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关注政策支持下的民办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2020-11-14 03:23:06


本篇报告以人才供需视角对民办职业教育,尤其是学历教育的发展逻 辑进行阐述,并由此回答以下问题:


1、职业教育面临的下游人才需求状况。指标显示,市场对本、 专科毕业生的需求基本饱和,而职业院校(高职、中专等)毕业生从 2011 年开始供不应求状况突显(2014Q1 求人倍数已近 1.5),尤其高 技能人才存在明显供给缺口,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招工难”的局面。 从就业情况看,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工作满意度(2016 年为 63%)、半年内离职率(2016 高达 43%)等就业质量指标上表现较差,印证了职 业院校学生“求职难”的困境。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反映了学历职 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痛点。


2、当前(学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短板。职业院校既存在社会认知偏见、生源质量低的先天劣势,也有培养体系“普教化”、实训教学不足、 经费短缺等后天短板,导致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难以匹配市场需 求,职教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改革核心在于回归教学本源,通过重 塑课程体系、优化师资结构、加大实训教学的软硬件投入,从而衔接 产业、打通就业,实现职教面貌的整体改善。


3、政策端大力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逻辑。在教育各细分领域 中,政策对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教育的支持态度最为明确,我们认为原因有三点。首先,在公办资源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要实现职业教育供给改革,必须引入具备资金实力,且拥有优质产业资源或教学输出能 力的企业参与教学和实训环节,从而解决上述职教短板。其次,职业教育相比于基础教育,,从而为资本参与 创造了更大的自主空间。最后,发展职业教育符合国家关于终身学习、 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也有助于提升劳动力素质、纾解就业压力。


4、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选择。(1)通过对近年来 高校红绿牌(反映就业难易)专业的梳理,并结合国家产业升级趋势,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产业及制造业升级将是职业教育供给扩大的两个重 要方向,将同时利好相关学历职教及职业培训(后者更受益于持续迭代的信息技术产业)。(2)在亟需补短板的学历教育领域,职业院校将 更广泛地采取多类型的混合所有制、校企合作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并将优先选择产业资源、资金实力、运营经验丰富的企业。目前快速发 展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因其品牌优势及运营效率,或逐渐强化企业举 办职业教育的马太效应。


2017 年下半年开始职业教育企业赴海外上市渐成趋势,尤其学校资产成功开辟港股上市通路,预计未来职业教育证券化率将快 速提升,A 股及海外板块共振,推动市场对职教行业关注度提升。我们建议围绕品牌优势+产业资源+可复制性三要素定位职教受益标的。 教育服务低消费频次、高试错成本的特点决定了在多数细分领域中, 经过多年积累、具备品牌优势的企业可优先受益于市场空间的拓宽及 集中度提升。在此基础上,从教育需求的层面,职业教育更强的就业 导向和实训要求,使职业院校及学生更偏好产业资源丰富、提供更多 实习实训及就业机会的企业。从教育供给层面,运营机制完善、可复 制性强的企业能够更好把握快速增长的需求,占据扩张先机。

1. 招工难 vs 就业难:就业“悖论”凸显人才需求困境


1.1. 招工难: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企业看重专业对口及实践能力

2011 年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整体供给不足。从就业市场总体看,我国近年来劳动力供不应 求的矛盾愈发突出。数据显示,2009 年以来劳动力市场总体求人倍率(一段时期内劳动力需求/求职人数)呈递增趋势,2011 年开始持续大于 1,说明就业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印证 。

本专科人才饱和,职高、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需求旺盛。分学历来看,尽管求人倍率均呈上 升趋势,但针对“职高、技校、中专”群体用人需求明显更强,且从 2011 年开始已达到供 不应求的状态,而“本科及以上”以及“大专”群体的供给略大于需求,一定程度上也印证 了近年来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过度教育”情况。


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现象突出。分技能的分析能得到更明确的结论。将技能由低到高分为五 级,分别为职业资格五级(初级技能)、职业资格四级(中级技能)、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技 能)、职业资格二级(技师)及职业资格一级(高级技师)。高级技能以上人群明显处于供不 应求的状况,尤其技师及高级技师 2012 后出现明显人才缺口,而初、中级技能人群则基本 饱和。因此综合来看,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是我国就业市场供需不匹配的核心表征,而高学历 人才供给充足,相反职业教育培养下的技术类人才存在较大缺口。

