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洪涛讲《荀子》27|锲而不舍——荀子恒论

2020-11-15 22:14:33

135编辑器

第九章 锲而不舍——荀子恒论

荀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一种治学的精神,也是一种铁杵磨成针、百折不挠的人生韧劲。做学问、干事业,贵在目标专一,矢志不移,最忌三心二意、见异思迁;贵在持之以恒、永不懈怠,最忌浅尝辄止、一曝十寒,否则必然或是半途而废,或是功败垂成。

第二十七讲 锲而不舍——荀子恒论

亲爱的同学们,晚上好,今天你的心情还好吗?

我们今天进行《荀子》第二十七讲:锲而不舍——荀子恒论,今天的主题是“一念恒定,美成在久”,在这部经典中,荀子非常频繁地论述到“恒”这个字。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必须要有一些自信才能够成功,那么成功的意义是什么?一念恒定的“念”又是什么?我们讲的自信,普遍上的意义是我相信我自己的能力一定可以把这件事干成。其实这种解读基本是不对的,自信不是信他也不是信自己,而是自己信那个“念”,“一念起,千山万水,一念灭,沧海桑田”。

这个“念”,就是“道”,所以自信较为完整的解读是我相信依据这样的“道”去做,就一定会有所成。我相信原因和结果,哪怕这个原因我了解得不全面,哪怕这个结果我究其一生也不见得能看到,但我就是按照“道”说的去做,相信我总有一天会成功。即是说,自信,信的是“道”,信的是“世界的逻辑,中国的思维”,信的是不管我们是否领悟到却一定一直在起作用的法则。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我们没有“一念恒定,美成在久”的意念,抑郁、彷徨、犹豫、惆怅这些情绪都会来。有人可能会讲“事儿是事儿,理儿是理儿”,可是事儿都是根据理儿来的,如果你在做的事儿不合理,那你一定做不成。

所以,我们的自信来自于对“道”的相信,我们的成功是来自于一点一滴的积累。在荀子的恒论中,讲的很重要的就是专心致志、锲而不舍,就是老子所倡导的重积德。

在这里,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治学的精神,也是做人做事的原则。

做事做学问,最忌讳的就是见异思迁,三心二意,浅尝辄止,一曝十寒,贵在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永不懈怠。“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行为做事,要百折不挠,要矢志不渝,否则只会半途而废,功败垂成。



135编辑器


第一节:一念恒定

法门一

专心致志,一念恒定

荀子曰:“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说:“眼睛不能同时看清楚两种东西,耳朵不能同时听清楚两种声音。”

有人怀疑这句话,说有很多学霸一边玩着平板电脑,一边做数学题,还听着英语歌,互不影响。我们不需要与之争论,让他自得因果就好。俗话说:“一心不可二用。”学习的成效与用心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只有集中注意力,才能把知识、信息源源不断地输入大脑。

孟子举了个例子,两个人同时拜围棋大师弈秋为师学习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老师怎么说他就怎么做,然后不停地演练,一个人表面来看也非常专心,但是心里在想的一直都是自己的的鸿鹄之志,总想着自己将来能做一片天大的事业。最终,虽然是在同一个环境下,在同一时间求教于同一个老师,但是一个成为了围棋高手,一个却棋艺平平。

这是因为他们的智商不一样吗?孟子说不在于此,而在于他们能不能专心。“专心”才能致志,“宁静”才可致远,学习知识如此,道德修养也是这样。不管是学习还是做事情, 态度至关重要,态度决定了学习方法。这个学习方法,一个在于“积”字,一个在于“一”字。所谓“积”就是锲而不舍,长期积累,所谓“一”就是用心专一,专心致志。

“一”字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不要浮躁,不要三心二意。另一层意思是说学习的内容要专一,不要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学习很多学科不要紧,但是要一门一门地学习,精通一门再学其他,否则一样也学不好。


