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陈美彬

2021-02-18 21:33:50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

 

文/陈美彬

 

 

我是从什么时候爱上文学的,已经说不清了。

 

记得小时候,每当夏夜来临,天空中闪烁着星星,小伙伴们吃过晚饭便聚拢到打谷场上捉迷藏,而我却喜欢躺在妈妈用门板搭成的木床上,一边仰望夜空,数着数也数不清的星星,一边安静地听着大人们唱歌、讲故事、说诗词。

 

无论是母亲的地方小调《茉莉花》,堂姑的家乡歌曲《九九艳阳天》,还是三爹爹的牛郎织女,胥大爷的嫦娥奔月,我都喜欢听,而最让我着迷的还是父亲讲的古诗词。父亲是村子里少有的读过中学的人,很有点古文功底。他背诗背得很熟,讲解也很到位,有一次他指着天上皎洁的月亮,吟哦起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父亲喝一口水,眉飞色舞地向村民们描述起诗的美妙之处,可惜的是知音难觅,只有我似懂非懂满是钦佩地聆听着父亲的讲述。父亲看我听得入神,很是惊奇,高兴地夸赞道:“嗯,这孩子是块读书的料,说不定还能成为作家呢。”虽然那时我还不甚明白什么是作家,但它从此便成了我的理想之一。这些快乐和温馨,在我的散文《儿时的星空》中有所记录。

 

上初中后,我爱上了语文,我觉得书里的文字有一种特别的魔力,吸引着我去阅读,去吟诵,去模仿,去“创造”。每逢学校集会,总要安排学生代表上台发言。我学习好,长相清秀,发言响亮不怯场,班主任崔老师特别器重我,因而我常常被选为代表登台发言。冬日的阳光下,瘦瘦小小的我穿着缀满补丁的棉裤,拿着自己写的“斗志昂扬”的演讲稿,在老师信赖的眼神和同学们热情的掌声中,屁颠屁颠地走向高高的讲台,扯着稚嫩的嗓子,在寒风中慷慨陈词。这是多么美妙的享受啊!

 

那时候,崔老师常常带领我们走向田头、走向街道、走向社会接受锻炼,然后布置我们写心得体会。我积极地参加,用心地写作,认真誊好后交上去,于是我的文章便成了范文,得以在班级宣传栏公开亮相。如今想来,那块宣传栏其实便是我的文学处女地。

 

前不久,一位同样喜爱文学的老同学见到我,无意中聊起这段年少时光,感慨地说:“那时候,我们的生活虽然苦些,却很快乐。老师、家长对我们都很宽容,无拘无束的生活滋养了我们的文学生命,这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啊!”

 



1982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邮师范,真正开始亲近文学、热爱文学。我怀着美好的憧憬,踌躇满志地踏进邮师这所“的学府”,并且有幸成为了莫绍裘老师(笔名叶橹,后调入扬州大学)的弟子。莫老师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是享誉全国的诗人、诗评家,,。复出后的莫老师尽管经历了人世间的磨难与沧桑,但他依然保持着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态度,启迪我们将生活中的一切看成生命的馈赠,热情地拥抱生活,笑对生活,歌咏生活。

 

课堂上,莫老师跟我们谈诗歌,谈文学,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老师分析《王贵与李香香》的人物形象,介绍张贤亮的《绿化树》,引领我们走进诗歌王国,走进文学殿堂的情景。莫老师上课引经据典、纵横捭阖、生动流畅,听他的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的话语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学素养深深影响着每一个弟子。

 

那个时代的高邮师范名师荟萃,理念先进,学校注重全面发展,社团活动如火如荼,我尤爱文学和音乐,阅读了许多中外名著,还自学了好几种乐器,这为我今后的业余文学创作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师范毕业后,我终于振作起来,决心挣脱窘境,开创新的生活。于是,我一面抓紧学历进修,一面积极研究教学,渐渐地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由中师到大专到本科,学历提升了;由村小到镇中到县城,环境改变了;更重要的是,由初出茅庐浑浑噩噩的愤青教师到目标坚定志向远大的业务骨干,精神振奋了。然而,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我由柳堡中学调入夏集中学第四年,便因课堂生动活泼、教学业绩突出,被提拔为夏中(完中)教导主任,意想不到的是,年方三十的我却被怀疑和排斥包围了。我苦闷,我消沉,我借酒浇愁,我用口琴自我安慰,我拿读报打发时光。

 

90年代末期,全县教师人手一份《宝应日报》,周三版文学栏目“荷花”,专登散文、诗歌、微型小说,周末版“百姓聊天站”,发表一些随笔、杂感,都是些精美的短文。读着读着,我的心底萌发出一股创作的欲望,这股欲望喷薄而出,催生了20多篇散文随笔。我要感谢《宝应日报》,是你调动了我创作的热情。后来,我在《散文选刊》《杂文选刊》《北方周末报》《扬子晚报》等报刊上陆续发表了不少文章,我所指导的学生作文也多次获奖或者发表。这可以说是我业余创作的第一个阶段。

 

2001年我加盟了当时的翔宇教育集团,在集团所属淮安外国语学校任教初三,兼任文学期刊《哺鸾》执行主编,第二年调入宝应实验初中执教并担任学校中层干部。2003年学校响应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实验”,倡导教师写教育随笔,我断断续续写了四年,记录了自己及同事们日常工作中许多真实而有意义的场景:我们每日到校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处理纠纷、走访家长……教师的工作虽然忙碌琐屑,却不乏崇高;教师的生活虽然单调紧张,却也不失精彩。从2003年10月到2008年初,我下班回家一有时间就打开电脑写作,有时是一篇长文,有时是一个短章,有时就几句话。我默默坚持着自己的爱好,四年下来居然写了二十多万多字的教育随笔。

