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河北这个大胡子男人火了!拜名家为师却不学艺,这才是追星族最高境界!

2021-11-29 02:43:47


他拜师却不学艺,

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路。


这个留着大胡子的男人叫郑标,

看上去像个搞艺术的,

实际上也确实是


他画画写字、研究戏曲、

写文章出书、当主持人……

和韩羽、翟润书、旭宇等书画名家是忘年交,

也曾得到黄绮、欧阳中石面授机宜。

他的本职工作是河北广播电视台导演,

他制作的纪录片屡获大奖。



他和国宝级戏曲大师裴艳玲第一次见面,

就热聊一个多小时。

第二次见面,

裴艳玲就答应收他为徒。


他在裴艳玲的徒弟中排行第二,

却是唯一不跟师父学艺的徒弟。

他说自己做的事比学艺更重要,

因为他是裴艳玲的知音。



他究竟有什么特别?

竟能得到裴艳玲的垂青,

还能与如此多的大师交朋友。

今天北洋君就来带大家认识

资深媒体人、“业余艺术家”:


郑标


1


端着财政学的饭碗,

做着媒体人的


1966年出生的郑标

是河北辛集人(当时称束鹿),

当地有舞文弄墨的风俗传统,

看着父亲画影壁墙、画中堂画、写春联,

是郑标儿时的开心记忆。

1959年裴艳玲在河北梆子《宝莲灯》中饰演沉香


也是在那个时候,

他第一次听到了裴艳玲的名字。

1957年至1960年,

裴艳玲曾加盟束鹿县京剧团。

郑标虽然没赶上那个时候,

但常听父母提起县剧团曾有个

少年成名的裴艳玲如何如何了得,

才十一二岁的年纪,

月工资已经顶得上六个县委书记了。

受父母的影响,

郑标也是个戏迷。


书画和戏曲是郑标少年时期最大的爱好,

但他那时最为远大的志向,

则是考进北京广播学院,

当一名电台记者。

没想到最终阴差阳错,

他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金融系录取了。



大学毕业后他回到石家庄,

成了一名教经济课程的老师。

但他一直没有放弃成为真正的“媒体人”。

1993年,河北电视台面向社会招聘,

郑标终于得偿所愿。



那时候,一直钟情戏曲的郑标

就已经是裴艳玲的“迷弟”了。

他清楚地记得1992年曾在河北剧场

看她的《兰陵王》和《醉打蒋门神》,

此时距离他第一次在辛集现场看裴艳玲,

已经十五年了。

1993年裴艳玲在河北电视台的演播厅

拍电影《钟馗》,

他在院子里看到她被人簇拥着进进出出。


虽然只能远远地望上一眼,

但他已经觉得很满足,

也一直希望能离裴艳玲近些,再近些。

1995年裴艳玲第二次获得梅花奖颁奖时,

郑标是现场观众。


裴艳玲《钟馗》

后来但凡裴艳玲在石家庄演出,

他都去看。

有一年她在河北剧场演出京剧版《钟馗》,

连演两天,郑标连看两天。


这个喜欢裴艳玲的年轻人仅用了几年时间,

就成为河北电视台最忙碌的制片人之一,

做晚会导演、制片人,拍专题片,

如鱼得水。

冥冥之中,

他与裴艳玲的缘分也越来越近了。


2


一个被制片事业耽误的艺术家


1997年,郑标开始做文化类节目,

有一档叫做《中国河北》的专题片,

他是制片人。

用他的话说,“中国是一部大书,

《中国河北》为你打开其中的一页。”

在节目中,

他把河北的文化、地理、风俗介绍给观众,

也因此访遍了河北文化界的名人大家。


也就是那时起,

郑标开始蓄起了胡须。


郑标在韩羽先生家中

这档节目让郑标接触了许多大师级人物,

从小受过书画训练的他,

耳濡目染之下终于忍不住重拾画笔。

因为做媒体的关系,

他有很多机会可以“假公济私”,

观摩书画大家现场挥毫,

还和韩羽、旭宇等大家成了忘年交。


郑标画作

2011年,郑标的十幅山水画参加了

巴黎国际艺术城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郑标书法作品


除了书画,郑标也是票友,唱花脸。

虽然没有正式登台演唱,

但也会在一些非正式场合唱上一段助兴。

这个资深媒体人的另一面,

俨然是一位多面的艺术家。


郑标在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房里

媒体的平台,

让他再续与书画和戏曲的缘分。

也正是因为这个媒体人的身份,

才有了后来他和裴艳玲的师徒缘。


3


拜师不学艺,

这个徒弟却是最懂师父的人


他读了大量的戏曲史的书籍,

《马连良传》《梅兰芳传》《孟小冬传》……

每次去北京,他一定要去两个地方,

一个是中国戏曲学院侧门的梨园书店,

一个是长安大戏院门厅专门卖书和光盘的地方,

他都会在那里盘桓很久,

选几本书带回去。



他曾经观察到很多做文化的记者

对戏曲、对京剧一知半解,

还买过十本《中国京剧大观》

送给他认为该了解这些的记者。


他如此形容当时痴迷的程度:

