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余氏珍贵历史文化:广东东莞余屋祠堂《祠堂记》和《孝思堂记》

2022-04-25 23:35:38

提示点击上方"中余文化传播"免费订阅关注




感谢东莞余伟求宗长(笔名侯山辉),为了更好的把余家文化传承下来陆续把整理好的资料一一传送给本平台的微信及QQ,他说这些都是东莞侯山余氏祠堂最珍贵的历史文化 ,是明代余氏祖先留下给后人的,希望能很好的传承下去。当然这些文化也是我们余家人共同的宝贵财富。 


相关链接:

广东东莞余屋进士牌坊与余士奇事迹简介(浅析一则)

广东东莞余屋余氏宗祠

 

弘扬余氏珍贵的历史文化之一

明·《余氏祠堂记》译文



赐进士、中宪大夫、知柳州府、前户部尚书郎邑人陈嘉言撰文并书篆

创建祠堂,自古以来,为人崇尚。宋代的朱熹所作的《家礼》说:“君子将要建造住宅之时,必先建造祠堂,祠堂建造在住宅大厅之东,用来供奉先世的神主,使尊卑的神主排列有序。”参拜祭祀的仪式朱子说得又详细,又完备了。这大概是想人们尽他尊敬祖宗的心意,追报远本的正当行为啊。不是世家的贤德子孙,谁能讲究这些并且实行呢?

侯山的余氏,是我县的望族,世系出自曲江,是宋代朝奉大夫、守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柱国、始兴郡开国公谥忠襄余靖之后。忠襄次子名叫仲荀,字师珉,升为山东布政。仲荀之子名叫嗣昌,字之才,携母粟氏夫人迁居东莞紫泥巷,开始定居入莞籍,推究自己的来源,就把忠襄公为一世祖,布政公为二世祖。之才生子七人,有后代的存在三人,叫做仁的,是次子,递传到七世祖,有名叫德新的,号竹轩,由祖居紫泥巷徙居侯山,创造基业,设置祭田,供奉祖宗。祭祀祖宗虽有田产,但祠堂还没有建立。又传到第十世孙叫泰的,读书学宫,又入国子监读书,虽然曾经写了族谱,但祠堂仍未建造。余泰之子叫绍先,是忠襄公的十一世孙。有一日绍先招集全族年老、年轻的族人商量说:“我们余氏,从先世忠襄公传到今天,差不多十五世,宗族繁衍,子孙众多,这都是我们祖宗积累功德做成的。现在建祠堂,尽子孙尊敬祖宗之心,行追报远本之义。本人以为仿效朱子的《家礼》就好了。众人答应,如出一口。绍先带头捐出地皮一块,在他住宅大厅之东,以为建祠之址。族人各捐自己的资财,于是集合工人,购买材料,用十二世孙允中、旭、瓒、玮,十三世孙瑫责任建祠的事。各人都尽力去做,开始兴工于成化辛卯(成化七年,1471)十月,落成于壬辰(成化八年,1472)二月,室、堂、厨、库,规模制度,都很适宜,又建围墙,又筑雄壮的门楼,真是所谓美轮美奂了。自此之后,在每年冬至之日,祭祀始祖;立春之日,祭祀先祖。族中人的迁移,男丁的出世,必告之先人;每月的初一、十五,一定参拜祖先,祭祀的器具,祭祀时族人穿的服色,都依制度,尊卑排列有次序,全部遵依《家礼》的规定。余氏的子孙,尽力在这方面,可以说孝而且贤了。

但是,祠堂的建立,是用它来报本,报本的途径,首先是立身扬名,光宗耀祖。作为余氏的子孙,在这祠堂里祭祀祖宗,得祖宗的福荫,分受祭祠的胙肉,应当想想:“我的一世祖忠襄公、二世祖布政公,都是前朝的名臣,流芳于后世,我作为子孙,应当各自勉励,来继续祖宗的光荣,给余氏增加荣誉。”难道不是这样吗?

现在由于余瑫带着他们的世系及祖宗的事迹,和我的表亲曾任辽地县令的余满、绍先之子余琱,来请我作祠堂记,我就写这篇《余氏祠堂记》,叙述建祠的年月,并给余氏子孙勉励。

弘治元年(1488)岁次戊申正月吉日


    东莞侯山辉 供稿 2010.11.04


 

 

 

弘扬余氏珍贵的历史文化之二


《余氏孝思堂记》译文


 我曾听说,士君子远大的理想能够实现,推行自己的政见,刚正而获得美誉,照耀史册,他的德泽,普遍地留给后世,使千年以后,子孙能继承他的精神财富,沿着他的足迹前进,这样的后人,是值得称赞的。所以《诗经》说:“永言孝思,孝思维则。”《传》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按余襄公家本南粤韶州的始兴人。在赵宋,有辉煌的业绩。下传六世,有孙叫竹轩先生的,迁居东莞。十世孙余泰,字景亨,思慕祖先,于是在侯山建筑一室,匾额称为“孝思”。今年秋天,他准备好详细的原委,往惠阳拜见教育官龙表俊,请我作一篇《孝思堂记》。

