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闻经常在大家熟视无睹的情况下发现问题。比如还有一个例子,大楼一楼到二楼,和一楼到地下二楼的报告厅,设计的都是小楼梯,大家都没有看出有什么不妥。但海闻坚持改成大楼梯,因为学校和酒店不一样,上千学生上下课时,上下楼时间非常集中,楼梯窄了容易出安全问题。
有施工人员感慨,他们盖了那么多建筑,装修了那么多大楼,但很少碰到像汇丰商学院这样爱挑刺又挑得准的业主。特别不能理解的是,这位最能挑刺的大学校长好像比他们还在行。
据了解,大楼装修时,一共发生了400多次大大小小的设计改动,这些改动看起来增加了麻烦和成本,但是避免了装修好了再改,实际是节约了成本。
细节决定成败。教学大楼要成为国际一流教学场所,就不能败在这些小细节上。当年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建楼,从设计、筹款到装修,海闻都是深度参与。装饰时从窗帘、吊灯到桌椅,很多都是他从市场上挑选来的。
现在,海闻把当年的经验和做法拿到了汇丰商学院。汇丰商学院副院长李志义回忆海闻和大家一起选地毯的情景:“地上铺着十几个样式,大家一个个踩,一个个摸,一个个看颜色,然后大家一起投票决定。”
挑选窗帘时,情况也是如此。商家拿来几十种样品,海闻把办公室工作人员都叫过来,一样样仔细看过,然后进行票决。海闻说,在这些事情上,他有自己的判断,但绝对不独断、武断。办公楼是大家天天待的地方,多数人认为好,就是好。如果大家票决不了,他才拍板。比如一楼大门前面的空地,是绿化成草地,还是搞成水景,几次票决双方票数差不多,海闻最后决定,做成水景。水有灵气,他自己也很喜欢。
海闻深度参与,使装修做到精细精致,美观好看上档次只是表面,最重要的是内在的“以人为本”,使大楼功能充分体现人性化,让师生在里面工作学习时方便、舒适。如今,目的已经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