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教育思想大讨论 | 学院教授采访专栏(二)

2020-11-07 02:41:01

         借着本次“教育思想大讨论”的机会,本次,我们有幸采访到了魏海坤、马旭东和金立左教授,请他们谈一谈关于自动化的专业教育问题。




教育思想大讨论の魏海坤院长

魏海坤教授,1971年生,浙江杭州人。

     现为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2000年于东南大学自动化所分获工学硕士、博士学位,同年留校工作。


Q1

什么是一流大学?

要有自己重要的标志

       一流大学,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我的个人理解就是,世界一流大学,要有一些自己重要的标志。这些重要的标志,首先就是要有一流的大师,一流的大学一定有一流的大师。还有一流的人才培养,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有许多优秀的杰出校友。还应该有一流的科研成果,比如提到某项成果,大家能想到这是东南大学做的。这些标志是我的理解,也许还有其他的标志,但这三个我认为是最重要的。




怎样把学生培养成一流创新型人才?

Q2

明确自己的定位

         这个问题很大也很难回答,国内的清华北大,国外的哈佛耶鲁,都在讨论这个问题。我认为,学校跟学校是不一样的,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决定怎么做。最重要的就是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定位。双一流学科建设,东南大学结合自身情况给出了强势工科、优势理科、精品文科、特色医科的学科布局。我们自动化学院,也结合我们自身特点,在人才引进、实验室建设、国际化等方面给出了建设方案。




Q3

东南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首先是要视野宽阔

         一流的人才,最重要的视野宽阔,其次是要能力强,实践动手能力强,包括软硬件动手能力、强弱电这些领域。我把视野宽阔放在第一位,这也是我听了张校长的讲话之后觉得很有道理的。

        现在确实我们有很多学生视野不够,比如我们的学生毕业以后都集中在华东,上海、南京、杭州这些地方,大家都想去BAT,现在看来没什么,但是几十年后会出很大的问题。我97年硕士毕业,01年博士毕业,当时大家都想去华为、中兴,但其实20年后来看,发展最好的还是去了南瑞这样公司的人。像去华为中兴这样的,流动性很大,所以发展最好的还是去央企这一类的。




东南大学应提供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氛围?

Q4

互相沟通、互相影响     

        什么是校园文化?我的理解就是,这个学校的主体,也就是老师和学生,互相影响的氛围,就是校园文化氛围。这个氛围要积极向上,像研会平时办的活动,还有你们现在的采访,都是我们校园文化氛围的体现。在这个氛围里,大家不是闷头看书,而应该有很好的沟通,包括沟通技术、为人等等。我们学校有很多民国留下来的建筑、树木,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但这些是固定下来,我们不能改变的,但是有一些我们是可以改变的




Q5

如何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强化人才培养?

“立德树人”中的德    

        可能你们现在没有体会,但是站在我们老师的角度来说,就像我经常说的,我们学生的能力可能有差别,但是差别不大,因为进到东南大学,进到我们学院的学生都很优秀,我觉得对个人发展影响最大的还是立德树人里的这个“德”。我们大学,最不要培养的就是那些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能太以个人为中心,不能没有家国情怀、青年担当和社会责任。能力不差,品德低下,视野不够,这是我们需要改进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进行思想引领,比如我们现在的教育思想大讨论,都是对学生思想引领的很好方式。





如何大力实施有温度的教育?

Q6

因材施教

        我们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大部分学生很优秀,但也有学生学习很费力,每年也会有很多留级休学的同学,他们有的也是真的想学习,但就是管不住自己打游戏等等。这个是时候我们就需要因材施教,让优秀的同学能够学习到更多的东西,帮助留级休学的同学管住自己、顺利毕业。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帮助,其实我们也做了很多,像帮扶结对、专职辅导员都属于有温度的教育吧。这个工作如果要做好,需要很大的投入,而且有时候投入了还不一定有效果,但是必须要投入。

        课程教学也应该注意有温度的教育,比如说帮助学生实现从高中到大学学习方式的转换。我们学院的C++课程的改革就做了很多工作,这门课以前就是教语法考语法,但是学完了很多人还是没学好编程。,现在我们强调项目驱动、自主学习,学生整体编程水平明显提高了。当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说两极分化,有的人能力很强,有的人很弱,需要进一步改进。最初推进的时候有学生反映不适应,这么多年之后大家接受了,大家都认为大学学习方式就应该这样。