啊,孝子顺孙,不忘先世的光辉德业,想日常能接近它,心中铭记它,所以建堂来表达他的孝思。何况孝是各种品行的基础。如果只是孝,但不记住前人所建立的伟大勋业,作为子孙,就没有什么可以激励他的意志了。这样,很少能保持他的家声的。我想余氏一门老老幼幼,常在惠风和畅的朝晨,明月朗照的晚上,踏上这所整齐洁净的孝思堂,想起余襄公的勋业德泽,春秋祭祀,有规定的日子;墓田荒废,想及耕耘,祠虽然在曲江故家,但堂建于侯山胜地,虽然相隔数百里之遥,但思念襄公仍然是很近的。所以现在余氏子孙众多,吉庆延绵,自然无愧于先世。事情大概都是这样:不要在事前夸口,这样做,即使做出盛事,也不会传扬的;不要在人家做出成绩之后再去做,这样做,即使做出好事,也不会是显著的。(需要的是于实事,有独立见解,景亨这样建孝思堂,是最恰当的了。)现在我的景亨是余襄公的后代,资质优异而且好学,气度闲雅,言语温和。《传》说:“公侯子孙,必复其始。”怎么知道景亨以后不飞黄腾踏,被朝廷所用呢?被广大人民寄以很大的期望呢?景亨一定能够辅助君王达到尧舜之治,一定能够给人民得到恩泽如尧舜之时。辉煌照耀,振起于后,不仅仅是表达孝思于这所厅堂,而且是符合做襄公子孙的条件。

建这堂的时候,来不及议论,于是写了这篇记,作为对余襄公后人的勉励。

明洪武壬午,岁乡贡进士、惠州府归善县儒学教谕庐陵周鼎书


东莞侯山辉2010.11.04供稿


 

弘扬余氏珍贵的历史文化之三


明·《余氏新建祠堂记》译文 


余氏先世为福建人,五代十国时,迁居韶州的曲江,到了襄公余靖,因豪杰之才,崛起于宋朝,为“四諌”之一。他的文章和政绩,显赫光辉,于是,曲江的余氏,便成为望族。以后,于孙渐渐蕃衍。三世孙名嗣昌,字之才,开始迁居我们东莞城的紫泥巷。居住了四代,有叫德新的,再迁东莞的侯山,子孙比曲江更为盛大,这是襄公的遗下的福泽所达到的。做子孙的,应该怎样报答呢?继承延续,不使衰落就是了,按时春秋祭祀纪念先人就是了。

但是,曲江有祠堂,祭祀就有地方,居住在曲江的,都可以伸张他们的正义,尽他们报答祖先的诚心。这时侯山的祠堂还未建,祭祀没有地方,这些居住在侯山的余氏子孙,即使想兴起江河不忘其源,树木不忘其本的心意,尽他们报答祖先的诚心,从哪里可以得到这一门路呢?因此这些文质彬彬、人才济济的余氏子孙,都是出自余襄公,等到问他,却往往不知道余襄公是什么人。唉,姓余的尚且不知道余襄公是什么人,何况非余姓之人,隔着溪流,越过道路,怎能知道襄公是什么人呢?襄公七世孙叫余金,开始制定了《祭思约》;十世孙叫余泰,开始重修族谱,并写了“孝思”一匾挂在堂上,曾经有志建祠堂,但能力不及。余泰的儿子绍先,自幼异于常人,读书羡慕正义之事,于是继承父亲的心愿,把尊祖敬宗为第一要务。经常感慨于春秋之日无处可以祭祀祖先。一日,招集宗族,讲出想建祠堂之意,众乡亲都以为可行。绍先就捐出自己的土地一区,地在自己住宅的东面,后有黄旗山,面向罗浮山,西湖为襟,龙潭为带,左有铜岭而右有鱼山,真正是名胜之地,足可以安顿襄公的灵位,来尽子孙孝思的心意啊。于是在全族中已成家的募资,各人根据他的家境捐赠资金,并将祭田的租金注入,选择一位贤德而有才能的人负责建祠之事。于是集木材,聚砖石,平整土地,打稳基础,动工于成化七年辛卯(1471)十月十三日,落成于成化八年壬辰(1472)二月。厅堂、寝室(放神主的地方)、门户、阶级,都以《家礼》所载为标准。又用灰来装修,用画为装饰,规模壮丽,美轮美奂。竖木为襄公神主,以嗣昌、德新为配。大家都选出十一世孙余旭为宗子,主持春秋祭祀事宜。

