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富裕家族传承之后代的财富管理教育

2022-06-27 23:40:27

中国富裕家庭都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但不幸的是因为许多企业家忙于创业聚富,无瑕陪伴孩子成长。因此就把教育子女成才的重任寄希望于学校和老师,最终如果能把孩子送进最顶尖的大学就自认完成了应负的责任和使命,但他们的心中自知对孩子的教育远远不够。后期财富积累更多后,他们会用物质来弥陪伴成长的时间,因此挥霍无度的年轻人处处可见。这些孩子几乎没有金钱和财富的价值观念,注定富不过三代。


我们特别选取了洛克菲勒家族,巴菲特家族以及李光前家族教育后代的案例,从中总结这些成功的家族是如何教育孩子认识金钱和管理财富。


温馨导读

洛克菲勒家族:教育后代记录金钱流向,理解财富的价值,养成节约自律的习惯。教育孩子追求高远目标,实现社会责任,而不是贪图享乐,被物欲束缚。


巴菲特家族:因材施资,投资孩子热爱的事业,并坚持要求回报,因为坚持所以孩子们会努力打拼自己的事业和资产,而不是花父亲的钱坐享其成,到头来一事无成。


李光前家族:富裕家庭的孩子学会给予和帮助别人,不仅可以抑制过度膨胀的贪婪和物欲,还可以增长孩子的自尊,培养目标感,提高组织能力和责任心。意识自己可以做出改变,甚至改变他人的人生。


洛克菲勒家族:教会后代记账与节制

“富不过三代”在中外财富界似乎是铁一样的定律,然而这条铁律对洛克菲勒家族却并不适用。从第一代老洛克菲勒发迹开始,家族已历经6代,至今仍兴旺不衰。这与家族的财富观念和对子女的教育息息相关。


从洛克菲勒一世开始,家族崇尚节俭,并热衷创造财富。家族的长期顾问彼得·约翰逊认为,洛克菲勒家族成员一直有意识地教育他们的子女,如何用自己的钱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在这其中,“你应努力靠自己的收入生活”,是重要的一课。


老洛克菲勒的第一个记账本开始于1855年9月26日,那天他正式成为一间贸易商行的助理会计。从那以后,每一笔开销,老洛克菲勒都记在账上。洛克菲勒在工作中对加工原油的成本也要计算到第三小数。正是这种对成本控制的极致追求帮助他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老洛克菲勒的宗教信仰使他相信,巨额家产是上帝交给自己家族掌管的,因此要小心谨慎地使用,浪费是一种罪恶。

老洛克菲勒给孩子零花钱很少,每星期只有10美元50美分,并且要求孩子在小账本上记清一周内所有开销。每到周末领钱时,每个孩子必须交账本给他审查。如果账目清楚,用途得当,下一周会增发10美分;如果是账目不清,就下调10美分。小洛克菲勒虽然是富二代,却被老洛逼出了精打细算的习惯。他的大学同学曾开玩笑说:等小洛克菲勒把宴会账单仔细核对完毕,账单早就被付掉了。


小洛克菲勒不仅继承了父亲记账的传统,而且要求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开始记账。他给每个孩子每周30美分的零用钱,同时每人还必须准备一个小账本,将30美分的使用去向登记在上面。父亲每周检查后,开销得当的孩子会得到奖励。孩子们得到的零用钱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另外,孩子们还可以通过做家务来赚钱,劳伦斯和纳尔逊分别在7岁和9岁时拿到了全家皮鞋的特许擦鞋权,高兴地手舞足蹈,因为擦一双皮鞋能获得五分钱,一双长统靴一角钱。


小洛克菲勒曾说过:“富裕家庭的孩子比普通人家的孩子跟更容易受到物质的诱惑,追求更多的享受,贪图走平坦的道路。”因此,他像父亲一样,对孩子严格要求,不允许浪费。事实证明,他的教育方法成功了。第三代的五兄弟长大后离开家时,已积累了许多账本,而且他们没有一人成为败家子,都事业有成。

戴维是洛克菲勒家第三代中最小的孩子,后来成为大通曼哈顿银行的主席。他在哈佛大学读书时曾有一位同学是个大手大脚花钱的富家子弟,甚至可以在开口索要前就能获得他想要的东西。戴维却认为:“他是我认识的最不幸的人,他结了三次婚,换了数次工作,永远也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戴维在晚年出版了一本《回忆录》,他强调说,一个拥有巨大社会财富的人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