企业招聘首看专业对口,其次为实习经历。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和中国社科院 2015 年一项调 查报告,在各项招聘相关要素中,专业是否对口是多数企业所关注的,有 60.2%的企业表示 看重专业。其他与劳动力质量相关的要素中,实习经历较受重视,占比为 43.5%,远高于学 校背景、资格证书、专业课成绩等。性别、外貌谈吐等同样被较多企业关注,但我们认为这 两项与劳动力素质,尤其是学校教育关系不大。



1.2. 就业难:就业满意度较低,半年内离职率高


从就业率看,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半年内安臵率(含就业、读研、自主创业)稳定在 90%以上, 本、专科持平,2016 年毕业半年尚无工作的毕业生仅占 4%。因此从就业市场整体看,就业 率高,求职失败只是极少数情况。因此我们认为毕业生普遍反映的“就业难”现象并不以能 否找到工作来衡量,而更多取决于主观预期与客观结果的对比。


1、专业相关度。据《2017 大学生就业报告》,2016 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比例 为 66%,逾三成毕业生求职时专业不对口。尽管这其中也包含部分主动选择的情况,但高比例的专业不匹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也由此导致了大量毕业生的 就业困境。


 2、工作满意度。据《就业报告》统计,2016 年大学毕业生整体就业满意度为 65%,相比 2015 年提高 3 个百分点。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 66%,比 2015 年提高 4 个百分点, 高职专科毕业生满意度为 63%,同比持平。从就业满意度情况看,同样有超过三成毕业生对 工作满意度较低,高就业率背后的就业质量问题仍突出。



1.3. 人才培养与产业需要不匹配是学历教育最大痛点

就业难、招工难并存反映的是现有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的脱节。数量上,本专科毕业生饱和、 职业院校毕业生明显短缺,凸显人才培养结构失衡。质量上,专业不对口、实习实训经验缺 乏等问题导致既有人才供给不能满足企业用人需要,很多情况下企业不得不在岗前培训上大 量投入,才能确保新员工具备实操能力。

前面提到企业招聘最看重专业对口及实习经历,而实际有超过三成毕业生未能找到对口工作。

从实习经历看,普通高校、211 非 985 高校及 985 高校学生的实习比例逐次降低,前两类学 校均有一半左右学生未有过实习经历,而 985 高校学生则有高达六成以上没有实习。分学科 来看,理工科学生没有实习的比例最高,其中理学为 58.08%、工学为 50.78%,其次为经管 类、人文社科艺术类,分别为 48.5%、45.2%,农学、医学因实践性较强,未实习比例最低, 分别为 22.22%、35.42%。实习经历的普遍缺失不仅使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缺少了重要参照, 更因无法满足企业要求而削弱了其就业竞争力。



要解决就业市场供需失衡,关键在于供给端的改革,通过增加稀缺人才培养数量、升级培养 模式,实现人才供给的质、量双优化。在此过程中,社会资本的参与将发挥重要作用,不仅 作为公办教育的补充而存在,更可以其丰富产业资源及市场化运营能力,在多个层面上发挥职业教育供给的主导作用。


2. 学历职业教育供给短板:从社会认知到培养模式

2.1. 学历职教规模仍需扩大

多层次学历职业教育体系逐渐建立。我国已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行的学历教育体系, 其中职业教育多层次结构日趋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含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 的基础性作用凸显,高等教育阶段的职业学校(专科、高职)规模稳步扩大,同时积极推动 更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初步建立。

中、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与普通教育相比仍需继续扩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下称《规划》)中提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高等职 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整体上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的教育体系,但从 目前职业教育比重看,与普通教育仍有较大的规模差距。




其中,高等教育阶段,我国截至 2016 年共有高等学校 2596 所,其中本科、专科院校分别 为 1237 所、1359 所,高等学校在校生 2696 万人,本科、专科分别 1613 万人、1083 万人, 虽然专科学校数量占优,但学生规模仅占高校整体的四成。即使考虑到普招专科为 3 年制, 平均每年级的人数也明显少于本科,招生规模也呈现类似差距。

高中教育阶段,2016 年共有高中 13818 所、在校生 2367 万人,2016 年招生数 803 万人, 而中等职业学校为 10893 所、在校生 1599 万人,招生人数 593 万人。与高等教育阶段相比, 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总规模差距、招生差额更加突出,因此《规划》在强调中等 职业教育基础作用的同时,更提出将其作为未来一段时期内职业教育发展重点的目标。



