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相亲市场惊现“月薪一万是讨饭”鄙视链,年轻人如何跑赢下半场?

2021-10-07 19:16:02

我们还能走出多远?站在膨胀、动荡、裂变的大时代的开端,没有人知道。

——遇言姐


北京的中山公园、上海的人民公园,别号的相亲角隔三差五就要上个热搜。


去年是“京籍京户价值54万,属羊直接淘汰,外地人的征婚简历都扔树根下”,今年又来一出“男的是银行卡,女的是房产,有钱才能买房产。”


一群内心裹着小脚的大爷大妈,终于找到了广场舞以外的社交方式,可劲显摆卖方市场的优越感。


遇言姐真心替亲临相亲角接受指指点点的妹子不值,三观相差300年的生物,你跟他们玩什么行为艺术啊。



前日,人民公园一位为女征婚的大爷又双叒叕刷屏了。然而,这次的情形略有不同。


大爷的女儿25岁,就读于伊利诺伊香槟分校热门专业硕士,钢琴、芭蕾从小培养,听起来是位家境不错,个人出色的妹子。


大爷的要求也跟那些油腻家长不一样,一不言房,二不言钱,只要求人品和学历。貌似三观端正没毛病。然而接下来的一句话瞬间将群众手中没吃完的瓜摔得稀巴碎。他说:


有学历就能挣钱。我外甥一年三百多万,这就是学历。打工月薪五千、一万,讨饭啊。


十万点暴击过境,男默女泪。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哎!北京上海的平均工资也不到一万,大爷这么讲,那全国大多数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啊!


网友纷纷哀叹:“原来我是讨饭的”、“我连讨饭的都不如”。


“月薪五千、一万是讨饭”,这句话绝对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吃土、穷屌、苦逼,只适用于自嘲,跟着附和是歧视,是没教养。难道一个努力、上进的普通人就不配谈婚论嫁了吗?


更何况根据2016年的数据来看,月薪一万绝对谈不上中国社会的底层。


▲据人民网16年显示,我国个人的人均工资距一万尚有差距

▲就算是17年,也依然没有达到一万的标准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月收入四万的家庭(非个人)不足全国总人口的千分之七。家庭年收入五万到九万的人口为三亿。家庭年收入一到五万的人口为六亿五千万。更遑论我们还有七千万的赤贫人口。


由此看来,个人月薪一万已经超过了全中国至少80%的人口,应该说是妥妥的中产。


然并卵,大层面的统计数字对于个人所处环境没有指导意义。



月薪一万,你可以在成都欢乐的吃着串串,可以无压力买下济南的两居室,但在三层空间业已折叠的京沪,一个没有固定资产,甚至还有娃要养的年轻人,别说月薪一万,月薪两万、三万的日子也好过不到哪去。


讨饭这个词难听了些,还是用“讨生活”吧。


在京沪,月薪一万,无房傍身的年轻人的确是糊口有余,成家无力。

 


最糟糕的是

日子过的没尊严


回国创业三年,眼看着年轻人像一茬茬新割的韭菜,涌向北京。清晨,二号线将外环的人口一车厢一车厢迁徙到内环的写字楼。半夜,小区外通宵营业的7-11里挤满刚下班,端着关东煮的男男女女。


知乎上有一句话:


三线城市的生活像是领了一张五十年后的死亡证明,在一线城市的生活像是拿了一张虚构的藏宝图。



时常,我望着地铁上涂着各色口红的姑娘、脖子里挂着门卡的小伙,心怀远大前程的他们,几人能功成名就,几人会退而返乡?


月薪一万,在京沪能过怎样的生活?


对于单身狗,除去房租、交通,省着用能做到“超市级”的财务自由。如果要缴房贷,按外环三万一平米计算,按揭就得一万二,加上五千元的生活费,税后一万七才能维持生活。


不买房?以国内租房市场的不友好、不完善的现状,日子只有更加难过。至于养娃,还是去养蛙吧。



除了身无结余以外,更是没有尊严。


从通州到朝阳,两个小时的交通榨干了大家身上的每一分精气,身上混杂着煎饼、汗渍、土腥的气味,流量文还要踏上一只脚“你只是看起来努力”,理财广告更肆无忌惮狠戳“年纪越大,越没人原谅你的穷”。


