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知行合一:未来之路始于足下 | 学习

2021-05-18 04:23:18

 

“未来教育家”培养高端研修班

第三阶段学习体会




2018年5月底,小学“未来教育家”培养高端研修班第三阶段学习结束,再见即是结业之时。同学们逐渐表现出一种对离愁别绪的伤感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迷茫。希望课程设置更加结构化和后续几年建立学员研学互访制度的呼声在座谈会上被提出,得到许多共鸣。


当初过五关斩六将经过层层筛选进入此班,三年培养周期,不菲培训经费,项目主导部门寄予厚望,学员更是有着不低的自我期许。看似不短的学习时限转眼走向尾声,大家似乎离那个“更好的自己”还有相当距离,惶恐迷乱,内心复杂。


无知即极乐,认知即痛苦。焦虑、追赶、充满欲望已然成为时代症候群,但不得不承认这是推动社会高速发展的不竭动力。一群对个人发展、事业突破有着强烈意愿的“来来教育家”们,很难说不会成为实现湖南基础教育变革的强大基因。


但是,当我们习惯于向外寻求帮助与资源时,是否也应该回到内心,回到自己的教育生活,检视脚下新的起跑线,并抬头看看远方——人生之路漫漫长兮,沿途际遇纷纷繁繁,正如没有人有相同的起点与终点,也没有人有一模一样的跑道与步幅。路,始终在脚下。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与其说知是一种对象、一种可追求的东西,不如说知是一种状态、一台设备、一种储备,行为是这种设备运行和发挥的一个结果。“一念发动处即是行”,行动的效果、成败都取决于心的状态,“行”是“知”的一个同步。这便是“知行合一”,最佳状态是“致良知”。


再联系到学习和未来之路。知识、技能、价值观应该内化为你身心的一部分,清晰明辨的视野和方向,越来越强大的心肺功能,逐渐长成的强健肌肉,知道如何调整奔跑的节奏,以及寻找同行者……做出的每一个姿态、举动都是一气呵成、连贯而发,似乎来不及经过头脑发出指令,但的的确确一切都由中枢神经系统指挥调动。如此一来,学习带给我们的“知”是否成为了一个行为和生产体系至关重要,毕竟,不是“见到即得到”,而是“做到即得到”。




1

 在开班仪式中,再湘主任提出了名师成长三组关键词:梦想、学习、反思;积累、研究、写作;交流、引领、辐射。每一个关键词与自我嫁接都需要付出千百般努力,他是最好的楷模和实例——才华如他的不似他勤勉,勤勉如他的不及他才华。每日寅时起,书写不辍,练就一家气贯长虹好书法,一腔锦绣乾坤好文章,可他却是奥数金牌教练,苏步青奖获得者。文理通达、人情练达,能量满满。有他十分之一的勤奋、执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我们的迷茫感大约会消失不少。


82年的左鹏校长作为上一届优秀学员代表,在去年学习期间做过分享。当时对他的思想力和笔力印象极深,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几百兆原创资源共享。如今,他身兼麓两个学校校长、一个学校副校长,同时攻读博士学位,手不释卷、思不竭断,写作不止。望尘莫及的钦佩眼神背后是他的专注、勤奋与高效。



他一手创办的麓谷明华小学高低错落、色彩明丽,兼具中西古典气息,被誉为湖南最美的小学之一。在英语课时减少、课程弱化的小学阶段,他却坚定、勇敢地走一条双语办学之路——设立实验班,开展数学全英文教学。他坚持语言能超越工具属性,跨文化学习将培养学生更多维度与向度的学习能力。中国基础教育尤其是数学在国际上有较广泛的影响力,英国等大国都纷纷取经、引进教材。明华的双语教育之路不得不说有国际视野与前瞻性,他扎根乡村教育的选择彰显着远大志向——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晏阳初无不是在乡村教育的沉潜与躬身实践中成就伟业,成为一代大家。



2

课程领导力依然是校长办学水平最集中的体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是一所学校用六年时间施与学生的文化与精神养育,吃下什么便长成什么,对于课程开发与建设,必须深怀敬畏,坚持国家课程的主导性、完整性与权威性。不知是讲课时间太短还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顾忌,在涉及课程的讲座中,对于三级课程的管理与实施没有看到清晰、全面的做法,但有两个特色课程值得一提。



一个是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的博物馆课程。他们联合专家学者、国家博物馆公教专员共计200余名作者编写了《写给孩子的传统文化——博悟之旅》丛书,分“创造、尊重、责任、生命、规则”五个系列丛书共15册。将历史感、历史思维浸透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任何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之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此种所知,当附随一种温情与敬意。”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如是说。




另一个是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的“节点生活”课程。其中新生入学之际的“期初衔接课程——我们是一年级小学生啦!”印象深刻。 全国“新基础教育”共生体第十次会议刚刚在局前街小学落下帷幕,叶澜教授做报告,局小的知名度、影响力可见一斑。




对期初生活的呵护与重视正是体现了“新基础教育”的核心主张——“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课程从六个主题节目展开,分别是开心的伙伴日、奇妙的寻宝日、丰富的色彩日、欢乐的动物日、有趣的学习日、难忘的汇报日。课程设置将知识让位于生活,将适应新环境、习得新规则以游戏的面貌出现,这样的课程使儿童真正被看见、被尊重。





3

“不像任何猝死的人学习!”近日,媒体纷纷发声,拨正透支生命健康、漠视人性需求的工作方式,这是文化与文明的双重进步。


蒋红斌教授从“甘于清贫”还是“乐于清贫”的质疑开始,谈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层次属性,即常德、美德、盛德。“常德”是“利人利己,互利互助”,最起码的行为准则,生而为人皆应有;“美德”是“先人后己、先公后私”,是美好的品德,既为教师应当有;“盛德”是“毫不利己、公而忘私”,是高尚、神圣的品德,可以朝向。这种层次说让师德既有底线思维又有价值追求,“学高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特性,学生的“向师性”、易模仿性都要求教师道德必须高出社会平均水平,超越他律,实现自律。


同时,蒋教授也指出“客观审视并自我引导教师的′新经济人‵本性”,也就是承认人天生追求物质利益,但作为教师要正确进行行为的利益核算,合理规划机会主义倾向,以加强道德自律、增强职业认同感、关注心理健康等多种方式修养师德。这种人论非神论的观点更契合现实需求,毕竟教师没有生活在真空中,外部环境建设和内在精神修为同步进行,是提升师德水平的切实途径。


最后一堂课由郭娅玲教授带来,多年未见,郭教授依然保养得当、优雅得体,让人感受到岁月沉淀在知识女性身上的魅力。她的《教师形象设计与教师礼仪》专业、细腻,如春风化雨,沁人心脾。但我最感念几个小细节。


一个是与师长同车时关注他们的上下车,礼让、照顾,如同对待父母般;二是发求职邮件要写正文,面试后24小时内发感谢邮件;叫学生谈话时给座位,让他感受到被尊重和爱;听课时坐的位置不干扰上课,不说小话,听完道谢……




没有教条,都是被忽略的常识。甚至这些不仅是教师礼仪,而是每一个希望自己以教养示人的普通人的言行礼节,它们让你成为温暖的光,辐散四周,汇聚美好。这便又回到“知行合一”的理念,你行的善意发自心的善念,心的善念投射出面容的和煦端正,让人亲近、信任。



“心无外物”,你看到的世界便是你心的全部。道在心中,路在脚下。


END


一点一点

去记录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