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呼吁】请求保护重庆工业遗产----南岸弹子石裕华纱厂最后的水塔

2021-08-31 00:50:53

  【原文】远去的背影———重庆裕华纱厂
  作者 福兮祸兮(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志愿者)

  1937-1938年建设的重庆裕华纱厂水塔

  


,我国实业界有四个人是不能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

  

,重庆,、世界反法西斯战场远东司令部所在地,在生命与精神上物质上都为中华民族与世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

  


  今天“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 !

  1937年8.,一群远见卓识的民族工业资本家把目光投向了重庆,这里面就有成立于1919年的武汉裕华总公司。该公司董事会由以大股东张松樵为首的一群有良好教育背景与远大抱负的青年人组成, 1937年他们在重庆弹子石的窍角沱开始筹建重庆裕华纱厂,经理由汪文竹、厂长由王子江(湖北鄂城人,曾留学日本)担任。

  1937年底,王子江委派通晓英语和日语的技术总负责人陈昌雄(湖北汉阳县人)带着与武汉裕华总公司建设时同样的一套图纸先期到达重庆南岸弹子石窍角沱建设重庆裕华纱厂。


  水是生命之源,工业农业也更离不开水,所以率先开工建设的建筑就是在当时叫大仙庙的地址修建供水塔。

  (民国时期直至解放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此水塔为裕华纱厂以及周边的弹子石、大佛段、庆新村、王家沱、窍角沱地区等很多的家庭和小厂矿提供了生产、生活用水)。

  紧接着建设职工宿舍与厂房办公楼。裕华人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赖劳的传统美德边建设边安装从英国日本等国进口的全新设备。1938年底武汉裕华总公司关闭了它在上海、香港、台湾的工厂带着大批的员工撤退到重庆南岸窍角沱周边安顿下来(另有部分员工撤退到西安裕华)。

  重庆裕华纱厂在本地主要招收了涪陵丰都以及逃难来渝外地的职工就有两千多人,开始了边建设边安装设备边投入生产的壮举。

 


  该厂建设历时三年于1940年设备才全线投入使用,生产厂房占地34万平方米,重庆裕华纱厂主要生产军工用纱,,其余的交由也在弹子石的裕华织布厂织成布,,这样在弹子石地区就完成了从棉花到成衣的过程。

  当时的裕华纱厂工人分两班倒,每班工作12小时,每周休息一天,厂长王子江吃住在厂,每天雷打不脱的三次巡厂深入到每一个车间一线管理。员工们每天冒着被日寇飞机轰炸的生命危险坚持生产就是要让前线的将士有避寒挡雨的,让大后方的人们有衣穿。

  在日寇对重庆连续5年狂轰滥炸的动荡年月里,裕华纱厂的工人在上班期间没有一个员工被炸死炸伤,这一奇迹得益于资方早就在厂内挖好的3座相互联通的巨大防空洞,厂房与宿舍屡次被炸,员工们修好后继续生产生活。 

  这正是“不怕你龟儿子轰,不怕你龟儿子炸,老子们有坚强的防空洞,不怕!不怕你龟儿子凶,不怕你龟儿子恶,,等着!。

  新中国成立后,重庆裕华纱厂更名为重庆第三棉纺织厂,逐渐发展成为能够生产棉、毛、涤、维、晴等纯、混纺产品的知名企业,生产的“芦燕”、“双鸽”牌纱、布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重庆第三棉纺织厂鼎盛时期职工达到6000多人退休职工3000多人,成为全国大型纺织骨干企业。

 

  2005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重庆第三棉纺织厂宣告破产。该厂地被征,其新旧建筑全被拆除,仅仅遗留下并不完整的老厂大门与位于大仙庙的起始建筑——供水塔。

  此水塔是裕华纱厂最后的象征意义了,,是重庆裕华纱厂遗存最后完整的一个独立建筑,现状完好,但是因为位于拆迁区域,该区域已规划了城市道路,水塔面临随时被拆除的境地。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现在我们恳请当地政府对大仙庙水塔予以保护,建议在原裕华纱厂老厂门处立碑,把这段历史告知后世,这也是原重庆第三棉纺织厂与尚健在的原裕华纱厂老一代职工的诉求。
  (部分资料由原武汉裕华总公司重庆裕华纱厂技术总工陈昌雄儿子陈尊贤老先生、原裕华纱厂女工周远亮女士等口述,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总队闻波整理记录,部分老照片由原重庆第三棉纺织厂党办主任李万明提供)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