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无问西东|在遍地鸡毛中渴望一点宏大

2021-08-31 04:24:22

在遍地鸡毛中渴望一点宏大


这是一篇迟来的电影观后感,前阵子看了这部电影的人都说要去读书,现在他们的kindle又被拿来盖泡面了。可我相信每一个看过它的人,心都像书一样被翻过了。


也许你猜到我要讲哪一部电影,《无问西东》

故事有四条时间线,1923年,1937年,1962年和现代。


最早的1923年民国线,讲述的是吴岭澜在纠结自己选文还是选理。整一段给我的感觉就是为了下面这段台词服务的。


“什么是真实,做什么和谁在一起,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时间于是从追逐真实和真心开始往下延伸,。沈光耀赚走了我大半的眼泪和小小的惊呼。惊呼的理由很肤浅,因为王力宏真的帅出了气韵。沈光耀的坚毅果敢和沉稳自信,让人另眼相看的英挺和高贵,像他的名字那样光华四溢。

他的西与东是家与国。,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名校南迁昆明,联合创立了被誉为“乱世奇迹”的西南联大。在这里,读书能读出一种悲壮感和使命感。学子们在防空洞学习,头顶着掩护的草枝,在敌机的轰鸣声里听教授讲课授理。时常有学生和村民在袭击中丧生。读书固然是报国,可沈光耀更想奔赴空中的战场。


此时母亲千里赶来,命他跪下背家训,含着眼泪说:“我怕,你还没有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的命就没了啊。”他答应了母亲,然后违背了自己的誓言。

驾机撞船的时候,一声“妈,对不起”让我泪涌如注。蔡锷的“此身已许国,再难许卿”,林觉民的“吾幸得汝,又何不幸生于今日之中国”,舍家为国,莫不如是。沈家牌匾上题的“三代五将”,是他祖上的荣耀,更是不灭的忠魂。

 

第三条线是陈鹏、李想和王敏佳三个人的命运。说实话我对他们三个谁喜欢谁不感兴趣,对陈鹏和王敏佳的爱情也没有感觉。我看到的是红色年代的疯狂和为了一份执着不计一切的牺牲。无问西东,只问你敢不敢。

最后一条线是现代的张果果。他所在的广告公司本来和一个贫困四胞胎家庭合作来宣传奶粉,竞标失败后,张果果被当做替罪羊炒掉,四胞胎家庭也无人问津。道德不如物质的社会,周围人劝张果果也早点抽身,省得被讹上。张果果选择相信善良初心。至此故事回到了一开始,对真实和真心的追逐。

这四个看似没有关联的故事,被一个共同的主题勾连起来。吴岭澜从学生变为老师,在炮火纷飞中侃侃而谈对真实的理解打动了沈光耀,沈光耀架飞机为孤儿们投放食物,救了陈鹏,陈鹏一句“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敲醒了李想,李想用生命换了张果果父母的平安。

据说这种多线并行,细节相穿的叙事结构,有助于营造一种洪流感,平行剪辑使不同的故事与情绪彼此感染交相辉映,使人感觉影片的主角不是几个人,而是整个社会或者世界。


很遗憾,理想状态和实际情况往往有沟壑,我没有感受到什么洪流感,仅仅是觉得他们人物之间有联系而已。


这就要谈影片的缺点了。首先最明显的也是被喷得最厉害的:剪辑。多线叙事这种能力不是谁都有的,佼佼者如《敦刻尔克》,失败者如《无问西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粗暴剪辑让人无所适从,情绪开始酝酿,下一秒就切到完全无关的画面了,好像导演在催着:要哭赶紧哭,不哭换台了!


第二,强行划重点。也就是很多网友提到的,刻意煽情。这一点在第一条线上尤其尴尬,不论是之前提到的台词还是泰戈尔的演讲。再加上混乱的剪辑,有种煽又煽不动的无奈。

再有就是bug,为什么不管是农民还是难童,一张口都可以唱出歌剧的水平?沈光耀不听指挥按固定路线送东西真的不会暴露吗?顺便提一句黄晓明还是露出了他的招牌邪魅笑,不过这次可以原谅。

朋友说,这部电影就是篇高分命题作文。它本是为清华大学一百二十周年校庆而作,故事基本都与清华有关,片名“无问西东”则来自于清华校歌。带镣而舞已是不易,何况它所问的即便没有答案,也引起了久违的沉思。


影片结尾,是一座一座历史人物像,梅贻琦、梁思成、梁启超、钱穆、朱自清……无一不是震古烁今的学术泰斗,无一不是知识分子的担当脊梁。“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以下的内容,就和电影无关了。


清华北大, 北大清华。


中国孩子们读书的时候,成绩好的不好的,都向这两座殿堂迢迢地递去过瞻仰的目光。这两所学校对中国人的意义传承在一代又一代的教育里,只要带上这两个名词的新闻多半会成为热点,“北大学生卖猪肉”“清华博士被痛批”“北大状元12年不归”,此类标题多半有讽刺意味,其实说的都是一个意思:清北出来的,怎么能这样?


