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教师资格证和教招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

2022-04-10 22:20:47

教师资格考试名词解释汇总


1.教育:解释之一: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解释之二: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这是广义的教育;但广义的定义外延过大,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构成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动。

 

2.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3.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4. 教师职业道德:,通过教育劳动过程逐步形成并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5. 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综合运用自己的才识来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偶发事件的能力。它是教师创造性教育才能的最高体现,是教师的高度责任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的综合体现。

 

6. 教师劳动的特点 1.强烈的示范性2.独特的创造性3.空间的广延性4.时间的连续性

 

7. 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德育:,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

 

9.教育计划: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的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0.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它反映一定社会对所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1. 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指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

 

12. 教学大纲: 学科课程标准又称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没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13.教学: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共同组织的一种活动

 

14.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目的确定之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15.班级: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单位。

 

16.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产物,其基本任务是揭示并研究学生如何有效地学习,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使学生获得高效的学习效果。

 

17. 人格: 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个体具有的,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18. 学习: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9. 知识: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应,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20. 学习策略: 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方案,它是学习执行的监控系统。

 

21. 问题: 问题是给定信息与要到达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2. 态度: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3.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4.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是一种实体状态

 

25. 课堂管理: 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中心的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6. 教学评价: 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并未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27. 教师素质: 指教师稳定的职业品质,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师资训练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身心特征与职业修养,也即教师素质是教师执行职责所必备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身心特点的总和。

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21世纪的教育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师德,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而且应具有探索研究掌握现代教育理念,把握教学规律,具有较强的熟练的业务能力,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完善的能力,那么,新时期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一、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热爱教育事业。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师在向学生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有理想的人。教师要具有远大的理想,宏伟的志向,高尚的情操。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热爱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教师热爱学生,就是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的栋梁之才。教师要有战略的高度,精心培养他们,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教师要具有较渊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教师是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所以,教师必须具有较渊博的科学知识,在文化修养上逐渐达到较高的水平。如果教师不求甚解,不钻研业务,只有勉强应付,那会误人子弟,无论如何也培养不出人才来,所以,要求教师必须有广播的文化科学知识,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较深的造诣,并有一定的研究,这样才能适应科学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

三、教师要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掌握教育规律。为了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确保人才质量,教师必须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掌握教育规律和运用教育规律,教师要学习普通心理学、教育学,通过学习掌握教育规律,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按照教育规律进行教育改革,不断研究新问题,发现新问题,探索新规律,使教育改革结出丰硕的成果。

四、教师要有良好的课堂教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案中压缩了课时,但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依然在课堂上,因此如何把知识与能力最为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应是教师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新的教育观念要求教育从传统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创建适应信息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也是当今教育改革的真正目的。因此每个教师都有责任探索授课的新模式,设计好每一堂课。努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用富有吸引力的语言,创新的表达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学生能充分利用短暂的课堂学习,学到知识,学到方法,开启思维。

五、教师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素质。学生尊敬教师,教师尊重学生这是教育规律的体现。因此,只有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感情融洽,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由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学习各个领域的所有知识,因此在某些方面教师可能不如学生,尊重学生也是一名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六、教师要具有吸收科学信息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实际上就是向学生传递信息,通过传递信息,使学生认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再按照规律改造世界。教师要有创新的能力,实际上就是获得新知识,扩充新知识的能力,包括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概念和原理的能力;善于提出尚未解决和多种答案的探索性能力;演算和阐述的能力;善于运用口头和笔头形式有效地交流和研究的能力;善于组织学生,使学生迅速地增长才干的能力,总之,具有这种综合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七、教师应向“创造型”的方向发展。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为了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出一大批具创造性的人才,这需要有创造型的教育,即热爱创造活动,在课堂中,表现出创造性、灵活性、善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赠送昆明事业编考试
语音复习资料加群下载 QQ群

QQ群:248179710

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更多教师考试干货

云南粉笔教育

教师资格培训: 笔试不过关全退   面试不过退双倍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