2.2. 学历职教的负循环:低起点+弱实训的培养瓶颈

职业教育的先天不足:社会认知偏见导致的低生源质量。我国传统价值观赋予“劳心”、“劳 力”不同的社会地位,直接导致了对技能技术工人的偏见,至今仍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也由 此造成了“重普教、轻职教”、“重本科、轻专科”、“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价值固化。在 这种价值指导下,报考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是无法就读普高或本科的被动选择(一项 面向职业院校学生的抽样调查对这种现状给出了强有力的证据)。无论由于个人成绩差,还 是受限于家庭经济条件,整体上这部分学生在同龄中处于竞争劣势,使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在 起点上就面临生源质量的困境。

职业教育的后天短板:培养体系“普教化”,实训教学不足,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堪忧。不合 理的课程设臵是制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衔接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 技术型人才为目标,,高职专 科类学校实践教学比重应不少于 50%,但实际上此类科目常被弱化,很多职业院校采取和普 通高校相似的教育模式,重文化课、理论课,忽视实践操作和实习质量。在课程设臵上,职 业院校也参照本科院校,呈现明显的职教“普教化”,诸如工商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法 律等技能色彩弱、普教色彩浓的“体面”专业颇受家长学生青睐,但却因供给过剩、毕业生 就业竞争力不足被多年列为“红牌专业”。而铁道工程技术等技能类专业则由于较高的就业 率、薪资、工作满意度等列入“绿牌专业”。造成以上现象,根本原因还是“重学历轻实践” 的社会认知,是家长学生偏好的逆向选择结果。而职业院校经费不足,难以购臵精良的实训 设备、建设实训场地也是重要因素,加重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脱钩的情况。

职业院校财政经费投入有限,生均经费与普通教育差距明显。相比于普通高中及本科学校, 中职、高职专科院校的财政经费规模及生均投入均有较大差距,尤以高等教育阶段更为明显。 2013 年,高职专科院校共获得国家财政教育经费 823.7 亿元,而同期本科院校为 3973 亿元, 高职专科在高校中的经费占比仅为 17.2%。而生均投入方面,2013 年高职专科学生与普通 本科生享受的生均国家财政教育经费分别为 8460 元、26586 元。中职院校与高中的财政资 源差距相对较小,2015 年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中职院校规模为 1861 亿元,普通高中为 2923 亿元,生均投入上二者分别为 11231 元、12309 元。财政资源像普通学历教育的倾斜 使职业院校难以解决师资、硬件上的短板,也是导致上述实训缺乏问题的主要原因。



职业教育输入输出负循环困局亟需疏解,关键在于优化教学供给。生源质量短板、资金投入 短缺,叠加教学环节课程定位失当、实训内容缺乏,使学历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 存在明显错配,进而造成毕业生求职难、就业满意度低的结果。而较低的人才输出质量又反 过来对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及报考选择产生负向强化。要破解输入输出上负循环困局,核心 要从教学环节着手,改革课程体系、优化师资结构、加大实训项目的软硬件投入,从而衔接 产业,打通就业,逐渐改善职业教育的整体面貌


3. 引入社会资本,革新供给体系


3.1. 政策主导,资本入局

教育各细分领域中,政策对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教育的态度最为积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 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给出明确指引,其中有两个方 向性的原则尤为关键。其一是提出“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 而职业培训是社会资本占绝对主导的领域,在政策层面突出其与学校教育同等的重要性,实 质上是对民办职业教育社会价值的的高度认可。其二是强调校企合作,支持企业参与举办职 业学校。这主要是针对前述学校教育存在的诸多短板,希望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为职业院校 体系引入源头活水。

《纲要》发布以来,、规划等,均明确支 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2018 年 3 报告》中,在教育领域相关表述中,唯一强调了“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这是政策 层面关于民办职教所释放的最新信号。

政策端对民办职业教育积极支持,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点:

1、职业教育亟需社会资本进入推动供给优化。学历教育领域中,现有职业院校短板明显, 需要具备资本实力,且拥有优质产业资源或教学输出能力的企业参与教学、就业、硬件建设、 实习实训等环节,优化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教育供给质量。对于非学历的职业培训 领域,民办培训机构长期以来是供给主体,市场化程度较高,对人才供需指挥棒的响应也更 迅速。尤其是短周期的技能、资格培训,相比于长周期、基础型、慢迭代的学历教育,其教 学灵活度更高、更易见效,投资回收期也较短,适合以市场化的竞争推动供给格局的自然演 进。