鼫鼠五技而穷

《劝学》篇说:“鼫鼠五技而穷。”鼫鼠别名“五技鼠”,就是我们说的蝼蛄,是农民非常厌烦的农害,它会五项技能不过依然很穷。因为它尽管会飞,但是飞不上屋顶,只能飞二三十公分高,会爬树但是爬一米高就不愿意继续了,它会跑跑不快,会挖洞挖不深,会游泳游不过一个稍微宽一点的小溪流。看起来什么都会,但是什么都没用,所以经常陷入困境。

就像一个人尽管学了很多东西,但都是业余水平,没有一项很专业,因此缺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虽然,我们现在提倡全面发展,但最好还是一专多能,有一个主攻方向。

一个人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是事业成功的黄金法则。一个人没有学问,没有逻辑,没有见识,没有德行,做什么都做不好。就在一两年前,有一位画家非常有名,他原先是一名医生,负责给别人拍X光照片,闲来无事的时候他就在片子背面描X光照下来的人身体的轮廓,久而久之,他的绘画水平越来越高,终于成为著名的画家。

荷兰有一位年轻人,初中刚毕业,来到一个小镇看门,为打发时间,他就练习打磨镜片,这一打磨就是六十年,打磨镜片的技术终于炉火纯青。他打磨的复合镜片倍数极其高,借助他自己打磨的镜片,他发现了另一个多彩的世界,微生物世界。

他就是显微镜的发明者列文虎克,被授予巴黎科学院院士,英国女王曾亲自到他居住的小镇拜访他。踏踏实实,只把手中的镜片磨好,用尽毕生心血,认认真真地致力于每一个平淡无奇的细节,终于在这些无数个细节里,他发现了让自己成功的微生物世界。


135编辑器


专心致志

《劝学》中,荀子告诉我们求学需要专心致志,“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没有专心致志的思想,就不能洞明事理。求学需要专心致志,不能旁顾过多,否则再怎么勤奋,也没有好成绩。可是生活中像蝼蛄的人大有人在,今天学钢琴,明天学书法,后天学画画,再后来学播音主持,学古筝……什么都会,其实什么都不会。更可怕的是家长到处炫耀孩子浅尝辄止学到的才艺。读书学习追求博学是没有错的,但是一定要学一门精一门。只有专心致志,你才能得到最深刻美妙的境界。

同样,做事也一定需要专心致志。荀子曰:“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惛惛不是昏乱,是不管其他的事,只专注于自己要做到事,没有埋头苦干的精神,就没有显赫的功绩。我们要明白,这是荀子的比喻,我们不要仅限于字面意思,荀子不是让我们变成书呆子。

在荀子看来,做学问的道理和做人、做事的道理是一样的,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专心致志。所以,没必要为你自己没有超人的智慧和才华而烦恼,只要你执着于一个目标,找准了那个自己的“道”,有了那个自己的“一念”,专心致志,最终一定会成功。


135编辑器


法门二

远离浮躁,万事可成

荀子曰:“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有六只脚和两个大钳子,可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没有安身之处,这是因为他们浮躁而不专心的缘故。

浮躁,即心浮气躁,与踏实、沉稳相对。远离浮躁,就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你越着急,往往就会适得其反,因为着急会让你失去清醒的头脑。如果浮躁一直都占据着你的心,你就不可能制定出一个正确的计划和策略,所以任何一个想成功的人,都要遏制住浮躁的心。

但是人们浮躁的一个原因,往往是因为他们找不到自己真心喜欢的东西,是因为他们找不到自己身上的光明之处。知别人容易,知自己难。除了在做事上要戒骄戒躁,我们还要找到自己一生的追求。

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追求,不浮躁也很难。因为总是看不到希望,就会浅尝辄止,越浅尝辄止就越浮躁,越浮躁就越不能专心致志,越不能专心致志就越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越达不到目标就越浮躁,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135编辑器