在民众的心目中,这两所学校出来的学生就应当是委以重任的,从能力到品行,都打上了“应该是最优秀的”烙印。这固然是一种成见,但这种成见来自大师大儒们的辉煌,更来自民族历史的沉淀。他们是中国教育的名片,而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我记得高晓松在《奇葩说》海选上骂梁植的话。“一个大名校是干什么的,名校是镇国重器,名校培养你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不是用来找工作的你明白吗?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一没有胸怀天下,二没有改造国家的欲望,而是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 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来对你的教育?”


是,高晓松的话有“何不食肉糜”之嫌。不找工作我自己都养不活,饿得连胸都没了我拿什么来怀天下?我知道你有很多很多的理由,我也是。在我贪图玩乐的时候,在我沉湎低俗的时候。但是在我陷入迷茫的时候,在我怀疑自我价值的时候,我无比深切地渴慕着深邃与意义。或许是我缺乏幽微的视角,我承认自己喜欢宏大,那种被时代所紧缚住而无法喘息的感觉能够挤走人的空虚和孤独。



你也是吗?


当时代被碎片化,社会也就浅薄化了,社会浅薄化,大学也就职业化了。对于生命厚重与严肃的坚持,终究会变成一件可笑的事吗?


前几天我们高中同学请老师吃饭,我的历史老师兼班主任如今是两个女儿的父亲,天天绕着两个掌上明珠打转,头发愈转愈少。筷箸纷飞间不知道怎么提到了《无问西东》,老师说,他和师母去看是因为越是琐碎无聊的生活,越是需要博大的事物来撑开自己的胸襟。


恍然忆起老师讲历史改革时特地提到张居正,称其为“治世千古一相”,讲他在上位之后毫不犹豫地将矛头对准他的同僚,推行让污吏闻风丧胆的考成法。我也曾是痴痴抱着《明朝那些事儿》的人,对作者关于张居正的一段记述印象颇深。


一句话,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一个复杂的人。

但在明代浩如烟海的人物中,最打动我的,却正是这个复杂的人。

十年前,当我即将踏入大学校园时,在一个极为特殊的场合,有一个人对我说过这样一番话:

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另一个叫理想。

我记得,当时我碍于形势,连连点头,虽然我并不知道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一晃十年过去了,如他所言,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所幸,这两样东西我还带着,虽然不多,总算还有。

当然,我并不因此感到自豪,因为这并非是我的意志有多坚强,或是人格有多高尚。唯一的原因在于,我遇到的人还不够坏,经历的事情还不够多,吃的苦头还不够大。

我也曾经见到,许多道貌岸然的所谓道学家,整日把仁义道德放在嘴边,所作所为却尽为男盗女娼之流。

我并不愤怒,恰恰相反,我理解他们,在生存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之间,他们选择了前者,仅此而已,虽不合理,却很合法。

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人在历经沧桑苦难之后,都会变成和他们一样的人。

直到我真正读懂了张居正,读懂了他的经历,他的情感,以及他的选择。我才找到了一个答案,一个让人宽慰的答案。

他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

不是好人,不是坏人,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张居正,字叔大,嘉靖四年(1525)生,湖广江陵人。

少颖敏绝伦,嘉靖十八年(1539)中秀才,嘉靖十九年(1540)

年中举人,人皆称道。

嘉靖二十六年(1547),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徐阶辈皆器重之。

嘉靖四十一年(1562),徐阶代嵩首辅,倾心委于张居正,信任有加,草拟遗诏,引与共谋。

隆庆元年(1567),张居正四十三岁,任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进入内阁。

隆庆六年(1572),隆庆驾崩,张居正引冯保为盟,密谋驱逐高拱,事成,遂代拱为内阁首辅。

万历元年(1573),张居正主政,推行考成法,整顿官吏,贪吏闻风丧胆,政令传出,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万历六年(1578),丈量天下土地,推行一条鞭法,百姓为之欢颜,天下丰饶,仓粟充盈,可支十年有余。

万历十年(1582)六月,张居正年五十八岁,去世,死后抄家。

长子自尽,次子充军。〗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我笑了,眼前时空交错,画面重叠。


张居正、梅贻琦、沈光耀、当年明月、老师……


永远有遗忘不了的人,而我亦不愿意去做那个遗忘者。


这种如高山大川绵延不绝的心情,大概就是罗曼罗兰写的,“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更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


愿伟大的心魂能够悄悄滋养你,哪怕它是短暂的,逝去的,而生者如斯,仍需敢勇。








撰文:一苇芦    排版:nagy

毛头倾计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