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教育杂谈』专业老师谈如何选择机构和机构讲师(上)

2022-01-17 01:27:10

(本文系千帆育儿网原创,欢迎大家转载到朋友圈,以及其他公众号用微信里的转载功能原样转载,但是拒绝免费编辑后转载。)



yxs201405,专业人士(名校语文教师),公众号陆续推送过:

学前儿童如何培养作文基础

专业语文老师点评小朋友的“看图瞎编故事”

精批看图写话(一)

精批看图写话(二)

写作指导(一)——有效积累之泛读输入

写作指导(二)——精读训练、 对症下药

写作指导(三)——输出训练

专业老师谈作文是什么被扣分的

专业老师讲作文技巧(句子、文章和感人)

老师郑重推荐应读的书

幼升小之看图说话的逻辑层次

面试官谈幼升小——面试技巧和注意事项(上)

面试官谈幼升小——面试技巧和注意事项(下)

孩子三大坏习惯(学习作业)成因剖析及对策

(点击即可查看)

今天推出:

《如何选择机构和机构老师(上)》




些年来,鸡血之风席卷上海滩,鸡血父母前赴后继,万死不辞。每当到报名季,目不转睛盯着手机,就为秒班级秒老师;深更半夜,全家上阵,彻夜排队,只为一个名额。为了孩子,为了择校,为了将来,父母尽己所能,呕心付出。


一些往事

       哪一年啊?我也忘记了,大约是10多年,近20年前吧。当时,小升初还有全市性质的统考,而全市10多万才11、12岁的孩子,就要正儿八经面对人生第一次残酷的分流淘汰。那时候,还有很明确的“市重点”、“区重点”的概念。比如我的少年时期是在黄浦区长大,我印象里父母就一直碎碎念的提醒我,要考进格致中学啊,也不管我是不是那块料。
       当时的小学老师,为了孩子在小升初考试时能考出好成绩,就像现在初三、高三毕业班一样,加班、补课,拼尽全力。当时的社会舆论,则一致抨击这种小升初的残酷,让这么小的孩子从小去拼,真的太残忍了。所以,迫于社会压力,教育部门当时就用屁股思考,,发明了“快乐教育”、“素质教育”、“零基础”这些被万人唾骂的新名词。
       一旦决定了这个理念,天平彻底向“放羊”这个方向发展。孩子下午只上两节课,3点多,甚至2点多就放学了(现在很多学校还是如此)。这下孩子的确有空了,真的“快乐”了,学习压力少了,学习负担轻了。可随之而来,部分家长却郁闷了,痛苦了,特别是双职工家庭,孩子那么早放学没人管怎么办?于是,“素质教育”这个概念被精心包装后堂而皇之地粉墨登场了。原先教育系统的出发点,是希望孩子在放学后有充足的时间去锻炼身体、发展兴趣爱好、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可是家长质疑了,你不考虑孩子没人管么?3点放学,6点家长到家,这3个小时管理真空、学习真空谁来负责?谁来负责“素质教育”?


       是教育主管部门没留意这个问题么?当然不是。

       你们家长不是说小升初对孩子太残忍么?那我们取消小升初,孩子没压力了。 
       你们家长不是说晚托班留孩子太无情么?那我们取消晚托班,孩子就有空了。 
       你们家长不是说学校只读书不利成长么?那我们减少作业,你去素质教育吧。

       你们家长不是说百分制让孩子攀比成绩?那我们取消百分制,ABCD等地吧。
       你们家长别说了,把孩子推回家庭,推向社会,你们家长爱怎么做就怎么做。 
       所以,孩子放学后的大段空余时间,不仅仅是家庭问题,逐渐积累上升成为社会问题。
       因此,机构,应运而生!因此,机构,乘虚而入!