阿莉达是洛克菲勒第三代长子洛克菲勒三世的小女儿。她曾回忆道,在她五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就已经开始教她慈善。阿莉达说:“我爸爸和妈妈最担心的是他们的四个孩子将来会理所当然地挥霍财富,成为骄纵傲慢的人。因此,他们希望早点教会我们——伴随着财富而来的是责任。”阿莉达成年后建立了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慈善信托基金,用以资助环保组织。


洛克菲勒家族从小就教育后代记录金钱流向,理解财富的价值,养成节约自律的习惯。这种教育让孩子去追求高远的目标,实现社会责任,而不是贪图享乐,被物欲束缚。

巴菲特家族:因材施资,投资孩子创业

股神沃伦·巴菲特是继老洛克菲勒之后美国的巨富。他有两个儿子霍华德,彼得和一个女儿苏珊,但没有一人继承父业。虽然很多人认为这三个孩子的成就跟父亲相差甚远,但是巴菲特在孩子们身上有自己独到的投资法则。他认为跟老爹比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孩子有自己的“游戏”。他总对孩子说:“找到你自己喜欢做的事,然后像我一样对工作(挣钱)充满热情,每天跳着踢踏舞去上班。”

巴菲特从五岁起就知道兜售口香糖挣钱,到14岁的时候已经存下了近1200美元,购买了40英亩土地租赁给农民赚取收入。尝过打工挣钱的甜头,巴菲特从小就教育孩子:你们也应该力所能及地努力挣钱。为了多拿点零用钱,三个孩子总是抢着干家务活。彼得小时候曾经问过爸爸:为什么其他小朋友可以不干活就拿到零花钱?爸爸简单地回答说:因为你的父亲是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的大儿子霍华德大学退学后在奥马哈做了几年挖掘工,还干过农业短工给人种玉米,还做过建筑工人,竞选过公职等。尝试了很多工作后,霍华德在23岁时终于发现,当农民种地最快乐。当时,霍华德已经再婚,有4个继女和一个即将出生的儿子要抚养,他想要购买个农场,但缺少资金。


这时候,巴菲特伸出了援手,但他不是白白送钱。他的投资方法是:花76万美元买下400英亩的农场,然后租给儿子。霍华德必须按期缴纳租金,否则立即收回农场。不光收租,巴菲特还要收农场总收入的22%或26%作为回报。具体收多少,取决于儿子减肥多少。其实巴菲特很关心儿子的身体健康。


巴菲特对儿子的农业投资证明是成功的。霍华德将农场业务逐步壮大,如今在伊利诺伊州的农场总面积达到1500英亩,还拥有1500英亩在亚利桑那州和9200英亩在南非的农场。不仅如此,霍华德还发展了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倡有机农业,消除全球饥饿等议题的兴趣。他每年会去20多个国家,不仅运用自己的农业种植技巧,而且利用霍华德基金会的资金支持落后地区的农业教育、粮食项目。

霍华德已出版了约8本有关生物环境和人类发展等主题的书籍,还为华尔街日报撰写文章。:巴菲特家族的人生投资法》(FortyChances: Finding Hope in a Hungry World )。巴菲特在2013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年报中推荐了这本书,并在书的序言中自豪地将儿子称为其领域的“印第安纳琼斯”。


巴菲特也将“因材施资”的原则运用在了小儿子彼得的职业发展上。彼得从6岁起就开始学习钢琴,喜爱音乐是他和父亲的一个共同爱好。从斯坦福退学后,彼得起初准备跟随父亲从事金融投资。在看过父亲递给他的金融报表后,他意识到投资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于是,他转而从事热爱的音乐。


彼得的唯一一笔资金,是从祖父那里继承的价值为9万美元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彼得用它在旧金山租了一间地下工作室,买了音乐设备,一边艰难地打工,一边做着自己的音乐。回想起那段日子,彼得颇为感叹:“那时,我必须想尽办法完全独立地生活,不仅要还房贷,还要还购买音乐设备欠下的贷款。”

 

