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苦乐人生之九:突破个人中心主义(中)

2020-11-20 01:05:26


比如说,我们来到寺院里用功、修行、集资粮,要布施自己的时间,要布施自己的体力,要作种种供养。所有的这一切,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慢慢慢慢我们就同佛菩萨造了一份相应的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时间也好、物品也好、财物也好,所有的这些,都是自己依报的一部分,依报就是自己正报的一部分反过来说,我们的正报离不开依报,依报跟正报是一体的,只是在我们的心里将它分开了。

 

就一个物品来讲,这个物品,也可以说是你的,也可以说是他的,也可以说是善知识的,也可以说是佛菩萨的,所有的这些都是自己内心里的一种安立和感觉。比如说,我们眼前的一盆花,这盆花可能是你出了钱在花店里买,然后送到佛堂来供养的。虽然是你买的,但是供在这里,大家也能够看得到这样一盆鲜花;因为我能够看得到,这就是我所缘的境界,从我所缘的境界这一点来讲也是我的;我们把这盆花供养佛菩萨,那么也就成了佛菩萨的境界。这也就是说,我们所有依报的一点一滴,自己内心里头怎么作意,就会有什么感觉;怎么安立,就会产生什么效果。

 

比如说,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看到一个人,觉得这个人有很多问题,慢心很重,我要去帮助帮助他,这就是你的发心。你发心要去帮助他,你才会有信心、有兴趣、有欢喜心去劝导他、去安慰他,去跟他开导;反过来说,对方慢心那么大,你觉得这是一种烦恼,要赶紧远离他,躲得远一点,免得到时候对方的慢心来轻慢自己,那你可能就不会理他。其他的烦恼也是一样的,贪、嗔、痴、怀疑、无明……都是一样的。

 

反过来说,如果对方学修、资粮,各方面比自己好,你如果自己安立说,“我应该同他多接触,在他的身上能够学到很多好的东西,能够学到佛法,能够集到资粮,能够启发自己,修改很多习气毛病。”这样作意的话,你自然而然就会非常乐意同他去接触,因为你内心已经这样安立了,这样思维了,这样作意了。

 

换个角度来讲,对方如果比我们好,资粮比我们多,条件比我们好,福慧也比我们多,那么,你如果这样作意:“对方为什么会比我好这么多呢?他为什么会受到大家的尊重呢?为什么会受到大家的重视呢?为什么能够修得那么好呢?”你一直在这里反问自己,一直在这里起疑惑,一直在这里觉得自己不如他,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那么你就会自我责备、自我埋怨,然后你就会对对方的长处、对方的优点进行观过。怎么观过呢?你就觉得,反正你修行好是你的事情,你资粮集得多也是你的事情,跟我没有关系,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生死个人了,你修的跟我修的也不相干。

 

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内心的感觉了,内心的状态,内心的问题。其实这也是一种慢心,是自己的慢心。也就是,有时候你看到别人好,看到别人的长处,会起烦恼;看到别人的不好,看到别人的短处,也会起烦恼。就是顺境逆境,对自己有利对自己不利的,都会起烦恼,这个就是凡人的境界,就是世间众生的境界。佛菩萨的境界就不是如此,众生有痛苦的时候,他就要去解救,帮助他走出烦恼;众生有快乐的时候,佛菩萨会告诉我们,这些是行苦,是靠不住的。就是无论人家是一个什么境界:痛苦也好,快乐也好;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都需要用法修心,在这样的境界上,自己要用法修心,佛菩萨也是告诉我们用法修心。

 

同样如此,我们与同行善友之间的关系,也是用法修心的时候,不是要把这些境界抛开、远离,自己内心把它拒绝在外,然后来谈修心。这是不对的,跟道次第不瓜葛了。

 

所以,我们如果自己感觉到还有自己的东西存在,还有自己个人存在,还有自己的一些观念,还有自己生活的空间,所有的这些都是个人我执、法执的体现,都是自己不能融入大众,自己不能同佛菩萨相应的表现。如果我们自己的心已经真正同佛菩萨相应了,(那我们的身语表现就会不同。)我们的身语是受我们的心来支配的,心让我们说话我们就说话,心让我们走路我们就走路,心让我们手上拿东西就拿东西,做事就做事。如果心跟佛菩萨相应——佛菩萨是同所有的众生相应的,这种境界是非常殊胜的,非常不可思议的——如果我们进入这样的一种状态,这样的一种思想境界当中去,自然而然就不会有个人的种种观念,个人的种种想法了,肯定不会有了。有的话,自己就会主动去调整。

