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有幸聆听清华附小的“1+X课程改革”及“语文主题教学课程群”的观摩活动,说说清华附小全学段、全学科横纵打通的主题课程群。
2017年是苏轼诞辰980年,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形容李白和苏轼叫“李江苏海”,说苏轼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一个工程师,创新的画家……这就可以让学生认识一个丰富的苏轼。整个大的阅读系列活动就全面展开了。首先构架提纲,依据学科课程构建主题活动课程,以及儿童的自选个性课程,并以此内容划分为低中高分类。
就语文学习本身来讲——结合二年级统编教材“成语天地”中苏东坡的诗句“龙飞凤舞”,引出由苏轼而诞生的“坚忍不拔,水落石出,雪泥鸿爪、明日黄花”等十几个成语典故。学生呢,也就讲这成语故事,还顺便积累带出的诗词。中高年级,由课文《题西林壁》《望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引出苏轼另一些诗词的学习积累,以及整本书《苏轼传》的导读。还在课前的三分钟演讲,每日吟诵中融入相关积累。
就其他学科学习来讲——英语课上苏轼的诗词,如何用英语来表达;音乐课上一起来吟唱;书法课上写苏轼诗词。美术课上不仅题画诗,还画苏轼的风骨。
就主题实践活动来讲—— 低年段成语嘉年华;中年段诗词大会; 高年段戏剧演出。假期孩子们还去东坡故居,泛舟西湖,感受苏轼笔下的西湖之美。这个时候,他们在真实的场域,就把这些经典活化了。
就儿童自选个性内容来讲—— 有的学做苏饼,甚至有的做苏东坡肉,有的做团扇……有的高年级同学自发组成小课题研究小组。有一个小团队想用数字理解苏轼究竟是怎样“颠沛流离的坎坷人生”。于是小组聚焦苏轼被贬的“黄州、惠州、儋州”路线(除去水路)经过的地点,利用百度搜索、数据分析等工具手段,以当时的古都开封为起点,聚焦查找资料,画出苏轼走过的路线,做古今地名的对比,然后进行路线的数据分析。
苏轼一生至少走了1660多千米,去掉水路,相当于清华附小400米的跑道,要跑4万多圈;相当于400多个马拉松; 相当于红军长征的距离,再加上操场跑10250多圈。然后开始让时间再形象化:坐飞机至少27小时,需要3300多小时,坐着最慢的飞机也得绕地球16圈之多;相当于赤道的四分之一……不仅远,由于被贬不能做官车,陆行,中间遇到各种天气变化,路途泥泞,生病以及亲人去世,各种风险伴随,最后该小组结论——比起在这个小项目研究过程中要阅读的大量材料,遇到的古今地名对照,路线地图描绘等困难,怎能道尽苏轼的坎坷?苏轼被贬,走的路真长,生活真艰辛,人生真曲折,真是颠沛流离的坎坷一生,如果没有豁达的心胸,真不知该怎么活下去……苏轼校本实践课程整整进行了一年,经过如此的调查分析、研究探索,学生们真要学习苏东波的刚毅坚卓,“老夫聊发少年狂,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
亲近母语不只是语文老师自己的事,她是全民族的事,是所有学科都要参与的事情。通过各式的主题将多种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与重组,实现儿童听说读写能力的统整式发展,激发儿童对母语的热爱,提高儿童的母语素养,进而塑造儿童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培育完整的人。
一句话,永远不忘初心:“我是教母语的,我是教人学母语的,我是用母语教人的。”
“语文教师不是教教材的,而是用教材教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