绍先立心为公,也是非常贤德啊!《诗经》说:“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传》说:“善继善述”。绍先有这种境界。从此,凡是为余氏后代的,千百个世代可以在这里祭祀祖先,余氏的祖先可以在这里享受后代的祭祀,余氏族人可以在这里聚集,族人婚嫁可以在这里告之先人。余氏之族,无论老幼尊卑,无不知道自己是襄公余靖之后。即使是其他地方姓余的,往来拜祭,也无不知道自己是襄公余靖的流派。而且可以使余氏子孙踏进这所祠堂,瞻仰祖先神主,翻开族谱,了解襄公余靖当时的事迹,假如他们的精神得到勉励,认识到在这圣明的年代,一定要建功立业,这样才不给襄公耻辱,岂不是很伟大吗?

景端先生,是余氏的女婿,他在这春祭的日子,率领和余氏有瓜葛的外戚,携带酒菜来庆贺余氏宗祠的落成,刘先生叫我林球写这篇《余氏新建祠堂记》。我的祖母,是襄公十一世孙,那么我距离襄公是十三世了。我将要出外读书,为时代所用。我不知什么幸运,在四百馀年之后,能够接近襄公的遗风,所以不推辞把这篇记写在祭祀襄公的祠堂内,作为给余氏子孙的庆贺。

成化丁酉三月良辰,余襄公十三世外孙林球拜书(茶山人)


    东莞   侯山辉 2010.11.05 供稿

 

注释:


《明·余氏新建祠堂》里的“新"字是何意?


由于东莞侯山余氏立围始于元末,从莞城紫坭巷迁出至侯山已建有祠堂,地名叫“ 坑口祠堂 " 实为《武溪公祠》。后因主客观等原因“塌了"。故明·成化七年辛卯(1471)新建。

祠堂方位向东南,如祠堂正门方位联的“乾.巽"点出。有新必有旧,而旧祠方位向东北,其内容指名句方位为凭:


枕黄旗而面罗浮,

襟西湖而带龙潭,

左铜岭而右而鱼山。


暗点出新中藏旧方位。外孙林球手筆高明了。 


弘扬余氏珍贵的历史文化之四


明·《侯山余氏孝思堂记》译文

 

余襄公下传六世,有孙名叫竹轩先生,家居于东莞的侯山里。竹轩再传三世,有叫景亨的,记起先世余襄公在宋朝明光照耀,就建孝思堂来宣明先世的贤德,来这里向我征文为记。


古代的君子,道德高崇,行为纯净。道德和行为,融合为一种大而有冲力的气,薰蒸人心,使人百世不能忘记。以前张文献公九龄为唐朝的丞相,是唐朝的柱石。在唐代,朝廷歌颂他,天下歌颂他,很远的外国歌颂他。他的功勋事业,道德文章,在史册里洋溢。千千万万世不断地歌颂他。但是,张公九龄的心意,难道就是为后世歌颂他吗?香油的凝润,浓烈的芬芳,自然会有凝结为人的思念之情,这样吧了。余襄公在宋朝最为杰出,不同时代,不同姓氏,像树木一样茂盛,,像山一样巍巍高耸,与张九龄不相上下。余襄公的德业辉煌灿烂,足可以连结人们的思念,应该是更加盛大的。高尚道德、正义行为的凝聚,有利于人的美好精神的流动,天下间的人心是铭记的,何况作为他的子孙呢?这样,百世尚且不会遗忘,何况他的九世子孙呢?以前孝思之堂,爱好传统的君子一定会这样命名的。况且我曾所说侯山的孝思堂前有山,十分深幽;有池塘,十分浩阔,有松柏之园,禽鸟鸣唱。堂的窗户洞开,明亮宽敞,对于弹琴,对于读书,是非常适宜的。在堂里的士子、老翁,衣冠严肃端正。啊,余襄公负责国事,刚毅正直,山的深幽,不就是余襄公的忠节吗?余襄公关心百姓,功勋记于史册,,不就是襄公的恩泽吗?那么,余景亨早上在孝思堂,晚上在孝思堂,眼中所见,心神所思,余襄公大概是高大的玉石了。所谓“孝思堂”,何必寻求深远的意义呢?侯山这个地方的余氏,福泽世代绵延,这所孝思堂高大地耸立,在南海之滨,我看见它的高高耸立了。

明洪武三十五岁次壬午,承事郎知长乐县事,永丰翟韶尚镛记

东莞 侯山辉 2010.11.05 供稿


 


传承余家文化,

传递余家信息,

有你更精彩!


提供信息请联系

微信号:13872510518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本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 有惊喜! 欢迎关注、点击浏览和转发,谢谢!
余氏家族歌曲:《天下余氏一家亲》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