彼得刚结婚时曾去找父亲借钱买房子,却遭到了拒绝。“金钱会破坏我们纯洁的父子关系。”巴菲特对他说,“你应该和其他美国人一样去贷款买房,然后凭自己的能力将贷款还上。”

 

当彼得想将自己创作的音乐舞蹈剧《魂》做巡回演出,他再次去找老爸巴菲特借资金。巴菲特对他说:“你先去筹到90%的钱,剩下的10%,我借给你。”彼得跑去找了很多机构筹钱,投资人都震惊了:你爸是巴菲特,还需要找我们借钱吗?彼得说,我很难跟他们解释,我爸只做有价值的投资。2008年,巴菲特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听了儿子的音乐会。他说:“我是来看看我的钢琴课投资回报。


彼得最终成为了非常成功的音乐人和作曲家。他参与创作了电影《与狼共舞》的音乐获得了奥斯卡最佳音乐奖,为纪录片创作的音乐赢得了艾美奖最佳配乐奖。彼得还发行了数张专辑,开过多场音乐会。他靠自己挣的钱,为妻子和女儿在密歇根湖畔购置了别墅。


52岁时,彼得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写了一本书——《做你自己》(Life Is What You Make It)。父亲给他写了简短的序言:“彼得的人生全凭他自己打造。他衡量成功的标准,不是个人财富或荣耀,而是对广阔世界所做的贡献。,彼得还在大学里巡回开展“做你自己”音乐会,鼓励每个人,不论自己的出身背景,勇敢地去追寻梦想。

彼得记得,父亲曾说:有时你给孩子一把金汤匙,没准是把金匕首。“我和父亲都在做自己热爱的事业,可以说,我继承了父亲的信仰——享受每天所做的,就是真正的成功。”彼得说。


巴菲特投资名言:“人生就像雪球。重要的是要找到湿的雪,和一道长长的山坡。”正如他从不投资看不懂的股票,也不强迫孩子从事不擅长的领域。他认为孩子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发挥出他们最大的潜力。他只投资孩子的事业,并坚持要求回报。正是这种坚持,促使孩子打拼出个人的事业和资产,而不是花父亲的钱坐享其成,到头来一事无成。

李光前家族:教会给予,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在洛克菲勒和巴菲特的家族教育中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点就是慈善。洛克菲勒晚年将大部分财富捐给慈善公益机构,是美国富豪慈善家中的先驱。他始终认为将财富投入到专业的慈善机构中,是对后代负责的选择。因为如果财富得不到有效的安置,而子孙又不具备管理巨大财富的能力,那么,财富必将成为后代的庞大累赘。


巴菲特在2006年宣布将逐步捐出近85%的个人财富,近370亿美元,用于慈善事业。其中超过1000万股的公司B股股票将逐步捐赠给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按当时市值,约300亿美金。另外,巴菲特宣布分别给他的三个孩子成立的慈善基金会,各捐赠10亿美元。巴菲特说:“我希望留给孩子的钱刚好够他们施展抱负,而不是多到让他们一事无成。”


事实上,慈善并不只是西方近代市场经济的产物,自古在华人富绅中也有乐善好施,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新加坡的李氏家族(Lee Family)就有着百年的慈善传统。提起李氏家族,难免第一个让人联想到的是新加坡建国之父李光耀的家族。实际上,新加坡还有一个极富声望的李光前(Lee Kong Chian)家族,因近百年来一直大力资助社会教育文化事业,赢得社会的赞誉。目前,李氏家族已传承了三代,仍持有新加坡第二大银行华侨银行约17亿美金的股份,在福布斯2017新加坡最富有的50人(家族)排行榜中位列第19位。


家族第一代李光前是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地区的著名华侨企业家与慈善家。在23岁时,,进入其公司工作。几年后,。李光前在20世纪30年代以橡胶和黄梨起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新马泰已拥有橡胶园和黄梨园近3万英亩,被誉为“橡胶大王”和“黄梨大王”。


在发家的同时,,用诸社会”的宗旨,大力兴办学校、资助文教和科学研究等社会公益事业。他不仅与岳父一起合资捐助了中国厦门大学,而且还出资近百万元支持陈六使创建新加坡南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的前身)。1952年,李光前在退休前捐出自己大部分的财产,成立“李氏基金”(Lee Foundation),作为文教慈善事业的永久基金。


