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导师智慧丨把握语文学科特色,做学生思想的引领者

2020-11-26 19:38:25

导语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语言的承载者,作为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基础学科,在德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发挥优势,钻研教学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手段,积极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做学生思想的引领者,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社会所需人才。


的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这不仅凸显了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同时也说明社会对未来人才培养方向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学校作为教育最主要的阵地,自然应当担起“立德树人”的重任。而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则要本着全面负责的精神,在“教书”的同时,更把“育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使命,教给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的可贵品质,教会他们怎样做人,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跋山涉水十几年。“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使学生达到学习知识与学习做人的完美统一”这一直是我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努力践行的思想。语文作为中华民族语言的承载者,作为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基础学科,在德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学语文课本选文大多文质兼美,就内容而言,有描绘自然风物,讴歌祖国大好河山的;有反映社会生活,赞扬人情人性之美的;也有讲述故事经历,阐明人生道理的。打个比方,教材就像是我们手中的“棋牌”,我们掌握着一手“好牌”。用好手中的牌,守好自己的阵地,传授知识的同时做好学生思想的引领者,为他们播下健康发展的种子,这是每个语文老师最基本的责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去渗透德育、落实德育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1

                 

利用“文学”特有的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实现德育“润物细无声”。

文学的美在语言,在形象,更在情感、思想。文学即人生。作者要发而为文,必先对人、事、物等有所见闻或有所感受,所以文学之中会有作者的人生观和思想情感的融入。品读作品的过程也是与作者思想交流的过程,这也是文学可以塑造人,改造人的原因。《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普通的玉石通过雕琢与打磨可以变为精美的玉器,通过文学的学习可以影响并形成人的内心世界包括道德、修养、审美、情致等。

语文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合理对教材进行整合和优化,在知识技能的目标教学中充分考虑德育目标,做好教学的科学规划,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方法途径来进行德育渗透。拿人教高一语文必修一四个单元来说,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提前做好相应的德育规划,如第一单元,理想信念;第二单元,责任与忠诚;第三单元,爱国情怀;第四单元,铭记与忘记。挖掘教材中的某种德育因素,将之渗透于教学中。而在具体篇目的教学中,则可以通过文学语言、形象美的探究,去领悟思想、情感之美。比如高中第一篇作品《沁园春·长沙》,、昂扬的斗志、奔放的热情和敢以天下为己任的壮怀。教学时,可以结合高一新生初入高中以来松懈、迷茫、目标暂时缺失等心理特点,,感受词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唤醒内我的青春情怀,树立远大理想。让学生在诗人笔下斑斓壮丽的秋景中发现秋的生机勃勃,感受诗人对祖国江山的热爱,对苍茫大地前景的无比自信。并在诗人对青年时代生活的回忆中体会诗人“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激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入的课内,出的课外,让学生畅谈青春感悟,将诗人青春的壮怀与自己的青春感悟有机结合,放下迷茫,建立自信、树立理想,走好自己的青春之路。与此同时,指导学生课下去收集一些有关理想的事例,相互分享,交流体验;或利用一段时间,每天课前5分钟让小组代表将本组精选的事例拿出来与同学们分享,谈谈感悟。这样,对刚入学的高中生消除迷茫,建立信念是非常有好处的。

德育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它必须落实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始终。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德育决不能是空洞的说教,它应该是渗透于作品的字里行间,融入到学生的血脉中的教育。


2


做好课型研究,针对不同课型选择恰当的德育渗透方式,打开滋养学生心灵的窗口。

课型可以从不同角度界定,比如传统课型与现代课型;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写作课、活动课等。每种课型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应加强对不同课型的研究,针对不同课型选择恰当的德育渗透方式。

比如说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外延的语文活动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研究教材文本,与课堂教学活动形成呼应。本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练字活动。我校农村学生居多,长期以来,由于对书写不够重视,农村学生书写习惯不尽人意,字迹混乱难以辨识。而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础,也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语文课程本身就在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养成良好书写习惯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因此我校语文教师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练字活动。从字帖的选用上我们选择了田英章《高中必背古诗文75篇》,一方面让学生在练字过程中感受书法艺术形式美,感悟字体架构中的中华文字之美,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古诗文的书写中接受经典的熏陶,在静心的书写中体会诗文之美。为了激发学生练字兴趣,我们会不间断地讲述一些名人练字故事,鼓励学生坚持练字,练好字。当孩子们练习某一个片段时,我们也会补充一些文本故事,让练字与教学互补,使学生有字练、有故事听、更有心灵的启迪。监督孩子们练字时,看到个别孩子浮躁,静不下心,就及时提示,引导他们养成细致、专注、持久的学习品质。此外,我们还将学生练字与日常书写结合,比如提高作业规范书写要求,指导他们循序渐进按照规范进行书写训练。当孩子们的书写获得好评或展示时,他们是快乐的。有的孩子说:“练字让他变得能够很快的安下心来做事”,有的孩子说:“练字让他找回了自信”。

做好课型研究,不仅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也是挖掘德育要素,采取恰当德育方式的根本保证。盲目的德育与空洞的德育都不是我们所需。


                              