“感觉四大名旦、四大须生

就跟我家的人一样,

我特别熟悉他们,

他们的生辰年月、生活经历,

跟谁学的戏,他们的师承关系,

都是信口拈来。”


裴艳玲在《寄子》中扮演伍子胥

在正式认识裴艳玲之前,

他已经觉得自己是裴艳玲的故人了。

2003年夏天,

他带着摄制组到裴艳玲的老家肃宁县,

采访裴艳玲的老母亲,

了解了裴艳玲的童年和少年。


一年之后,这一天终于来了!


2004年9月,郑标作为出镜主持人

要给裴先生做访谈。

他可以和裴艳玲面对面了!

距离第一次看裴艳玲演出,

已经过去27年!

见面的时候,他送了她一本书,

叫《孟小冬传》。



这让裴艳玲非常惊讶。

她原本并没有唱某一个门派,

但当时她排了一出戏叫《王安石拜相》,

用的是余派的唱腔,

而孟小冬是余派的集大成者。

看来郑标很了解她,

已经知道她后山练鞭要准备传承余派了。


当时裴艳玲每天都在听余叔岩、听孟小冬,

没想到会有人送她《孟小冬传》。

她并不是个读书人,

但这本书她认真读了。

这本书也让她对郑标有了知音的感觉。



那次访谈进行了70多分钟,

郑标在国宝级大师裴艳玲心里,

留下了特殊的印象。


第二年清明前后,

裴艳玲要去柏林禅寺,

主动跟剧院的人说:“叫上郑标一起去”。

在聊天中裴艳玲说到,

五一的时候要收个徒弟,

是个小女孩叫谢涵。

这也是裴艳玲第一次正式收徒。


郑标抓住机会对裴艳玲说:“我也拜师呗,

我一直崇尚戏曲艺术,

希望跟先生多学习。”

没想到裴艳玲爽快答应:

“好啊。那就定日子。”


裴艳玲正式收郑标为徒

2005年6月4号,

那天是郑标的39岁生日,

他不可能像别的徒弟那样,

跟师父学唱念做打、手眼身法的一招一式,

但他可以在师父身边耳濡目染、面聆教诲,

对于戏曲文化研究来说,

实在是太难得了。

从此郑标正式成为裴艳玲戏曲艺术的研究者。


拜师之后,

郑标对于戏曲演员“戏比天大”的信念,

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2006年裴艳玲在台北演出,

五天里要上演七出拿手好戏。

第一晚演《钟馗》,

令戏迷无比感动的是,

59岁的裴艳玲冒着受伤的危险,

仍然像过去一样运用了空中翻下的高难动作。


她身负几十斤的行头,

从三米高的“山”上空翻而下。

观众既能盼望能一睹这难得一见的绝活儿,

又担心正步入花甲之年的裴艳玲能否支撑得住。

那几天裴艳玲的腿一直浮肿,

没有人知道她到底能不能做。



当晚,在全场观众的注视下,

裴艳玲凌空而下。

那一刻,音乐停止了,

观众屏住呼吸,瞬间掌声雷动,

很多观众眼里噙满泪水。


裴艳玲知道观众想看,又怕看,

她也知道即使不做这个动作,

观众也能理解。

但她说,很多观众都是看了她一辈子的戏,

她不愿让他们失望。

她每天都拿出时间来练腿,

就是希望这腿能争气,

演出的时候让观众满意。



裴艳玲这番话让郑标感动不已,

他问师父:累吗?

裴艳玲轻描淡写:不累,跟玩儿似的。

郑标说他知道其实师父很累。

普通观众看裴老师,看的是精彩,

他除了看这个,

还时常牵挂她别受伤,别出错。

“老太太这么大年龄受这种罪,

作为弟子很心疼。”


虽然有担心和心疼,

但郑标更理解裴艳玲,

面对舞台,她有一颗虔诚之心,

死在台上也没问题。”



“裴先生的那个空翻一定会做的,

因为她是抱着面对一切后果的信念去演的。

为什么说戏比天大?就在这儿。”


4


爱骂人、爱聊天,

他眼中的裴艳玲既率真又温润


裴艳玲在舞台上塑造了

很多嫉恶如仇的英雄形象,

给人的印象“英气逼人”,气场强大,

似乎不那么好接近。

但这十多年的交往中,

郑标眼里的裴艳玲是

可敬的师父、温润的长者。

梅兰芳把女人演透了,裴艳玲把男人演透了,曾有个看戏不多的人看过她的戏后,神秘兮兮地说:“我一直以为裴艳玲是女的,搞了半天是个男的。”


郑标说,裴艳玲并不像大家想象中

那么地高高在上,

而是一个性情率真、同时又极具耐心的人。

业务方面如果看到不尊重演员,

不尊重戏曲规律的情况,

她会毫不留情地予以抨击,

骂人也是常有的事儿。

她觉得自己有这份责任,

“我不骂谁骂?”