机构的优势 

       从第一部分的背景阐述,大家知道了机构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填补孩子放学后一直到父母回家这段时间的空白。这是商家敏锐的市场嗅觉,所以在正规教育退出这个市场后,必然会有人跟进补充。奶酪放在那里没人去动,这是不可能的。而且,随着学区房、择校等概念的产生、发酵、炒作,最终用机构补充课内学习、拔高竞赛能力,更是成了家长无奈又不二的选择。机构作为利益链条上重要的一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再加上各个利益环节的参与,被绑架的利益团体的参与和炒作,这块蛋糕的确是越来越大,涉及的方面也越来越多。从解决3小时没人带的苦难,到补习课内知识的不足;从参与竞赛的应试刷题,到以培养气质情操的艺术教育,等等各方面,只有家长想不到,没有机构做不到。
       下面分析下机构的优势,让父母不得不选择的原因:

教材

师资

环境


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课程目标是指导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的纲领。一本系统连贯的教材、层层递进的知识点,难度适中的教学内容,是构成完整教学行为重要的基础。作为机构方,必须有一整套针对性的课程(教材怎么来的我们这里不展开讨论,我会有专门的姊妹篇进行详细分析)。而且,如果机构方做得比较大,还必须就孩子的不同年龄,不同程度,不同特点进一步细化教材的差异,尽量做到能适合每一个孩子。这样“全面覆盖”的教材,才能尽量把来打探、试听的孩子和家长“一网打尽”。让家长感受到,任何年龄段、任何程度的孩子,都可以在“导购老师”的介绍下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那个坑。

师资

       孩子在机构里是否学有所成,最重要的不是教材,反而是老师。对于学习者来说,年龄越大,对教材的规范性、系统性要求越高;但反过来,年龄越小的孩子,教师的作用却更大,甚至就是决定性因素
       用数字化方式简单举例分析:
       A教材综合评分100分,老师能力系数为5,相乘后得50;
       B教材综合评分70分,老师能力系数为8,相乘后得64。
       这样简单粗暴的分析,得到的数据并不科学,但从直观和简单的角度出发,可以作为参考。大家可能对一句话耳熟能详:选个好学校不如进个好班级;进个好班级不如碰上个好老师。同样的,选到好老师,比在那个机构更重要。可是无奈的是,孩子太小,还必须考虑路程时间的成本。所以只能在周边尽量近的地方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机构,哪怕是小机构甚至私教。大机构里肯定是有几个名师的,但肯定集中在最高等级的超常班、集训队、金牌班等。对于家长来说,除非孩子天牛,否则只能一层层读上去,期望通过底层和中层的占坑培养积累+坚持付费示好的方式,能够得到顶级名师的授课机会。
       为什么有的培训人员能成为“名师”,多数人永远成不了“名师”?
       没方法,没思路,不会反思,不会积累,不会总结,不会提炼! 
       3600行,行行出状元。任何人要有所成就,也不论成就大小,必定具备以上这些能力。哪怕是在一个机构里,勤学善问的,就能有更多收获,也为自己将来跳槽甚至单干打好基础。家长所要做的,就是寻找这种“有能力”、“有野心”的潜力型老师。名师的坑太难占,成长期的潜力型老师,也能带给孩子更多的收获。

环境

       相对来说,机构的教学环境是最次要的,但却是机构花了最大力气,投入最多成本的一块。机构好不好,我只看师资。老师好,教材一般,也能让孩子吸收精髓。但是,99.99的家长是外行,看不懂教材,无法判断师资,那只能看机构环境。有没有像样的教室啊?有没有高大上的多媒体设备啊?休息区有没有WIFI啊?有没有舒适的沙发,免费的咖啡茶水啊?这些次要的东西,却被机构有心投入,打造出一个“规范”、“高档”、“人性化服务”硬件环境,用以吸引家长和孩子的注意力。你是来送孩子读书的,还是泡会所啊?
       硬件的投入是能证明机构的实力,但决定孩子收获的,是师资和教材。
       相对来说,环境因素对外语类学习的作用更大。而且,我这里说的环境,并不是单指硬件环境,相对更重要的还是“软环境”。就是一个纯外语的对话环境,一个口音标准规范的外教,才是更重要的“软环境”。普通话是官方语言,但北京版的普通话儿化音多,吞字的现象多,上海版本的普通话平翘舌音不分、还有各地方版本的不同普通话,就是方言口音问题。你的娃跟着不规范的环境学多了,以后人家内行一听:哎哟,菲律宾女佣口味!唉呀妈呀,奥尔良鸡翅的味道……

下期预告

       下半集姊妹篇介绍如何选机构,如何从外行角度来看老师好不好,敬请期待……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