3


根据学段年龄特征,加强纵、横研究,实现德育与教学的自然对接。

进入高中,学生在身心上都与以往有大的不同,他们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人生,都有了自己的见解。他们变得更加独立。这种独立首先表现为对家长、老师封闭自己的情感。 语文老师由于学科特性,一般来说,情感细腻,善于表达与沟通。也由于语文学科课时安排相对较多,再加之语文的听说读写所需,接触学生时间相对长,了解学生机会多,在与学生的沟通上拥有良好的先决条件。

语文老师要充分地发挥自身优势,教学中关注不同学段、年龄学生的差异,采用灵活的教法,科学地开展德育工作。比如相承又转型阶段的高一学生,我们语文就得更加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我们都知道高中学业压力的陡增,会让学生心生茫然,他们无法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学业,无法从容地协调九门学科间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语文自然地就被迫沦为“边缘学科”。如果再缺乏兴趣,没有习惯,那他们在语文的提升空间就会很小。关键又易茫然的高二,则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多在教学中对孩子们做些生涯规划指导,结合文本、结合名人名家实例,引导他们准确定位,合理规划人生,清晰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对于紧张忙碌的高三学生,则需要我们主动在教学和生活中对孩子们多些关注,利用自己的优势,与他们真诚沟通,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坚定信念。

本学期我带高一,第一次作文训练,一个孩子在作文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已经恨语文九年了。”当时我有点哭笑不得,孩子真实心里的表达确实让我感觉到了身为语文老师的尴尬。记得当时我回写了这么一句话:“孩子,恨语文没关系,但是不要由此而恨语文老师,你看我这个语文老师温柔细腻也挺不错吧。慢慢来,先由恨转变为不讨厌。”其实这个孩子反应快,出手快,对文本有自己一定的看法,只是她不擅长于表达。所以我在这方面多以引导,孩子学习也挺积极,经常主动找我谈语文学习的事。最近她告诉我说她已经不讨厌语文了,我为她由衷地感到高兴,并告诉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毋庸置疑。但很多时候学习不能只凭兴趣,它更是一种责任。”这是一个高一的孩子,她能坦露自己的心声,说明她信任你,如果在这个时候,老师不拿这句话当回事加以引导,或者是在她语文考试一塌糊涂的时候,拿这句话当自己的挡箭牌,甚至对她冷嘲热讽,那估计这个孩子对语文的恨会延续一辈子。    

我想德育需要的是潜移默化,需要抓小、抓细、抓实。当老师真正地去考虑不同学段孩子的特点和心理需求时,你的教育才有可能被孩子们所接受。横向看,你的班级学生与其他班级学生的共性特点是什么,个性班风又如何;纵向看,高一与高二、高三学生在心里上有什么区别。同一班级,男女生差异如何?外向的学生怎么交流,内向的孩子又怎么交流?搞清楚这些,教学与德育才有可能实现无缝对接。


4


注意提升自身修养,以德促教,以教促德,实现教学与德育的和谐相生。

如果说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那么也许语文教师更是国魂的塑造者。这不是在标榜语文教师有多么重要,而是由于语文教师承担着母语教育,语文教学突出民族文化的教学,语文学习贯穿人的终身、覆盖生活方方面面。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一个孩子碰到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是一生的福气,甚至是几世修来的福气。”语文老师以此自傲的同时一定要以此警醒、鞭策自己。毕竟你自身修养的高低不仅影响着语文教学,更事关育人大业。

语文教学具有极强的思想性,一方面表现为选文体现着作者的思想,一方面则表现为师生思想的融入,思想的碰撞与相容构成了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作为施教者,教师的思想境界就像一部可见的教科书,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塑造。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抬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很多时候,学生喜欢语文课是由语文老师而起的。学识渊博、能力突出的老师固然受欢迎,但如果他爱心缺失、道德水准低下,学生也会渐渐失去对他的好感与认同。教师修养高,学生喜欢,则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这样就有效地促进了教学。反而言之,学生亲师信道,则会用心地从老师的言行和教学中汲取营养,思老师之言,学老师之德,进而促进道德修养的形成。

记得若干年前,一个学生跟我说过:“老师,全班9大科老师中,我们就怕两个人,一个班主任,一个是您。”当时我愕然,问“为什么你们怕我?”孩子说:“班主任老师我们是真心怕,太厉害了;您呢,从不打不骂我们,对我们很好,但我们就是不敢也不想在您的课上捣乱。” 那时我只是一个刚毕业两年的毛丫头,若干年后,我明白了,孩子的怕实际是一种敬畏。你的言行得到了孩子们的尊敬,而这份尊重自然地让你的课堂多了些和谐。想想那时的课堂,他们没有拿我开心,故意捣蛋,而是积极的参与课堂,认真地落实作业,有点小错,孩子们会到你跟前真诚地道歉。这也许就是“德教相长”吧。


总结:

台湾教育家高振东先生提到德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时这样说:“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群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群育就是的根源;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败的催化剂。”可见,德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没有德育,其他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学科作为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承载者,语文教师作为母语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授者,无疑要承担起培养学生的智育、德育、美育尤其是德育的重任。努力发挥学科优势,做好学生思想的引领者,为学生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植下一颗滋养精神的种子,让他们成长为精神丰富的人,独立大写的人,社会所需的人。


说明:课题组会不定期推送实验校教师的优秀投稿,让老师们的智慧和经验得以传播,也随时欢迎各位老师来稿交流。投稿可发送到邮箱2850758502@qq.com。您的投稿默认同意在本公众号和“三大步”励志教育其他媒体发布。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