裴艳玲饰演的武松


但在生活中她是个温润如玉的人,

“她很能替人着想,非常有容忍力,

碰到不懂戏的记者采访,

问一些外行的问题,

她也会非常耐心地回答。”


郑标跟师父聊的最多的一个是戏,

另一个就是生活经历和见闻。

郑标说,师父非常愿意与人交流,

而且她在讲述一件事的时候,

绘声绘色连说带比划,很有感染力。



裴艳玲在束鹿度过了

她最美好的三年时光,

又因为郑标是辛集人,

两个人的关系又近了一层。

束鹿是让她怀念的地方,

那里有她很多儿时伙伴,

她会对郑标讲起自己儿时的一些事。


她还记得当时剧团所在的街叫“皮店街”,

讲起自己当时的火爆程度,

整个一条街的商贩都认识她,

吃什么都不要钱,

走过这条街都能吃饱。



郑标也曾带着摄制组到那里寻访,

他会告诉师父当年那条街、

那个戏园子如今的样子。

师父二人感慨一番,

约定再一起回去看看那个长草的舞台、

破败的屋子。


5


从痴迷者到传播者,

把爱好当成事业去做


在拜师仪式上,

裴艳玲自谦地将她和郑标的关系

称为“半师半友”。

郑标也确实通过师父这座桥梁,

进入到这个行业内,

在戏曲研究方面更加得心应手。



当年拜师时,

裴艳玲和郑标还都是满头黑发,

如今,师父头发白了,

徒弟剃了光头,

胡子也已经花白。


去年,裴艳玲七十大寿,

郑标将自己多年来写的关于师父的文章

整理成书,

作为大寿献礼。


《裴先生》一书由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他说,这是他作为不唱戏的徒弟,

展现自己学习成果的方式。

《“神仙”如何修炼得》《原业归宗》

《郭景春:裴艳玲背后的“寂寞高手”》……

都是他这些年积累下的文字,

还有大量珍贵照片可以让戏迷看个够。


郑标有一个愿望:

我早晚要成立一个裴艳玲艺术研究院,

裴老师的艺术需要有人去传播,

我当之无愧应该做这个工作。

未来合适的时候还要有裴艳玲艺术馆,

像她这么大的大师,

服装、文献、视频、音频,都是未来的藏品,

而且我已经在有意识地收藏这些东西了。”


郑标说,

我得为后人和戏迷负责。



这些年郑标在全国做了几十场公益讲座,

为大众讲京剧、古典诗词、美学。

近几年他出版了《正在现场》《应无所往》

《武生郭景春》等著作,

拍摄了《梨园国宝裴艳玲》

《大家旭宇》

《燕赵霞光——河北戏曲老艺术家口述实录》等纪录片,

为河北文化界留下了宝贵的文字和影像资料。


郑标说,原本裴艳玲并不愿意

出她的书和保留这些资料,

但在郑标的劝说下也想通了,

“这几年还要出一套裴先生的20个大戏的光盘,

师父也会配合去做。”


他说,自己从小对传统文化有兴趣,

也希望自己的所学能传播给更多的人。



如果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

郑标也是个追星的人,

但他追的不是流量明星,

而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大师级明星,

他比现在的追星族都要痴迷!


他为偶像打call的方式,

不是盲目崇拜,

而是去学习、去研究,

让大师的艺术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



从痴迷者到研究者再到传播者,

郑标用自己的执着

正在走着一条不寻常的道路。

让我们为他的痴迷点ZAN!

为他的执着点ZAN!


本文参考:《我眼中的郑标》(作者:刘江滨)

《我的个人“美术史”》(作者:郑标)

《“神仙”如何修炼得》(作者:郑标)

《原业归宗》(作者:郑标)等

—THE END—

领导说了!

你点一个

北洋君的工资就涨10块!

求点求鼓励!


本文相关人物阅读链接,点击文字查看:


华药,不说再见!

从青年男神沦为废人,三次后,他活成了中国的“救赎之神”!

揭秘,广场升旗69年历史变迁!


5分钟回望2017!告别过去,未来可期!


谁,才是中国真正的巨星?看完泪流满面!


80年前的一封信,藏着一段传奇,和一个秘密……


北洋之家©版权声明:未经授权严禁私自转载、节选本公号内容,本公号保留追究盗用者版权责任的权利,并会定期检索投诉,请阅读转发须知!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