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妈妈机场接孩子,孩子因一句话连刺她9刀!

2023-06-05 09:59:46



  百师君说 

金钱教育,是教会我们的孩子如何去获得和对待拥有。


1


2018年1月,一位妈妈报警求助,她身患白血病儿子的15万救命钱没有了!

 

这位妈妈有一个10岁的儿子涛涛,2017年确诊白血病。某天,涛涛妈竟然发现银行账户里原本应有的3万余额竟然只剩9000。


钱都哪里去了?

 

原来,涛涛沉迷在王者荣耀游戏中,经常充钱玩游戏。


涛涛看过妈妈用微信转账,对钱没有概念的他学会了转钱的操作,把钱转到了自己的手机上,用于平日游戏的充值。

 

多的四万,少则八千,如此持续了一年,最终事情败露时,涛涛已经花光了十五万元,这都是家里给他准备的救命钱。

 

涛涛妈一直在深深地自责,说自己没有看管好孩子。

 

被涛涛花出去的钱,已经追回三分之二,剩下的涛涛妈会一一去求那些公司理解并返还。

 

“一切都是我的错,我希望能追回这些钱,游戏公司能给无知的孩子一次机会。”



对于涛涛来说,手中的钱跟微信里的钱不是一回事。

 

这次事件,暴露出家庭教育中金钱教育缺失导致的恶果。

 

据调查显示,直播中重金打赏主播的未成年人,52%在12岁以下,25%为初中生,3%为高中生,打赏金额从2770元至40万元不等。

 

许多孩子通过偷窃,从父母那获得家庭的积蓄,用于游戏充值和打赏主播。

 

令人惊讶的是,孩子不认为拿父母的钱是偷,只是这一过程未经允许,可能挨骂。

 

侥幸心理带动下,孩子从第一次拿钱的战战兢兢变成了胆大妄为,花费的数字也越来越大。



当发现孩子偷钱的时候,你应该如何跟他解释你的愤怒?

 

许多父母在发现孩子偷钱的迹象后,往往大发雷霆,通过毫不留情地批评孩子等方式“震慑”孩子,希望孩子下次可以不再犯。

 

但这样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道德压力,留下情感创伤的体验。他并不知道这件事的严重程度,也不理解“偷”的行为在大人世界中是何等恶劣。

 

其实,温和地解决问题,才是最好的办法。

 

孩子也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自尊心,在被家长质问时,他们会极力撇清关系,不惜撒谎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此时,家长应该坦诚地告诉孩子:“我们发现你偷偷拿了钱,这件事情很不好。我们希望你需要钱的时候,跟爸爸妈妈说。只要是用在正确的途径,有正当的理由,爸爸妈妈不会不给你。”

 

“坦诚”,是让家长的情绪有个缓冲期,也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


2


2018年1月12日,一个叫“一个失业父亲等待女儿归”的博主,在新浪微博上悲情哭诉:

 

“我含辛茹苦积攒了300万,却被女儿偷走,挥霍一空。”

 

这名博主就是成都的老柴,他女儿今年已经18岁。

 

女儿很小的时候,老柴就和妻子离了婚,他觉得对不住女儿,所以对女儿的要求总是百依百顺。

 

2017年,女儿提出去加拿大留学,老柴二话不说就答应了,“我往这张卡里存了300万,每个月给你打钱。”年底,老柴女儿就去了加拿大。

 

一周后,老柴发现银行卡不见了,一查,钱已全部转至女儿名下。

 

“我发现女儿并没去学校报到,而是天天吃喝玩乐买奢侈品,在微博和朋友圈上四处炫耀……”

 

老柴在微信上苦苦哀求女儿:“如果你不把钱退回来我只有死,你花的钱是带血的钱,是老爸拿命换来的。”女儿却一下拉黑了他。



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教育成长,拼尽了全力。

 

汇丰银行曾发布了一份《2017教育的价值报告》,对全球的教育投入等方面作了分析,里面提到: 

 

82%的父母已经准备好为孩子成功做出牺牲,其中中国父母在教育的花费上,高居榜首,碾压了全世界。

 

似乎我们的教育就变成了一场无边无界的牺牲。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着远超家庭承受能力的钱?

 

明明自己并不能完全承受,可还嫌自己付出的不够多。以爱之名,为爱牺牲,何等悲壮!