 

2003年开始写教育随笔,是我业余写作的第二个起点。又一个起点则是2011年元旦我在新浪建立自己的博客。

 

这一天下午,我百无聊赖地坐在书房里,打开电脑,习惯性地随意浏览,并且进入了新浪博客。我一路走马观花地看过来,居然凭添了不少勇气。我已是奔五之人,生活虽然平淡,但毕竟还是有自己的认识和感受的,有时候总有一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就这样我开通了新浪博客,并将自己几天前在全校升旗仪式上的讲话《2011年,我们用微笑拥抱你》作为开博首篇发了上去。在新浪安家后,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差不多就是打开电脑,遨游在博客天地里,那时我所写的题材比较广泛,而主要文体则是散文、杂感。

 

博客是个全新的世界,也是很实用的学习、交友的工具。因为博客,我结识了许多和我有着同样爱好的同行,结识了包括李镇西、张万祥、顾坚、王开东、王君在内的几十位知名教育人和作家、评论家。在他们的引导下,我笔耕不辍, 半年不到的业余时间创作了16万字,博客点击量不断上升。中国作协会员、《北方文学》执行主编邵顺文先生鼓励我出版一本散文集,于是我将博客文章精心选择、修改、加工,就这样我的第一本散文集《装在瓶里的爱》(2011年12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问世了。

 

《装在瓶里的爱》着力展现宝应人事景,分温暖亲情、品味风景、寻常身影、真情呼唤、人生感怀、师心如歌、生活杂谈等七个章节。写人叙事、写景抒情、文体兼备、贴近生活、感悟深刻,对指导学生写作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该书出版后,得到了时任宝应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何开文先生的积极支持,他多方协调为我在新华书店举行了隆重的作品首发式。扬州大学文学院叶橹教授、宝应县教育局刘俊局长、作协韩厉观老主席等县内外40多位作家、文友参加了首发式。这次活动极大地鼓舞了我的文学创作信心,我至今仍心怀感激。

 

2012年暑假,我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学校中层干部的职务。从乡镇中学到县属初中,我在学校中层岗位上服务了16年,如今“无官一生轻”,于是,我决定集中精力整理几年前写的教育随笔。我剔除了杂乱无章的部分,精选了其中叙事性强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篇章,认真进行润饰完善,然后投寄出版社,得到了福建教育出版社、河南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积极响应。福建教育出版社北京分社负责人江华女士多次打电话,希望我能将书稿交付他们出版;全国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李镇西校长从美国考察一回国就为我作评推荐。

 

《守望学生成长——一线教师以案说教》(2013年10月,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采用散文的形式,选取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个个精彩案例,多视角展现出学生的差异成长历程,积极探寻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该书既是一本教育著作,也是一部文学作品,它的正式出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教育报》及省市媒体予以了报道,《扬州教育》杂志自2014年第1期起连载,全国数十所学校购置并组织教师阅读研讨。

 

如果说《装在瓶里的爱》是 “一个中学教师的心路历程,一部献给青少年的人文读本”,那么,《守望学生成长》则是“一个中学教师的平凡历程,一部直抵心灵的教育叙事。”这两本书的出版,使我在扬州市中小学教育界赢得了赞誉。2014年秋季开学前几日,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邀请我到扬州中学,为市直学校全体高初中语文教师作报告,我以《做爱读书、会写作的语文教师》为题介绍了自己的成长历程、交流了自己的写作体会、阐述了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一次次热烈的掌声代表着演讲产生了共鸣。

 



自1985年师范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我从教已三十多年。教育是我熟悉的领域,也是我热爱的事业。身为教师,学生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和谐幸福是我的愿望和牵挂,我和孩子们同欢乐、共成长。孩子们的故事就在我的脑海里,也藏在老师、家长们的心里,我很想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它们讲出来。在儿童文学家祁智、畅销书作家顾坚、《世界》主编张彩萍等朋友的鼓励下,2015年暑假,我决心以儿童文学的形式创作一部校园长篇小说。或许写作原本就是生活的再现,这一次写作非常顺利,我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给我一双冲天翅》的初稿,后经多次打磨,终于面向全国出版发行。

 

《给我一双冲天翅》(2016年12月,现代出版社出版)以宝应教育为背景,围绕吴浩强、江林枫、罗小莉等同学,展现他们在学习、交友、爱好、理想等方面成长的困惑、烦恼、叛逆、觉醒过程。它写出了发自孩子们内心真切的呼喊,具有浓郁的现实感和生活气息,不仅能将小读者带入生活深处,还能引起家长朋友深长的思索,同时蕴涵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人文科学等,从中使读者获得教益。这部小说的出版,受到了青少年读者的普遍欢迎。

 

2017年年底,我凭借较为丰硕的文学创作成果,在经过初审、复审、公示后,如愿以偿地加入了江苏省作家协会,成为了所谓的校园作家,实现了儿时的作家梦。

 

回首既往岁月,有失落也有热情的搀扶,有伤感也有成功的欢悦,是读书和写作陪伴我一路走来。每当坐到书桌前,我总能享受到与文字为伴,与时空对话,和大师交流的惬意与酣畅。我感到,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一个人总是伴随着读书、思考一路成长的,而写作能够加快你成长的步伐,提升你成长的高度。

 

“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行,长的是人生”,最好的时光在路上。人生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行走在理想的路上。回头有一路的故事,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我虽不再年轻,然而写作依然是我最享受的生活方式,教育和文学始终是我的理想和追求,但愿不让关心厚爱我的家乡人民失望,但愿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版面:花木兰



原载于《宝应文化月刊》2018年1月号

欢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邮箱:bywhyk2015@163.com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