2、,资本参与空间大。幼儿教育及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 教育阶段,、也是政策端严格监督的领域。相比于职业教育面向成 人、通路宽、试错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基础教育通路窄、试错成本极高,因此家长对教师 素质、教学质量、软硬件环境等要求更为严苛。2017 风暴正是这种社会敏感度的反映。因此政策端对于社会资本参与基础教育持更为谨慎的态度。

例如对于中小学,2017 年 9 月实施的新修订《民促法》即禁止举办义务教育的营利性学校。对于幼儿园, 2020 年普惠性幼儿园比例达到 80%),并力争提高公办幼儿园比例(广州、重庆等发达地区 已规划至 2020 年公办园比例提升至 50%)。这些都表明基础教育的公益属性与社会资本的 逐利属性存在互斥,资本以营利为目的参与基础教育的空间相对受限。

相比之下,、政策端对职业教育的容错率较高,更接受民办职业教育以市场化模式运 营(例如收费更高、可引入留学服务等第三方增值服务等),社会资本以营利为目的参与举 办职业教育的空间更大。


3、发展职业教育符合国家关于终身学习、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也有助于提升劳动力 素质、纾解就业压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作为战略目 标之一,提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 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2017 化后期,并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不再是终结性教育,社会正逐渐迈入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阶段。我们认为要践行国家对终身学习理念的倡导,职业培训行业将扮演关键角色, 社会资本的作用更加凸显,因此政策端对民办职教持积极态度。此外,职业培训作为提升劳 动力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有助平滑就业供需,而近年发展迅速的创业类培训,甚至有望直接 带动就业扩大。


3.2. 试窥供给方向:信息技术产业与制造业升级两条主线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教育,无论从市场空间带来的经济收益角度,还 是从满足市场用人需求的社会效益角度,其最优赛道应定位于就业率高,且薪资、就业满意 度等指标也较理想的专业,致力于扩大此类专业的教育供给。梳理近年的大学生就业情况, 可对各专业前景有更直观的把握。

下表中分别列出了 2015 至 2017 年本科及高职专科的红牌、绿牌专业,其中红牌专业指失 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绿牌专业表示就业综合情况最佳。

本科红牌专业中,音乐表演及美术学连续三年上榜,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工程、法 学及应用心理学均两年上榜。高职专科红牌专业中,法律事务、语文教育连续三年上榜, 初等教育两年上榜。

本科绿牌专业中,信息技术类专业优势突出,2017 年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信 息安全等 4 个绿牌专业均为 IT 方向,其中前三者已连续三年为绿牌。其次为电气工程及其 自动化、广告学,最近两年连续上榜。数字媒体艺术作为兼具计算机技术及艺术设计属性 的新兴热点学科,在 2017 年新晋为绿牌专业。

高职专科绿牌专业中,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是唯一连续三年在榜的专业,反映了该领域持 续旺盛的人才需求。市场营销、电气化铁道技术、视觉传达、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以及铁道 工程技术为两年在榜专业。软件技术作为 IT 方向的代表学科,是 2017 年首次上榜的绿牌 专业。 通过对热点专业的梳理,我们尝试归纳三个趋势性的特点。首先,IT 类专业在本科层次就业 优势明显,有望辐射带动高职专科 IT 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就业热度。其次,数字艺术类专业在 本专科中同时崛起为新的就业热点,反映了下游产业对各层次数字艺术人才都存在旺盛需求。 最后,高职专科的电力系统、铁道技术等就业热点,反映的是高技能人才在相关制造业中良 好的就业前景。

产业升级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将成为人才需求两大增长点。2015 年国务 院下发《中国制造 2025》规划,提出未来十年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 床和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十大领域。产业升级带动带来迫切的 人才需求, 别的人才缺口,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更达到 750 万。

庞大的人才需求必然呈现多层次格局,并有望在职业教育领域形成需求拉动供给的人才培养 趋势,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职业教育以输出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与普通教育相比只有定位不 同,而无高低之分。但当前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相对粗放,尤其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存在很 大的提升空间。在中国制造 2025 的产业背景下,无论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海量基础人才,还 是高端制造业的稀缺“大国工匠”,都依赖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拥有契合产业需求方向 的特色专业,且在师资、实训等环节均有优势的职业院校及培训机构将首先抢占人才培养的高地。

