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尚德自考|蒋方舟:读书让我脱单

2020-08-16 18:12:52


首届“室内生活节”的倒数第二天,:读一辈子书。


这一老一少,一个是“华语文化圈少见的千手神”,同时也是真真正正读书读了大半辈子的人;一个是中国年轻世代最有号召力的作者之一,自小以读书修养出早熟识见和才情。


两人年龄虽然有异,文化背景不同,但都是我们心目中的理想读者。


做一辈子的读者,到底是种什么样的体验?以读书伴随成长,究竟可以获取什么能力?两人各自讲述了自己精彩的阅读来路和见识。


今天微信,分享蒋方舟的发言精选。


她说,读书是她理解这个世界最好的方式,还顺带解决了她的恋爱问题。“读书为什么是一辈子的事情,因为我觉得只要你对世界有好奇,你对人有好奇,所有的答案都在书里。”


蒋方舟


今天知道詹老师来,我穿得很复古,像《至暗时刻》里丘吉尔的秘书,站起来给大家看一下,年纪上做一个搭配,显得是同一个时代。


刚才听了詹先生的分享,有特别多有共鸣的地方,尤其是在小时候的阅读经历。像詹先生回忆他小时候读书的画面一样,我也有一个脑海当中非常鲜明的画面,就是我在大概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


我一直生活在湖北襄阳一个铁路中枢的地方,我们家都是铁路系统的,我爸爸是警察,我妈妈是老师,我妈妈是铁路子弟学校的老师,她教初中。


小学时,我们放学很早,四五点钟就放学了,每次放了学,我就会去我妈妈教书的初中等着她下课。我等她的过程,我妈就把我放到他们学校的图书馆,我选书看。我妈妈回来的时候就骑自行车带我回家,基本上在自行车上就把书看完了。


因为在学校的图书馆里面,我选书没有任何限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个学校会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书——也不能叫“十八禁”,就是怎么会出现在那里的一些东西——比如如何醒酒、科学养猪。


我母亲每次看我选的书都不会有任何异议,说你放回去这样的话,我所有选的书她都说“你看这个挺好的”。有一次我拿了《废都》,她说可以吧你就看这个呗。,看不懂,自己靠脑补,想这些方块是什么。


后来我在三岛由纪夫的一本书里面,我也看到类似这样一个读书的描述。


他就说,,写男主角和女主角,剩下的全是方块,他就花了很多时间在想这个方块到底是做什么,脑补很多情节。后来长大以后看到全本以后知道他们在骑自行车,一下很幻灭。



小时候的阅读很有意思的一点,我不知道是因为物质过于贫瘠还是怎么样,你会觉得那么一点点非常仅有的一些读物,一些方块,一些字和一些情节,就成为构造你这个精神世界的很大的一部分快乐的来源。


我一直试想,如果我生在现在的时代,我可能很难从单纯的读书当中获得乐趣,因为你可以获得乐趣的东西太多了。


因为小时候阅读经验,我觉得其实会有一点读书越来越去试图向大人证明原来我还可以读这个,包括像张爱玲写过,她的亲戚来看她,她表演续写《红楼梦》怎么样,多多少少带着一点表演和炫耀。


这就导致我后来读书越来越难,像尼采、昆德拉等等,使得自己有一种半疯不疯的状态,我自己也非常享受这种半疯不疯的状态。高中的时候,每次在食堂或者别的地方排队都拿着一本书看,常常被同学看不起,觉得不知道你在装什么。


我后来发现我青春期的阅读,其实是一直在寻求某种特性,或者读书给我带来的是某种特殊性。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依然处在这个阶段或者有这样的感受,读书是可以把你和周围人区别开的一种方式,你在书中寻找的是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读尼采之类的,就是因为我精神上也有非常疯狂的一面,能够和他契合。



这一点读书的目的到现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我现在进入穿成这样的时期,自己读书的心态不再是寻求特性,而是寻求共性。