        还有我们有少年班,少年班的同学们都很聪明,但是很多人心理上还不够成熟,需要多关注,这些都是有温度的教育




教育思想大讨论の马旭东教授

马旭东教授,研究生导师,1962年生。

      曾任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长,现任自动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智能机器人与运动控制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东南大学计算机硬件应用实验中心主任。



Q1

东大为学生提供的校园文化氛围怎么样?

氛围相对宽松,但变通还不够

        总体来说,校园的文化氛围还算宽松,但变通还不够。宽松是指我们可以很好地给学生提供通识课的教育,并举办了大量的讲座,但讲座的层次还不太够

         除了提供形式以外,我们的师资、服务以及教学过程都应该体现出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有的水平。光靠物质是无法影响学生的,老师需要身体力行,才能形成一个好的氛围所以,从这点来看,东南大学的校园文化氛围还有进步的空间。



东南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Q2

以培养一流的本科生为目标

        东南大学要以培养一流的本科生为目标。优秀的本科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先有一流的本科生,然后才能有一流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培养一流的学生要有一流的师资,同时要加强和一流大学的交流。一流的学生意味着毕业后可以在重要的岗位工作,为国家科技进步作出重大的贡献,当然也应该考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达到双一流的水平。



Q3

当前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瓶颈问题是什么?


人才培养的三大问题

      当前的问题主要有三个。首先,教学体系的问题。工科的教学体系与三十年前相比,反而更弱了,基础课的教学基本上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专业课的内容也没有变化,这种教学体系是有问题的。其次,学生的科研训练、技术科学的训练以及工程的训练远远不够,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师资明显不足。传统学科相对较好,工科招不到优秀的师资。第三个问题,教师敬业精神的培养以及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的培养也是当前的主要问题。



教育思想大讨论の金立左副教授

金立左副教授,1972年10月生。

    东南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工学博士,日本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博士后,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中国航空学会信息融合分会委员,国内某国防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


Q1

东南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要有国际视野

        谈到我们东南大学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就是指学校的学生走出校门以后,他究竟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后天社会的适应性如何,本身的素质怎样,这些多方面来体现他是什么样的人。从我们学校来讲,我们的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应该朝着这样的人才培养去努力。实际上东南大学从建校到今天,一直在发扬校训精神,止于至善。建校早期我们学校的学生毕业之后,技能上是没有问题的,技术水平很高,但如果只定位在这个目标上,这跟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是不吻合的,,新时代要求我们以民族和国家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青年人要立志,志存高远,毕业后只以找份工作为目的,这跟我们的目标不吻合,学校要利用各种资源,各种手段让学生认识世界,走向世界。

         东南大学培养的学生,应当是个全方面的人才,像上面所说,要有远大的志向,将自己的人生规划与国家,民族发展联系起来。具体来看,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好的心态,能承受住压力,思想认识水平要站在国家的角度考虑。其次,要有人文精神,学生们除了对技术有良好的掌握,还应该对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有认识,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第三,要培养个人领导力,懂得化解团队矛盾,带领团队解决问题,最后要有国际视野,随着国际化的发展,目前国内市场已逐渐向国外市场转移,我们国家的劳动输出在世界各地都有,华人已经走向海外,此时,国家有没有能力去世界的各个地方安排人才和资源,做对国家发展有益处的事情就显得至关重要。而东南大学培养出的人才,就应该有国际视野,能在这些领域发挥作用。

         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对于学校来说培养人才是第一要务,学校要把培养目标定的高,才符合东南大学人才培养的要求。




现院内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工作存在哪些问题?