IT 人才培养仍将是职业教育的重要风口。过去十余年间,IT 产业人才需求重心经历了由传 统软件业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快速转变,当前正迅速切换至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 等新的重心。下游产业的扩张、迭代不断催生新的人才需求方向,从而使上游的 IT 人才培 养具有一定抗周期性,无论是学历教育院校还是职业培训机构,都呈现出持续的景气度。

以景气度最高的互联网行业为例。根据垂直人才招聘平台拉勾网的统计,2012 至 2016 年, 国内互联网公司数量由 24.6 万家增加至 43.5 万家,增幅为 77%。与之相应的是从业人员 数量的迅速扩大。统计数据同时考虑了互联网企业的员工以及传统企业中从事互联网业务 的员工,这一数量由 2012 年的 712.9 万人增至 2016 年的 1677.2 万人,4 年间从业人员 实现翻倍以上增长。而从产业结构看,互联网企业在电子商务、生活服务、企业服务、金 融等领域分布最多,占比均在 10%以上,该领域的人才需求也会相应更高。从企业需求趋 势看,拉勾网的调查显示 2017 年有 41.2%的互联网企业将扩大招聘规模,职位数量同比 增加 31.2%,行业仍保持高速扩张,未来有望长期对上游职教市场形成有力驱动。


3.3. 学历教育:民办职业教育的新蓝海

3.3.1. 职业院校人才供给缺口大,民办职校作用突显 职业院校存在巨大人才培养缺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设 臵的 2015 年高等教育目标在校生人数为 3080 万人,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 1390 万 人。实际情况看,2015 年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为 2816 万人,其中本科生 1577 万人、高职 专科生 1049 万人、研究生 191 万人,本科及研究生均完成指标,但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缺口 达 241 万。


中职院校阶段,由于社会认可度低、招生下滑等因素,在完成培养目标上面临着更为严峻的 局面。根据《纲要》的规划,2009 中等职业教育目标在校生数量 2114 万人,而当年实际数 量为 2179 万人,略超培养目标。但时至 2015 年,中职院校在校生人数已下滑至 1657 万人, 距离培养目标已产生近 600 万缺口。这其中虽然有中等教育学龄人口整体减少的原因(2009 年至 2015 年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由 2434 万人下降至 2374 万人),但中职教育招生下滑的情况尤为严重。


民办职业院校占比仍低,未来民办教育规模扩大,将在人才供给层面承担更重要角色。 2017 年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名单,全国共有高职专科院校 1388 所,其中民办高校318 所,占比为 22.9%。民办中职学校数量更多,但占比相对更低,2016 年在全国 10893 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中,民办学校为 2115 所,占比仅为 19.4%。如前所分析,学历职业教育体系(实际上也包括现有的民办院校)存在的严重短板,以及显著小于基础教育的风险敞口(较少涉及价值观塑造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敏感度较低),使政策层面坚定支持优质社会资本参与职教建设,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受此推动,未来民办学校在学历职教 中的比例有望提升,教学质量也将持续改善,在高技能人才供给上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

3.3.2. 民办职校路径解析:混合所有制与校企合作 突破机制桎梏,创新民办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形成多类型的民办职教体系。《现代职业教育 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中提出到 2020年,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比例达到 80%以上。社会资本的大规模进入,必然要求更为灵活的参与形式,以满足学校及产业的多 样化诉求。

在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形式上,前述规划提出“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我们认为这一阐述基本概括了近年来社会资本在职教领域的三类模式探索。其中,除了自建或购买公办校等方 式独资举办职业教育,社会资本以合资形式举办混合所有制学校,或者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参 与学校建设,都因其灵活性而有望成为未来民办职教的可行路径。

混合所有制模式。又被理论界称为“大混合”,即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共同出资,并在学校法人层面实现混合。目前已实现的典型模式包括“公立民办”、“公有民 营”及“民办公助”(资料来源:《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与政策建议》,《唯实: 现代管理》2017 年第 7 期)。

公立民办: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该校筹建于 1999 年,开办资金 由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全额拨款,苏州市教育局、市劳动局参与,为公立性质。后经 2001 年、2003 年、2006 年三次改制,成为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学院股东由六方组成,上海翔宇教育集团(40%)、苏州光华集团(40%)、苏州沸点教育咨询管理有限公司(9%)、 学院管理团队(9%)、苏州市教育局(1%)、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1%),形成以民间投资为主、管理团队参与、政府引导的办学体制,参照民营机制实行董事会领导下 的院长负责制。