 

这些更让孩子变成了一个不懂对父母感恩,只知索取金钱的自私者。

 

曾经有这么一个新闻震惊了世人:


一位赴日留学5年的研究生汪某,对前来接机的母亲顾某连刺9刀,只因为母亲说,不会再给他钱,要钱的话就只有一条命了。

 

留学5年的全部花费,超过150万元,远大于汪母每月7000元的工资收入。汪母后来四处举债,可仍然不能满足儿子的欲望。

 

据同在日本的留学生说,「汪同学每年开销二三十万,未免太奢侈了」。



母亲为了孩子付出超出承受范围的全部,换来的却是孩子的9刀连刺。

 

畸形的金钱教育,让孩子不断向父母索取,化身为功利冷血娃。

 

父母辛劳一生,把所有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孩子,却最终养出了一只白眼狼。


3


我们这一辈人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在培养我们对钱的爱好。

 

小时候,大家都有一个存钱罐。大人告诉我们把钱一个个放进存钱罐的小孔里,积着,积着,积满了之后“扑”的一声摔碎,便可以有笔大钱。

 

那一笔钱做什么用?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


 

我从小被这小小的玩意儿诱惑,觉得怪有趣,每当手里的钱有所富余,便迫不及待投进存钱罐,“当”的一声,特别好玩。

 

但不久我就发现自己被骗了,当我需要买零食时,里面的钱无法取出来,倒不出来,抠不出来,要摔么又不敢。

 

我开始明白,这不是一个玩具,这是强制储蓄的陷阱。

 

金钱为什么会这么宝贵,需要周密地储存起来呢?我想着这个问题,对钱发生了一种神秘的感觉。

 

在节省下两天的早餐钱后,我买到了心心念念想吃的零食。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觉到钱的用处,第一次感觉到没有钱的苦处。

 

也正因为如此,我的小小年纪就在心里诞生了“拜金主义”的萌芽。

 

我想,那些校园贷的大学生们,同样如此。



家长与孩子在讲到钱的去处时,永远不会统一到一块儿。

 

孩子的零花钱,家长总是希望能减就减。哪怕孩子提出了正当理由,也会被否决。

 

比如孩子想买玩具,父母说玩具影响学习;孩子想买书,父母说可以去图书馆借。当孩子越来越多的需求无法被满足时,便可能会萌生偷钱的念头。

 

大多数中国父母,从不教孩子正确认识金钱,全凭孩子耳濡目染。

 

孩子长大成人后,进入大学,可支配的零花钱变多,个人花费也成倍增长。因为理财观念的缺乏,往往会接下明明自己无法承受的债务。

 

毫无偿还能力的他们只为了一时的攀比、一时的需要,把自己推入高利贷的陷阱中。

 

在“缺钱”教育下长大的他们,不仅对金钱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更难以理清金钱和人生的关系。最终,因为金钱而毁灭了自己。


4


教育家默克尔说:“金钱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是儿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钱是家庭的重心一样。”

 

你问问孩子,钱是哪里来的,看他怎么回答?


“钱是从树上长出来的。”

“钱是从手机里刷出来的。”

“钱是从银行卡里取出来的。”

 

你又问他,你想要用钱买什么呢?

 

我想要一辆自行车;

我想要电动玩具;

我想要电话手表;

我想要买糖、巧克力;

我想要游戏机、电脑、手机

……


钱的用处孩子比较容易明白,钱从什么地方来,便比较难以了解。父母的柜子里皮包里,不断地有钱的补充。但是从哪里来的呢?

 

金钱教育的第一步骤,就是让孩子明白金钱来自于哪里。

 


有人主张,用实验的办法教导孩子:不工作便没有钱。于是他们鼓励孩子们服务,按服务的多寡优劣而付给报酬。

 

打扫卫生,五元钱;洗碗,五元钱;超市购买生活用品,五元钱;帮忙拿东西,三元钱……

 

这种做法有一个好处,告诉孩子钱不是白得的,是劳动换来的。

 

但也有弊端,孩子帮家长忙变成了“没有钱就不工作”。长此以往,不给钱就不在作业上写一个字,不给钱就死抱着门框不想上学,不给钱就撒泼打滚不给你安静的一分钟。

 

钱成了贿赂孩子的工具了!


这样的举措,出发点并没有错,但抹杀了家里人之间的情分与义务,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变成了一场交易,实在不妥。


那该如何正确给孩子创造挣零用钱的机会呢?


做自己的功课、收拾自己的玩具等,我不会奖励,因为这是你自己的事情。


洗洗碗、扫扫地等家务事,这是为爱而做的事情,我不会奖励,这也是你应该参与的。


你捡瓶子卖,我会给予奖励。你修剪草坪,我会给予奖励。你去卖报纸,我会给予奖励。



同时,家长帮助孩子制定消费计划并督促实施。这将利于孩子产生独立自主意识,适度消费并且培养量入为出的习惯。 


这样有效的金钱管理,能够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孩子懂得了如何使用钱,就懂得了生活。



▍来源: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

▍封图:一只猫

▍编辑:辞辞老师


更多精彩↓↓↓

孩子不捐款,被老师拉上讲台拍照发到群中

北大毕业生12年不回家,写万字长文痛斥父母

他们为什么伟大,答案就藏在早上五点半的城市里

儿子收到情书,妈妈竟然这样做....太聪明了!

大妈卖煎饼都能月入三万,我们还读书干什么?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