Q2

取得了成绩但仍要不断进步

        自动化学院的前身是1957年筹建,1962年正式招生的自动控制系,这些年来,我们也在不断的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需求的改变,我们自动控制系也开始分出去很多学院,比如后来的计算机学院,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学院的规划变革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国家开始恢复高考制度,高考制度一定程度上对人才选拔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选拔了一大批文化基础扎实,素质高,相对优秀的人才,解决各行各业的建设问题。因此那时候东南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工程师,解决制造和生产问题,不仅仅是解决一个领域还要解决系统的问题,像我们专业原来就有系统工程专业,后来分到管理学院去了,我们自动化专业涵盖了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知识,我们那时候的定位是总工程师,能够领导大家站在系统层面上解决工业问题。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提高人才的层次,进行前沿科技的研究,科学研究也要回报社会,不过那时候的科学研究主要做一些国家级的课题项目,少量企业的需求,随着现在企业的增多,实验室也开始慢慢接企业的课题。专业的设置上,我们也在不断的改变,比如现在学院也开始在本科开设机器人工程专业,研究内容也开始向人工智能领域扩展。

        因此,学院和专业,研究内容一直都在随着社会发展需求来调整,我们的毕业生都是要走向社会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现如今这些方面,我们会通过看用人单位对我们毕业生的评价,校友对自己当年在母校成长提升情况的评价等,来形成良好的反馈网络,让我们不断更新对学生的培养定位。去年我们学院也成功申请了工程教育认证,认证的基准就是学校的产出情况,这也说明学校这些年也确实培养了大批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仍要不断进步,根据社会的反馈信息,发展动向不断修正和改进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等环节,这才是最重要的。



Q3

如何形成由栋梁转型为领军人才的目标共识?

能力、意识要与社会相接轨

        从我们东南大学来看,我们原来培养的人才多是总工程师,可以说是踏踏实实为国家建设做事情,少说多干,这就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但如今新时代,国家对人才的培养有了新的要求,大学应更多的培养领军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不光要在技术上有所成就,更要有团队精神和领导力,有能力统合各方面的资源,要有雄才大略,会布局,而且会化解矛盾,来解决各种问题,为国家某一个领域或行业献力。

        人才毕业出去不仅仅是要做一个工程师,可能更要做一个管理型人才,或者走上社会创办企业等,这跟我们现在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关联在一起的,学生在不断的磨练当中才可能把自己的能力,意识与社会相接轨。我们学校也正在利用校内,校外的各类资源等,来推动这些方面的发展。



如何采取育人政策引导和激发师生创新活力?

Q4

看到创新的益处

        关于学生学习的创新动力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让他们看到创新带来的益处,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来鼓励他们。物质上主要就一些学校奖学金,项目的资金支持等,精神上主要就是通过一些评奖评优的活动,让学生们实现人的自我价值,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学生得到了荣誉,也是对他们能力的肯定。

        学生在毕业找工作面试的时候,荣誉证书也是简历上的亮点。学校和学院这些年一直都在组织或呼吁学生参加各种赛事,比如学院主办的智能车比赛,还有其他国内国际的顶级比赛,让学生从课堂走到课外,学生们也是很积极参与的。除了比赛,还有项目训练环节,比如SRTP项目,激发学生对课题感兴趣,学校也会给一些经费,另外还有研究生导师自己的项目,都是激发学生的科研激情,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其他层面,还可以通过团委途径,让学生们走进社区,走出南京,去不发达的地区去调查,我们培养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走向社会 ,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去激发学生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大学就是一所大染缸,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特征,东南大学的学生都比较有见识,敢作为,有好的素养。我们学校还建立了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每年很多学生都来参加学习,学院也举办了课外的活动,比如每年的“似水流年”歌手大赛,还有牵手东大,这些活动都比较接地气,也拓展了学生跟其他学校的沟通,同学们通过施展才艺,激发自己走入社会的热情等。

        学校引导学生,激发内生动力,不光是学习,应该是多方面的,让培养出的学生都是积极上进的人,在国家建设中,生活中都有自己的身影,高尚且有追求。




小结

        从与老师的亲密交流中,我们感受到,在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老师和同学们其实是有很多共识的。身处于这个激流勇进的时代,我们唯有立即行动起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饱满热情和扎实作风投入大讨论进程中,为深化新时代一流人才培养改革、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出无愧于党和国家、无愧于新时代的历史性贡献!


-END-


图文编辑:张紫璇

责任编辑:吴俊盼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