,认为他们两人都是杰出华人的企业家,但他们对待子女的方式有明显不同。,子女都很敬畏他。李光前则很温和,与子女的关系很融洽,是位慈父。但是,李光前对子女的教育又有严格的一面,不让他们在富庶家庭娇生惯养。李光前不允许子女乘坐公司汽车去上学,要求他们走路或乘坐自行车上学。每天只给其子女几角零用钱,以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长子李成义从美国沃顿商学院留学回来时,李光前没有让他立即进入董事部工作,而是派他先去基层锻炼,到印尼子公司去工作一段时间,才把他调回董事部,接管集团的管理。

李光前(后排中)全家合影,前排右二为夫人陈爱礼,后排右一李成义,后排左一李成智,前排中李成伟


1954年,60岁的李光前宣布退休,将家族产业交由三个儿子负责。长子李成义继承南益集团总裁,主要负责橡胶业务,并主持着李氏家族的慈善事业;二儿子李成智继承了黄梨业;三儿子李成伟继承了父亲的金融事业,管理华侨银行业务。在第二代的管理下,李氏家族的南益集团(Lee Rubber)继续发展成为集橡胶,黄梨,食品,地产等产业的大集团。三兄弟还一同参与以家族名义运作的李氏基金。


李光前过世后,长子李成义接任李氏基金会主席。他回忆道:“我父亲捐赠过的慈善项目不计其数,,把他所有的财产都用来自尊社会福利事务,连一分钱都没有留给自己的子孙。”李成义坦言父亲留给他最宝贵的遗产就是回馈社会的信念——那些能获得超过自己需求的人是幸运的,他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那些不太幸运的人。

李氏基金前主席李成义


李氏基金向医疗、教育、科技、文化等事业提供了不计其数的巨额款项。在新加坡的各大高等学府和机构都能看到李氏基金的捐赠,比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李光前医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李光前自然博物馆,新加坡管理大学的李光前商学院,新加坡图书馆的李光前参考图书馆,南洋艺术学院的李氏基金礼堂等等。


李氏基金还让中国和其他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慈善事业。自1980年起,李氏基金就和香港李氏基金合作,先后捐资给华侨大学、南安梅山光前学村、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及其他中国内地公益事业达2亿多元。截至目前,该基金已经为各项慈善事业累计捐赠了超过7亿新元(约35亿人民币)的善款。其中教育事业更是占了全部捐款总额的75%,可见李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


70年代后期,李家第三代逐渐进入南益集团管理层。这个家族保持着非常低调的作风,公开资料中仅显示李成伟的儿子继承父业,任华侨银行和南益集团的主管。如今,南益集团仍是一个宠大且资产雄厚的百年家族企业,不仅持有华侨银行和大东方保险的巨额股份,而且拥有超过280万平方公尺地契,有新加坡“地王”之称的万国地产的控股权。


李氏家族的传承之道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智慧。《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讲君子以厚德载物,唯厚德者能受多福。中国儒家思想重视家庭教育,且儒家的因果讲祖宗、本身、子孙三代。是故孟子有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后世更缩短为三世而斩。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子孙没能继承祖先的品德与能力,反而养成骄奢淫逸的习性,最后也就不能享受祖先的财富与福泽。


西方富裕家庭教孩子慈善也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富裕家庭孩子学会给予和帮助别人,不仅可以抑制过度膨胀的贪婪和物欲,而且有助于增长孩子的自尊,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能够做出改变,甚至改变别人的人生。从在发展心理学角度看,表现出善意行为的孩子拥有更高的心理满足感,在伙伴中也更易被接受。孩子在参与公益活动中,培养目标感,提高组织能力和责任心,从而为以后领导和管理企业打下基础。


结语

从洛克菲勒家族,巴菲特家族到李光前家族的案例中,我们至少能总结出三点相似的教育理念:

一、培养后代勤俭的习惯,减少被物欲的束缚,使其能够自律且追求高远的目标;

二、发展其能力,投资其事业(而不是助长其消费和享乐),帮助自食其力,实现个人梦想;

三、教授感恩与慈善,培养责任感和领导力,成就个人和家族的社会影响力。

本文素材内容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删除。本公众号仅作资讯传递与观点分享,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确或暗示的保证。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你想要的!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