我不再是当看到书里面哪一点让我非常想挑战,或者是非常让我觉得与众不同,就觉得兴奋。更多的是,当在书中找到一些人类的共性,我自己的共性的时候,会觉得我高兴。


某种程度上,我自己从一个骄傲的读者,现在变成了一个更为谦虚的读者。读书的时候,我偶尔会看豆瓣读书的书评,有时就想这书评应该是年轻人写的。


比如他们经常会说,本来期待我在这本书里面读到什么,发现这个期待落空了。


我当时很喜欢《三千年》,我去豆瓣看书评。


结果看到很多差评,就是有一些人希望了解的风土人情,当做旅游的指南,结果什么也没有看到,或者期待看到什么,落空了。


或者他们对作者的一些看法提出了挑战,说你这样写是不对的,我以我的生活经验,我有朋友就是怎么样,他们不断以自己的个性去挑战作者。


每次看到这样的评价,我会觉得还是太年轻了,到了我这种年纪之后,当在书中寻找到人类和自己共性的时候会更高兴。


小时候看一本书,当你发现你的一个想法被人写过的时候,感到更多的是一种郁闷和想要去挑战作者的欲望。但是到现在,发现当自己的一个想法被人写到,被人写过的时候,我觉得更多的感觉到的是一种快乐。



我想岔开谈一下在写作上的一些看法,这个是一脉相承的。


我看到有时候会出一些很极端的或者凶杀案,或者社会的恶性事件,我朋友圈很多的创作者,他们就会转出来,说这个变成一个小说就好了,,这个神经病故事完全就是小说题材。


我现在不太认同这种写作,某种程度上,我把它称为妥斯陀耶夫斯基式的写作,会写一些精神上异常的人。


但对我来说,我觉得文学艺术的目的更大的是理解人的普遍性,当我看到托尔斯泰的作品我特别感动,因为他都是选取最为普通,普通到真的是平庸的人类的材料,一个士兵,一个看门人,一个农民,选取最为普通的人的材料,把它当做一个矿井,从中发现了人类无限的人性的共性的可能性。


所以,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我的阅读越来越谦虚,随着越来越多的谦虚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快乐。


我前几天在微博上发了一句话,说成长就是一遍遍地发现原来以为独特的个人经验并不再独特,你一遍遍发现原来我是一个普通人。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会觉得幻灭,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到的是快乐。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夸大了独立思想的重要性,在更多时候当你跟智慧的人找到共性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是更为快乐的。




我觉得很奇怪,这些年,老有一些年纪稍长的朋友,挺得意地说,我到30岁之后不看小说了。他们会觉得小说是一个比较没有用,或者他们从中获得不了什么东西和解答的文本。


但是我恰恰是这些年越来越发现,小说其实能够带给我的、给现实生活中能够找到对照的答案其实是很多的,所以我也想大家说,不应该把读书看得那么功利,应该看得更无用一点。


但读书其实对我来说,是理解这个世界非常好的一种方式。


比如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一个小说,是南非作家库切写的《耻》,讲的是在南非一个白人教授的家庭,生活在农场上,被黑人报复,导致整个家庭尊严被剥夺掉了,小说英文名叫Disgrace,写这个尊严怎么样一点点被diss掉的过程。


这个小说写在1999年,是20年前,刚好前几个月南非在进行非常激烈的土改,把白人农场主的土地没收,也有非常激烈的种族冲突等等,是跟这个小说写的主题场景一模一样的。


我当时看就不得不感慨文学的生命力,其实所有南非发生的社会现状都在回应库切小说里面的一句话,当白人学会爱的时候黑人已经学会恨了。


这个小说依然是理解这个世界运行的特别有效的方式,某种方式我并不认为它是无用的。



—end—


有自考问题请添加微信咨询



更多精彩好文


  1. 尚德观|上了985、211才知道,读书无用是谬论

  2. 尚德观|“提升学历+居住证积分入户”,这是我见过解释得最清楚的推文了!

  3. 尚德有料|张泉灵: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说

  4. 尚德语录|0基础自考,so easy!

  5. 尚德观|隐形贫困的90后,没学历岁月会让你加倍奉还


读书考试拿学历,乃晋升关键

提升学历赶紧来上海尚德教育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