公有民营:以齐齐哈尔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该校前身为创办于 1991 年的黑龙江 东亚大学,1993 年接受委托管理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职工大学(国企举办学校),1998 年又接管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的 8 所学校(含技工学校、中小学及幼儿园)。2001 年在 黑龙江东亚大学基础上成立齐齐哈尔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民办体制和民营机制运作。 2012 年齐齐哈尔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学院资产进行评估,正式确认国有资产占 33.96%,滚动发展起来的集体资产占 65.42%,教职工个人资产占 0.62%,形成公有民 营的办学体制。

民办公助:以南通紫琅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该校建于 2000 年,由江苏江海科教 开发有限公司和陈明宇个人联合投资,为民办高职院校。2012 年 6 月,江苏江海科教开发有限公司与江苏省教育厅直属的江苏教育发展投资中心签署合作协议,三方共建,其中江海科教开发公司持股 58.64%,陈明宇个人持股 36.36%,江苏教育发展投资中心持股 5%。2013 年该校获民办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成为江苏省第一所登记为民办事业单位 法人的高职院校,同时获得江苏教育发展投资中心 1000 万元的资金支持,实现民办公 助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又称“小混合”,即不改变学校属性,企业通过资本、技术、知识、设施、 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但不占有股权。校企合作根据合作的层次、深度不同,有以下常见模式。

订单培养:根据企业用人需求,由企业与校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可通过双元制 教学模式,理论教学由学校完成,实训教学在企业完成。符合企业录取标准的毕业生将由企 业优先录用。

联合培养:该模式为一种较为灵活且最普遍的合作方式,相比于订单培养明确的“定制 化”特点,联合培养形式上更加多样,凡校企双方在课程、专业、设备、实训基地、实践教 学上的各类合作均可视为联合培养。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该模式为校企合作建设教学实体的初级形态,通常为校方提供场地, 企业提供项目、设备、资金,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并可依托实训基地开展教学等层面的各 做。实训基地所有权属学校或企业,可通过对外租赁获得租金收入,同时基地作为生产单位, 其运营过程中的产出可归属企业,作为其基地投入的回报。

校企共建园区:由校方与企业共建产业园,产业园是集生产型实训、企业产品开发、教 师实践培训、教师课研等产学研为一体的运营主体,相比于实训基地具有更高层次的产学融 合属性。

校企共建二级学院:该模式是深层次校企合作的体现,通常以企业为学院运营主体,负 责课程建设、师资管理及薪酬、专业课教学、实训项目导入、就业服务等主要教学运营事务, 部分情况下还需承担实训设备等硬件建设。校方提供场地及食堂、宿舍等公共设施,同时负 责基础课程的教学。此外学院党政工作由校方统一管理,教师编制也归属校方。该模式下,企业由于没有学院所有权,通常以校方支付服务费形式获得运营收益。

集团化办学将成为民办职业教育的高阶形态,有助形成规模优势,彰显品牌价值。在社会资本参与方式上,政策重点强调了推动民办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发展,并提出到 2020 年职业教 育集团基本覆盖所有职业院校,建成 300 个骨干职教集团。我们认为集团化是民办职业教育的高阶形态,其并非多所院校在组织层面的单纯并集,而是在资源分配、办学机制、培养模 式、治理体系等方面的协同提升。集团化有助实现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由此带来的品牌化、规模化效益,或将扭转我国职业教育的粗放发展方式。

根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报告(2015)》的不完全统计, 自 1992 年全国首家职业教育集团—北京蒙妮坦美发美容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以来,我国职教 集团的数量和规模持续增加,在 2008 年前后增速明显加快。至 2014 年已统计有 1048 个职 教集团,合计拥有成员单位 46400 家,平均每个集团有 44 家单位。各参与方中,含职业院 校 8330 多所(本科院校 180 多所),集团企业 23500 多家,政府部门 1630 个,行业组织 1680 多个,其他组织机构 1450 多个。 相比于单体民办学校,职教集团的参与方众多,推动其构建起更为完备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而完善的公司治理进一步助力经营效率的提升,在扩张中实现规模经济。

