣辱是密切相关的,能够认知到这一点的,我们称之为人,一个合格的人,而前面列举的那些各形各色的那啥党,我们称之为畜生,最起码他们不配当得起“人”这个一撇一捺的文字组合。我的文章也只是仅限于当得起“人”这个称谓的人看的,而不是其它。

是人,就有爱,有爱就有盲区。对于孩子的爱的如此,对于国家的爱亦如此。所以我们都有盲区。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有,作为国家的子民,我们也有。

如果我是一个很懒散的人,如果我是一个其他方面有着很忙工作的人,那么其实对于中国周边的分析,特别是中印,半岛的分析,我觉得从去年八月份到现在,我只要写两篇就足够了。可是偏偏我如今成了一个靠时政评点赖以谋生的人,所以,在此期间,我还是不厌其烦的写了很多关于中印,关于半岛的文章。不过文章虽多,思路却一直未变。

记得去年六月份中印洞朗事件后,我曾准确的判断出中印对这一事件相互妥协的具体时间,并为此做出判断,那就是洞朗事件其实就是中印相互走近时的一种必然碰撞,虽然碰撞看起来充满危机,但其趋势是相互走近的,而不是渐行渐远的。并且,随着每一次碰撞的发生,中印之间的棱角也会越来越少,越来越柔。最终,中印会作为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大的两个人口大国,疆域大国而联手前进。

去年六月份到九月份之前,中国似乎充满危机,东边有美韩对半岛的步步紧逼,西边有印度对洞朗的不依不饶。中国被夹在中间,似乎进退维谷,动弹不得。,要么是群情激奋。总之很难看到一个和缓的思路来给我们一种和缓的心态看待中国周边那时波诡云谲的情形。所幸的是,老唐我保持了一贯的和缓心态,写出了几篇充满信心却言辞和缓的文章,虽然我知道这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朵小浪花,但能够看到这多浪花的朋友应该也会受到一点影响吧。哪怕一个两个。只要还有人记得我当初的那朵小浪花,那也是我的成功所在。

说回盲区。对于国家的爱,导致我们在某些观点上,也存在某些盲区。就如是对去年洞朗事件的两个多月里大家对于国家周边外交的看法一样。老唐我当然也有盲区,但我是一个善于从另一角度看问题的人,所以,或者我也有盲区,只是我的盲区和大家的盲区略有不同,大家看到的或者就是我的盲区,而我看到的或者也就是大家的盲区。那么今天,借着不同的看待事物的角度,我们再沿着我当初的思路,看看今天的中国周边,特别是东西两线的周边外交。

距离洞朗危机结束到今天,刚好整整八个月。这八个月,中印之间还有着另一场外交博弈,。这一危机也被我当初写了下来,我曾预判,中国一定会在印度洋上展示自己的存在以支持马尔代夫政府,而我们的力量展示,也一定会让印度就此止步,不得过于干涉马尔代夫的内政。这个预判后来也被证实了。【《酒馆闲话》系列】这个不是为了吹牛逼,而是为了说明,即便中印之间已经达成某些意向性的合作,也不能排除期间存在的持续博弈。这是必然的,家与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尚且不能水到渠成,一马平川,更何况两个国家。所以,即便中印有着相互走近的意愿,但期间的博弈和考验也会屡出不穷。但还是那句话,我们不能看细节,而是要看趋势,也就是中印是在一步步走近,还是在一层层疏远。就当下正在进行的武汉会见来说,我们可以欣慰的说,是前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很简单。因为这是基于中国自身体量的改变,也是基于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就像父母眼中的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而历年来中国所奉行的外交方针,中国所具备的防务实力,也导致我们这些深爱国家的人对与自己的国家有着某种不自信的担心。如果我们一旦把这种担心的因素掺杂到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分析当中,那么难免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旦中国周边有事,我们都会很紧张,都会很愤慨,都会很激动。但我们其实忘记了一个词:新常态。中国外交的新常态。如果基于这种充满自信,满身实力的新常态来考虑问题,来分析事态,那么就能和我老唐一样,比较客观而自信的分析问题了。