积累能量

古语云:“浮躁一分,到处便遭悔恨;诱惑二字,从来误尽英雄。”浮躁关键在于意志薄弱,经不住外界的诱惑。所以,“一念恒定”是最重要的。我们务必要保持冷静,“致虚极守静笃”。

浮躁还会造成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经不住诱惑。社会上的诱惑太多了,名利、钱财、权势、姿色,一旦把持不住自己,冲动取代理性,就会犯错误。当你真正向这些诱惑伸出手的时候,要明白,自己是不是德行够得到,自己有没有福气消受,是不是,自己会一出手就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老虎没有捕捉到最佳时机时,是不会动身捕捉猎物的,因为一旦出手就会消耗很多能量,如果没有收获,就没有办法补充能量,如此反复,只消耗不补充,就会让自己饿死。这告诉我们,不要急躁,要沉得住气,要看准了再出手,积累所有的能量,为那必得的一击。

135编辑器


脚踏实地

荀子在《劝学》中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在荀子看来,人若心浮气躁,静不下心来,将一事无成。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力的筋骨,却能钻到很深很深的地下去喝水,就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只脚和两个大钳子,不寄居就没有安身之处。人也是如此,心浮气躁,静不下心来做事,将一事无成。

慧能六祖当初出家的时候,每天早上起来都被师父要求打扫院子里的落叶,这是一件很枯燥的差事,尤其是在秋天,刚扫完一阵风过后地上又会铺满落叶,但是师父不允许地上有落叶。有人就给慧能出主意,让他在打扫之前,先把树都用力晃一晃,把枯黄的叶子都摇落,这样扫一遍就可以了。慧能照做了,果然有效果,但是第二天早上一起来,又是满地落叶。

师父告诉他:“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工,明天都会有落叶要打扫。”慧能便觉悟到,做事不能心浮气躁,只有脚踏实地,依法而行,才能把事情做好,这才是人生正确的态度。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能毫不费力地成功,急于求成只会害了自己。



135编辑器


戒骄戒躁

远离浮躁,需要有顽强的意志,不可好高骛远,不要心烦意乱,同时要脚踏实地,将浮躁变为对成功的渴望,对目标的执着,对当下的追求。:“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说的就是你只要戒骄戒躁,能安下心来认真做一件事,就没有做不好的。

所以,年轻人大学毕业,工作之后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想着立刻就建功立业,立刻就得到领导提拔。只要有这样的想法,就一定会走弯路,弯路可能是阿谀奉承,可能是投机取巧,可能是你所有的注意力都变成了虚华,而不是实实在在的落实。

当你控制了浮躁,你才吃得了成功路上的苦,才会有耐力和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才不会因为各种各样的诱惑而迷失方向,才会制定一个接一个的小目标,然后坚持着一个接一个地达到它,最终走向大目标。所以说,大丈夫,居其实,不居其华。

135编辑器


法门三

持之以恒,方能成功

荀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说:“用刀雕刻东西,刻一下停一下,连朽木也不能刻断;如果不放弃,就是石头和金属也能雕刻出花纹来。”

我们老家有一句话,说“不怕慢,就怕站,一站就是二里半”。济南的二环高架都已经修通了,二十公里路程,走经十路要一个小时四十分钟,走高架虽然要多走四五公里,但是二十分钟就可以到达目的地,因为高架上没有红绿灯,不用走走停停,不必“站”那等。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一时激情成不了大器,水滴石穿需要持久,铁杵成针需要坚持。要想实现人生目标,唯有持之以恒。

我们知道,荀子担任过稷下学宫的主讲,他这样教育韩非:“做一件事犹如挖一口井,挖掘到九仞深的时候,仍然看不到泉水,便轻易放弃,那先前的努力就付诸东流。”挖井的目的,就是要挖出水,如果没有挖出水就达不到目的,就只有继续往下挖,否则就是半途而废。荀子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如此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前些年有一个高考作文,一个人挖井吃水,挖几米没有就再挖一个,还没有就再换地方重新挖一个,其实他不知道其中有一个只要再多挖二十公分就可以挖出水。一个没有恒心的人,浅尝辄止,什么也学不了,什么也做不到。