实际上呢?不是年轻人不努力,也不是年轻人有多穷,而是这个城市让大家生存得格外艰辛,格外屈辱。


▲你一天要在准备通勤、工作用掉多少时间?八个小时?十个小时?十二个?还是十五个……


昨天看到郝景芳提到,2017年初,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工作的她,提交给政府部门一份报告,建议增加大城市公共医疗、教育服务的供给,按照流动人口匹配相应数量的公立医院和学校。


然而,她明白这是一个不会有回声的提案。



一个大都市应该提供足够的平台容纳多样性的人群,上层阶级大可筑起铜墙铁壁,弱势群体也能够有个安身之所。


许多身在加拿大、美国、欧洲的朋友都有着相似的经验。在国外,大家即便收入平平,即便缴完税后紧紧巴巴,即便同样买不起大城市的房子,仍然可以过上体面的生活。


不需要回家像做贼,时刻要防备着地产中介把你堵在门口;不需要因为房东随心所欲涨价电话心乱如麻;不需要像“老刀”(北京折叠里的主角)一样半夜排队苦等一个幼儿园的名额。



更别说,多少混得还算不错但无法入户的京漂朋友纷纷倒在了孩子幼升小的关卡。几万一年的民办得走关系,几十万一年的国际学校负担不起。


有人打道回家,有人移民海外。去年,遇言姐受人所托,接待一对技术移民夫妻落地加拿大。在社区小学奉上水电账单、填完表格后注册完毕,总共用了十分钟。那位先生不可思议的问了三遍:“这就完了?”


在北京有尊严的活着,比申请美国EB-1A杰出人才移民难得多,这不是笑话,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现实。


▲北京的某些地铁线早上五点半就开始拥挤,晚上十一点半,还是拥挤着


前程还是有吧

只是不那么“远大”


小时候看狄更斯的《远大前程》,铁匠学徒皮普在一个早晨离开家乡小镇。作者写道:


这个村子里是那么无知,那么渺小,而村子外的世界是那么难以捉摸,那么广阔无边。我用手抚摸着村边的路牌说道:我亲爱的亲爱的老朋友,再见。


两百年来,这本小说令一代代读者感同身受,大概是因为地球上各个角落的年轻人都有着同样的心路。



改变命运的三个途径,套利、创业、交易。


权贵们占据了第一条道,精英们在第二条路上厮杀,年轻的时候我们总觉得自己有运气攀上最后一条,在风口上狠狠弄一把潮。


踌躇满志,心怀远方,曾经以为能够改变潮水的方向,曾经觉得伸手就能抓到机会的尾巴,现实则令你明白自己不过是满世界芸芸蝼蚁中的一只,历史的车轮碾过去,都压不到你。


现世已经局促,更为恐慌的是,不断有人在提醒你,来不及了, 35岁是职业发展的上限,90后已经迎来中年危机,第三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然来临,时代将你抛弃的时候,连声再见都不会说。



去年,,感同身受的网友纷纷自嘲:你看,我努力了这么多年使自己成为一个“栋梁之才”,可是,连给自己一个稳定的居所都无能为力。


有人被迫离开,有人被迫留下。



昨天,遇言姐打电话给上海的朋友。没有户口,又是单身,缴了10年社保仍然没资格买房。朋友说:“我做舞台设计,小城市连个像样的剧院都没有,我不在这里能去哪里?”


也有土著男生诉苦:我家不是拆迁户,只有一套老公房。你们还能逃回老家,我这样的能逃去哪里?


打开公众号,是林林总总的人们谈起押一付三的无奈,谈起工资追不上房价的绝望,谈起全国最严跨区读高中禁令。



另一方面,那些离开大城市的年轻人,谈论着逃离后的畅快,不用六点起床挤地铁,不用住在5平米的隔断,然而还是在KTV唱响《北京北京》时的心情瞬间低落。


而那些留在京沪的我们,注定带着执念和欲望拼命爬行,直到一次次被告知你有多么平庸,而最初的理想和抱负早已在琐碎与焦虑中变的模糊。


前程还是有的吧?不然,为何会有源源不断的年轻人奔涌而来,不舍昼夜。


我们还能走出多远?站在膨胀、动荡、裂变的大时代的开端,没有人知道。



在此,以《无问西东》中的台词为大家,也为自己打气:


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等你们长大,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地忘了自己的珍贵。


希望每一个踽踽前行的年轻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下半场。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END-



席越(遇言姐)


“遇言不止”创始人,中国最爱教人说话的女性,专栏作家+演讲导师。曾服务于世界500强公司,辅导过不少明星、公司创始人演讲。用生命在努力实践女性自我成长的理想。



往期优秀精彩视频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