运营收益之外,民办职业教育有望享受切实的政策红利。,我们 认为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在学费或服务费收入外,未来还将获得更多地政策红利。《职业教育规划》提出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过程中,要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 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同时,对办学规范、管理严格的民办职业院校,逐步实行 在核定办学规模内自主确在定招生范围和年度招生计划的制度。而 2018 年 2 月出台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则进一步要求地方政府在财税、信贷、招生等方面对校企合作 单位提供政策优惠。我们认为在民办职业教育相比公办已经拥有更大的定价自主性,未来通 过放宽招生限制,并叠加政府的资金、政策扶持,其盈利能力将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3.4. 职业教育有望迎来新一轮证券化浪潮

学历教育层面,在学校资产港股上市潮带动下,职业院校证券化率有望持续提升。职业院校 属优质经营性资产,具有单体盈利性强、现金流健康、经营稳定等特点,尤其在形成品牌优 势后,马太效应将愈发明显。2017 年前已实现证券化的职业院校资产均集中于 A 股,上市 公司通过全资举办、控股持有等方式,依托自身产业优势、资金实力及品牌背书参与职业学 校运营。2017 年下半年以来,民办职业院校资产于港股集中上市,使港股成为民办职教证券化的又一条重要通路,也使优质职校资产的投资价值在资本市场得到彰显。我们认为港股 上市潮也有望对 A 股形成辐射带动,未来将有更多上市公司将职校资产作为并购目标,形成 港股直接上市、A 股并购上市两条并行的证券化通路。

职业培训层面,A 股并购及海外上市通路始终畅通,证券化进程再迎加速期。2018 年以来, 文化长城收购翡翠教育过会,尚德机构、华图教育赴海外上市等标志性事件,叠加此前传智播客、中公教育等职教龙头进入上市辅导,职业培训机构证券化进程呈现加速趋势。我们认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两大板块的资本共振,将催化市场对于职业教育板块的关注度,形成 证券化加速与投资偏好强化之间的正反馈。

4. 投资建议

围绕品牌优势+产业资源+可复制性三要素定位优质职教标的。教育服务低消费频次、高试错 成本的特点决定了在多数细分领域中,经过多年积累、具备品牌优势的企业可优先受益于市 场空间的拓宽及集中度提升。在此基础上,从教育需求的层面,职业教育更强的就业导向和 实训要求,使职业院校及学生更偏好产业资源丰富、提供更多实习实训及就业机会的企业。 从教育供给层面,运营机制完善、可复制性强的企业能够更好把握快速增长的需求,占据扩张先机。基于以上标准,我们继续推荐百洋股份、世纪鼎利,将其作为职业培训及学历教育领域各自具有代表性的优质标的。

百洋股份:课程紧跟产业需求,确保高实训度、高就业率,有效弥补职业学校短板。火星时 代经过十余年经营奠定行业龙头地位,品牌影响力强。坚持产品导向、产业导向,在课程产 品更新上持续投入以紧跟产业需求,建立起较高的竞争门槛。同时拥有从业经验丰富的优质 教师,师资力量业内领先,为课程品质提供扎实保障。优质课程+标准化运营最终落实为良 好的培训效果,再通过丰富的就业资源导入,以持续实现 95%以上高就业率,形成火星品牌 的核心竞争力。预计 2018 年净利润 1.8 亿,对应 PE 26 倍。

风险提示:新兴市场出口增速放缓,北美市场出口下滑恶化,火星时代招生效果不达预期。

世纪鼎利:建立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专业设臵符合产业方向,直接受益于政策环境。世纪 鼎利着眼院校痛点,通过校企共建、企业主导的培养模式,打造自有品牌“鼎利学院”。鼎 利学院以实训教学、双师队伍、符合产业标准的课程体系为优势,专业设臵由计算机技术、 通信工程延伸至物联网、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契合学校、学生、企业三方需求,通过稳健扩 张逐渐形成品牌效应、规模优势及可复制性。截至 2017 年底公司已合作 15 个鼎利学院项目, 在西南、吉林等优势区域已初步实现规模化。支持校企合作的政策环境有助于鼎利学院模式 发掘更多合作机会。预计 2018 年净利润 2.46 亿,对应 PE 21 倍。

风险提示:网络优化业务市场萎缩,鼎利学院招生不达预期,院校合作扩张不力的。

更多内容请扫描以上二维码

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链接

获取《浪淘沙:教育+金融》签名预售版



点 "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浪淘沙》签名预售版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