唐代名相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意思是说,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开头的人有很多,但是最终有个好结果的却是少之又少,坚持到底者,终是凤毛麟角。所以,无论大事小事,难事易事,都要持之以恒。

《尚书》讲:“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孟子也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一口井不管再深,只要没有水,那就是弃井。做学问、干事业,贵在目标专一,矢志不移,最忌三心二意,见异思迁。一曝十寒,浅尝辄止,终会一事无成,要达到最后的目标,就必须要坚持,否则,你的功业都是你人生的一个个“烂尾工程”。当遇到麻烦和棘手的问题时,你一定也会感觉到万分无奈和沮丧,这时,你一定要做一个非常简单但做起来不太容易的的基本原则,就是持之以恒。

135编辑器


永不放弃

荀子一直在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能做就是能做,不能做千万不能装作会做,如果你没有能力,而领导还要让你做官,你一定不要轻易答应。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都不会保护自己,而保护自己最容易的方法,就是从简单的小事做起。做好一件小事,再定一个难一点的目标,然后再去实现,这样就会走得长久。我们浮躁,急于求成,是因为我们不懂得“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道理。

水就算烧成九十九度,也不是开水,放弃意味着你甘心弃权,不再有任何奢望和梦想,这必然导致你最终走向失败。很多人都在为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奋斗,每天用心思考,努力去做,但由于达成目标实在太过于艰难,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所以越战越气馁,最终磨掉了所有的意志,丢失了自己的梦想。而很多人又都在放弃后才后知后觉,原来只要再坚持一下,其实就可以达成梦想。

培养不放弃不气馁的精神的一个办法,就是永远不要把“失败”说出口,一旦你说出失败,就会有消极的心理暗示。你就很可能会说服自己从心理上接受失败。问题就像一把锁,总有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只要努力寻找,永不放弃,你终会找到解决问题的这把金钥匙。

失败者再摔倒后往往就不会再站起来,他们已经让失败占据了上风,把所有的自信都打碎了。而成功者摔倒会立刻站起来,把失败的原因找出来,然后想方设法地去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们要永远明白:半途而废是成功的大忌,我们要永远相信:成功者永不言弃,放弃者永不成功。


135编辑器

第二节 美成在久


我们要明白,“合于道,必有德”,只要从小做起,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永不浮躁,永不言弃,就会终有所成。

庄子告诉我们,“美成在久”。早上种了一粒黄瓜种,晚上就想着吃凉拌黄瓜,是异想天开。“大道无亲,常与善人”,讲《道德经》的时候我们讲过,“善”就是合于道,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有两面性,要用辩证思维去思考,借你钱是善吗?提拔你是善吗?如果借你钱你去做坏事,如果提拔你又让你膨胀了,这些原本是好事的行为就不是善。



法门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说:“不一步一步地积累,就达不到千里之远;不一点一滴地汇聚,就成不了大江大河。”这是荀子劝学名言,用现在的理论说,就是量变的积累达成质变,学习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这是荀子告诉我们的第四个法门。

这不仅仅对于治学,而且对于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积”是长期的时间、精力乃至生命的投入,是反复不断地训练和磨炼,也就是后人常说的“功夫”。“功夫”既是指时间也是指技能,积累时间和经验才会有真功夫上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荀子认为不管学什么,要想学好,都得长期积累。《儒效》篇说:“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断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工、农、商各行各业,要干得好,都得“积”。同样,“君子”“圣人”也是靠学习“积”出来的:“积礼义而为君子”;“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人的天生材质并无多大差别,即便智商略有高低,后天的积累功夫也可以弥补其不足。 这就是荀子所说的“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后世佛家修道,有“渐悟”“顿悟”二法。“渐悟”是慢慢修,讲的是长期修炼积累的功夫;“顿悟”是说一旦灵感爆发,突然开窍,然后立刻笃行,改变所有不好的生活习惯,朝彻旦通。但是所谓的顿悟,也是需要长时间的思考和尝试才能获得的。成功之路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目标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