2012,中国的外交就开始进入到这个新常态之中了。自信而自强,强硬而有分寸这种新常态既缘于我们实力的增长,也缘于当今世界环境下的迫切需求。在西方实力大幅降低的情况下,我们第一要担当起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来承担这个世界上的诸多管理事务,第二也要调整我们之前以发展为主的隐忍政策。这都是一个以量变而慢慢质变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就登上世界之巅,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中国想要改变在这个世界上固有的形象,想要实现自己中国梦的远大抱负,就必须从诸多的危机,诸多的事件中一步步表现出自己的新形象,最终让这个世界明白,让我们的国人明白,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要为这个世界贡献更多的管理力量,也有这个实力来进行这样的管理,这就是我们的新常态。

但想要改变这种原有的形象,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要说这个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其他国民,就是我们自己,都还有这诸多的不自信心态,都还没有完全从那种屈辱和柔软的心态重调整过来。短短几年时间,就想做到彻底改变两百多年来的不自信心态,【建国后,我们曾经甩开过这种不自信,奋发图强,敢作敢为,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个时候,中国在国防科技和社民生发展上真的和西方甚至某些第三那世界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虽然那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但差距的确存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五六年来,我们从一个低眉顺眼的全球产品提供者,到一个意气风发的世界秩序管理者,其间就遭受过无数次的风波,无数次的打压。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我们也都挺了过来,并最终站到了和世界第一强国美国并驾齐驱,直面较量的位置。暮然回首,你会发现,一路走来,中国在渐行渐强的路上其实走得是很有规划的。没有冒进,也没有气馁,一步一个脚印,坚实而清晰。而去年七八月份所谓的中国两线夹击的尴尬到今天中国东西两线的全面飘红就是这些脚印的具体体现。

在这样一个前进的征途中,中国目前还是不具备挑战旧秩序必胜的实力,可最少我们已经有了和旧秩序一较长短的底气。半岛虽然前途未卜,但的确是在按照中国倡议的双暂停方向在走,甚至昨天的《板门店宣言》中的内容,已经有部分超越了我们的双暂停提议。这并不是韩朝之间的妥协,而是中美之间的博弈。在这一点上,中美的实力比较已经可以看出端倪,双方都不能把对方怎么样,但美方的确在角力之下,向后猛蹬了一步,犹如两头角力的水牛,一头牛虽然并没有失败,但却退后了一步。

而本次和印度在武汉的会见,我们注意到事先时没有设定话题的,最起码对外是没有宣布话题的。而我们知道,不设定话题那就是话题无所不包。当然,如果说中印之间此前没有设定话题,即便我们相信,特朗普也不会相信的,中印高级智囊跑来跑去忙乎了几个月,岂能没有话题可谈?我们可以猜测,这次会见正是对于某些话题的敲定,某些矛盾的暂停甚至了结。因为事关中印之间的高度利益,也为以后中印消弭诸多矛盾打下基础,所以,在事情没有完全定论前,也不适宜对外宣布。而这些不适宜对外宣布的话题,一旦敲定,就是一个个重磅炸弹。我认为,这些炸弹一点引爆,一定会把当年英国挖在中印之间的大坑小坑给填平。莫迪不是傻子,他知道,一旦中印这两个人口大国并肩崛起,那么未来的世界,必将是亚洲的世界。而和中国对抗,印度非但没有必胜的把握,只怕还会因为对抗产生的恶果而停滞不进甚至失去发展的机遇。损人而不利己,这种事,聪明人是不会去做的。

今天我们在东西两线取得的成果,并非侥幸,而是凭借着我们的智慧和实力获取的。这也就是告诉了我们,中国现在的实力不可小觑,中国所奉行的外交智慧更是浑然天成,所以,撇去我们的盲区,擦亮眼好好的看看我们的中国,你会发现,如今的中国,你完全可以放心,如今的我们,完全可以自信。虽然路途依然遥远,但我们已经具备了走完全程的实力和勇气,智慧与决心。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