 

有时候,一个老人家,一个小孩子,他可能拿出十块钱、二十块钱来供佛,虽然只有十块钱、二十块钱,但是这十块钱、二十块钱,就代表他的一切了,因为他一共也只有十块钱、二十块钱,就意味着他自己把所有的都供养了,内心里没有挂碍,内心里没有保留,内心里完全都清净了。我们岁数大了,有很多自己的观念以后,就不容易这样作意了,我们更多的作意是在分析,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哪些要去做,怎么做,做多少,就是会去规划,对现实生活当中各个层面进行规划。这些规划的目的,有些是为了自己生活的方便,就是在世上去应酬、待人接物,需要花钱,需要用东西。有些人到佛门里来也是一样,要去规划:我要做哪些事情,我要供养多少钱,我要留多少钱,等等。这些心理状态与一个小孩没有任何保留的内心状态和动机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修供养,最重要的是一个供养的心,我们有供养的心才是最为重要的,而不是用世间上面的那些常识、那些观念、那些想法来分析、来判断、来指导自己日常生活当中的所作所为。这些是世间的见解了,世间的知见了。

 

世间的知见,只有相对的对跟错,相对的是跟非,相对的善跟恶,实际本质上都是从烦恼出发,都是错的。佛法是从哪里出发呢?从业果出发,是从行为的动机出发,是从做这一件事情的性质出发的,这个事情是一个什么性质的事情,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动机,这些事情会引发什么结果。人的动机、人的发心,又是根源于佛法的教授而来的,绝对不会是无缘无故来的。

 

无缘无故不是一种真正的发心。不是说,我看到你拜佛,那我也来拜佛;我看到你听经,我也来听经;我看到你供花,我也来供花;你供水,我也来供水……不是了,因为你不知道它里边的道理,你没有起决定解,你不是根据佛法的教授来做的,所以你虽然有发心,但是你发心的内涵跟他发心的内涵是不一样的,不可同日而语。就是,(做)同样一件事情,(发心不同,结果)是不一样的,绝对不一样的。比如一部电脑,一个小孩,不知道如何来操作,他可能顶多用来打字、打游戏机;一个懂行的人、专业的人士,他可以用电脑来管理社会、用电脑来办工、用电脑来帮助、来指导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一切的一切,都是能够发挥作用的。所以,虽然做同样的一件事情,虽然同样都是在按电脑的这些键盘,但实际上,他的行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完全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

 

我们每个人的身心,本身就是一个世界,身心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我们身心怎么会是一个世界呢?比如说,你吃了不该吃的东西,即刻你的身体就会发生反应,因为它是物质的,物质跟物质就会发生反应;你看了不该看的东西,你听了不该听的东西,我们的心情就会发生改变;你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心情也会发生改变。换一个角度来讲,如果我们做了该做的事情,我们听了该听的事情,我们看了该看的境界,我们的身心也会发生变化。比如我们吃素,就跟吃荤的人,身体的变化就不一样;我们听经闻法,跟社会上面听那些流行音乐,内心的变化就不一样;我们看,跟看小说不一样;我们拜佛,我们在寺庙里边的生活跟在世俗上面的生活,绝对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的身心是密切相关的,同时跟我们的依报环境也是有着极其直接的关系的。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不断来改变自己的身心。刚刚开始,诸位对佛法不是很了解,需要常常来寺院里面当义工、护持三宝。时间长了,慢慢慢慢自己也就懂了。懂了之后,自己内心的种种计较、分别、执著也就放松了;慢慢,解跟行也就相应了。




每天10分钟 | 每期28 | 止息1-3

菩提道次第广论 | 日常法师 | 第二次讲记

随喜赞叹您的听闻功德

正聞熏習|近期內容


苦乐人生之九:突破个人中心主义

突破个人中心主义(上)


第【12】期:28.希求解脱[36]

第【12】期:27.希求解脱[35]

第【12】期:26.希求解脱[34]

第【12】期:25.希求解脱[33]

第【12】期:24.希求解脱[32]


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

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01】

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02】

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03】

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04】

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05】

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06】

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07】


皈依三宝系列

发心与务实

道的根本在于亲近善知识

安住道场 广结善缘


--------------------------------------------

---------------------------------------------

更多内容请返回主页通过底部菜单查询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