荀子曰:“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跛鳖千里”“丘山崇成”,跛脚的老鳖,只要不停地爬,也可以走一千里路,这都是坚持不懈,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所以,有志之人应该懂得从低处做起,只有这样,才能踏踏实实,一个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

成功之路只在自己的脚下,无论志向多么远大,都必须要从一点一滴地小事做起,理想再辉煌,目标再高远,如果不去脚踏实地地走,都只不过是一场空罢了。


135编辑器


法门五

韬光养晦,坚忍不懈

荀子曰:“汝庸安知吾不得知桑落之下。”

荀子说:“你怎么知道此时困窘的我将来不会得志于世呢?”当你郁郁不得志的时候,要学会韬光养晦。

儒家积极入世,百折不挠的思想在其创始人孔子和孟子的身上体现得最充分。孔子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又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孟子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我当然要坚持不懈,我当然要当仁不让,我当然要对这个社会对我身边的人有担当,但是当能力还没有完全达到,越早锋芒毕露,就越早死亡。倘若现在时机还不成熟,显露锐气反而会给自己带来灾难,那就应该收敛锐气,练好韬光养晦的功夫。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君子怀才不露”,没有才就不要露。所谓“韬晦”,就是在时机不成熟时,有效地把自己的实力和意图隐藏起来,以待天时。永不服输,坚韧不懈。但是同样重要的是,要懂得把自己藏起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真正能成功的人,都懂得韬光养晦。

135编辑器


法门六

失败是成功之母


荀子曰:“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

一个人没有经历颠沛流离,不能够过穷日子不能够过苦日子,往往不能够高瞻远瞩,没经历失败挫折的人往往志向狭小。

现在的孩子养尊处优,自己整天抱着手机玩,母亲把饭端到面前,送到嘴边了,都懒得张口,被打扰了玩手机,还冲着父母发脾气,这样的孩子有什么出息?所以,我们都在提倡“挫折教育”,什么是“挫折教育”,一个两岁的孩子,自己学着穿袜子,急得满头大汗就是挫折教育,让三岁的孩子自己洗袜子自己费劲拧干袜子就是挫折教育,刷碗摔了碗是挫折,在幼儿园和小朋友打闹哭了也是挫折……

不要刻意去制造挫折,人为创造的“挫折教育”是误导,是不可取的。其实袜子不一定要穿得多整齐,不一定要洗得过干净,但是,就是这样的“小失败”,才成就了孩子。要让孩子去经历他们必须经历的事情,什么都管,什么都替孩子做,只能害了孩子。不去替代他做,而是指导他去经历,引导他做正确的事情,给予他思想支撑,让孩子在生活中经历他们成长中遇到的磨难。如此,孩子走的每一步都是挫折,每一步都是积累,每一步都是成长。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最优秀的孩子都做家务。”不需要从小就教育孩子要精忠报国,只要在孩子的各个年龄段放手让他们去尝试他们必须要经历的,让他们去从自己的行为中思考,自己做选择,自己承担责任,自己做出正确的应对。如此,你的孩子将会成为最优秀的孩子。

我们今天讲了六个荀子的经典语句,总结为一句话:锲而不舍,只有恒,才能够有所得,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同时,美成在久,那是大道,那才是真正的原因和结果。

135编辑器


作业


谈一谈你持之以恒最终成功的案例,并作以总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录音整理

杨玲娇 刘龙祥 |中国孝心网编辑中心编辑

程虎跃 | 山东儒学传播公司产品经理

插图|楠楠摄影

编辑|版式  千年老妖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