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艺是说丨悲鸿自述:画中往事 (上)

2020-11-17 22:46:45




2018年,农历戊戌年,。一代艺术大师兼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作为学校1950年4月正式更名之后的首任校长,又再一次被人们广泛记起……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画学系统以及现实主义观念这三种文化脉络的交织,致使徐悲鸿的艺术思想在现代中国美术的发展中影响深远。

 

90年前,我们的国家正在经受内忧外患,但这也无法阻挡有志之士鼎力发展我国近代艺术教育,一扫繁冗无力的国画旧貌的脚步。秉承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理念和大力支持,西湖边建立起了一座艺术精英教育殿堂——国立艺术院,,则因为徐悲鸿、杨仲子等人的不懈努力而写下了相应的历史篇章。

 

本文根据有关资料记载,试图用“中国近代绘画之父”徐悲鸿自述的方式,讲述并还原他与“东方音乐奇星”杨仲子的艺术友谊及2018西泠春拍这件油画《杨仲子全家福》创作背后的故事……

 

这幅饱含心意的画作,不仅可以洞见那个动荡年代的小家大国,更真切反映出,为我国近代艺术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两位大师——徐悲鸿与杨仲子间的真挚友谊,珍贵长存,以及他们为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所做出的探索和努力,在那些艰难岁月中支撑起一个时代的民族脊梁。



- 艺是说丨 vol. 17-



回忆如同涓流,缓缓道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终于又可以在首都北京,担任美院院长一职,但长期的奔波劳累透支了我的身体,如同日后学校里我的塑像一样,五十多岁的人就已经直不起腰了。病痛的折磨让我更加渴望拿起画笔,也让人喜欢回忆,回忆我与这所学校的结缘,回忆我这一生所遇到的人和事……


▲2018西泠春拍

徐悲鸿 油画《杨仲子全家福》

1928年作

杨仲子旧藏,由其家属友情提供。



起因
再见在北平


戊辰年(1928年)9月间,我从福州回上海,便接到北平大学艺术学院的聘书,请我去担任院长。说起北平,,留学多年回国的我,怀揣满腔抱负,与那里的同仁多多交流,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所以跟碧微简单交流了一番之后,我便收拾行装,亲吻我们年幼的儿子,只身踏上了北上的火车……

 

“如今徐先生是一位声名鹊起的画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他就像一位精神抖擞的斗士,站在他未来的康庄大道的起点,用他这支如椽画笔,辟出他的远大前程,那时,我将分享他的成功果实,并且为他骄傲。”

——蒋碧微

 

多年之后想来,虽然这个院长只做了短短三个月,后来因为学校发生风潮,我本人受到排斥、难施主张而去职南回。但在那短短的三个月多时间里,结识于欧洲的仲子兄夫妇,不仅作为同事,更是如家人般的挚友,在那个秋冬,给予我事业上的支持和家庭的温暖,与我一同进行中国艺术教育发展上的探讨。在我任院长的时候,仲子兄担任的是音乐系主任兼教授,而杨夫人则是公共系的法文教师。


国立北平艺术大学1928-1929年任职表


 


印象
仲子兄其人


杨仲子,1885年生于南京,1904年出国留学,1910年毕业,获土鲁斯大学理学院化学工程师证书。同年考入日内瓦音乐学院,主修钢琴,1919年末毕业。曾在伯尔尼大学音乐会上,演奏他创作的乐曲《反对战争者之呼声》。在欧洲,,如1917年4月6日的伯尔尼《新闻日报》,便赞美杨仲子是“东方音乐之奇星”。

 

仲子兄1920年夏回国时,国内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涨时期,我国艺术教育事业各方面都在寻求翻天覆地的发展。他怀着远大理想和爱国热情,立即投入到倡导新文化、新音乐人士的行列。之后,杨仲子与萧友梅一起,首创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音乐科。经聘请,杨仲子历任北大音乐研究会、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兼系(科)主任,还曾任北平大学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补充阅读:杨仲子在上世纪20-30年代,任学校音乐系(科)主任的同时,在北平几所高等学校音乐系(科)担任钢琴表演艺术的教学工作。钢琴表演艺术学科在我国20世纪20年代处于最初的创建阶段,它是音乐基础学科之一,对中国近代专业音乐学科的建立是一个推动,对青年学生进行音乐美感教育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杨仲子对我国早期专业音乐教育的创建有着很大的贡献,而且对促进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以及中外音乐文化交流,都起了积极作用,具有深远影响。


“新音乐人”大多脱胎于当时受过良好教育的文人,因此音乐并非他们唯一擅长之事,他们中不乏同时在几个领域都取得不俗成绩的佼佼者,仲子兄更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人。


仲子先生曾经说:“吾人若仅取法明清,似难脱前人窠臼,抗礼当代名流,应求之于殷契周金、秦权汉瓦、陶简泉镜之间。”其治印专攻古玺,实亦以所擅金文巧施於方寸之内,章法错落有致,颇饶官玺韵趣,刀法拙中有巧,古劲厚朴。偶以甲骨文字入印,挺拔简质,古趣盎然。


“朋辈中负才艺最广博者莫过于仲子。仲子以化学工程师而专攻音乐,更及西洋文学、中国词章,至于绘事金石乃其最晚出之绪,而精谙亦历史上之第一流。漂泊之际,终日坎坷如此,但此中乐趣固天所最勒予人者。”


 “仲子又为以贞卜文字入印之第一人,尤妙在以刊词句,如‘黄华依旧’、‘十日九风雨’等,皆此中杰作,未见可与方比者。因其中有极妙之和声,非常人所能解悟摹拟也。”


“徐悲鸿”

杨仲子所刻,徐悲鸿自用印


对于仲子兄,我曾写下以上文字予以中肯评价,而我所用的诸多印章中,有十六七方都出自杨兄之手。除了我,白石老翁、郭沫若等京城文人也都给予他的治印造诣以高度评价。



回眸
缘起欧洲


说起我与仲子兄这样的艺术全才的缘分编织,便要将思绪追回至九、十年前我们同在欧洲的时光。

 

1919年5月8日,我与蒋碧微一同抵达伦敦,参观了大英博物馆、皇家画院、皇家画会研究会,一周后转抵巴黎。正是在巴黎,我先后结识了梁任公(梁启超)、、蒋百里等人,及杨仲子、谢寿康、沈宜甲、盛成、曾觉之等留学生。我们这群留学生,常聚在一起,谈论国家的前途、个人的苦乐,发表着议论和感慨。

 

1919年冬,应仲子兄的邀请,我和碧微二人去瑞士游览,就住在位于日内瓦湖北岸的主人家,并得到了杨夫人和其母的热情款待。在仲子兄的陪同下,我们不仅领略了日内瓦湖山的秀美,我还能与仲子兄相互切磋技艺、赠送作品。仲子兄为我精工细镌了“悲”“悲鸿”等篆体私印,而我则抽空写生、创作,为仲子兄及全家创作了水墨、书画作品赠与他。


2017西泠春拍 徐悲鸿留学欧洲期间,所绘杨仲子等人肖像水彩一组

详情请见:回眸2017西泠春拍 | 二十世纪“中西融合”大师精品背后的故事



“我们在瑞士整整住了半年,杨仲子夫妇非常好客,瑞士人也都殷勤和蔼,在这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中,我们过得十分愉快。唯一的遗憾是因为经济的不宽裕,没有机会欣赏一下闻名天下的瑞士雪景,只不过在附近的名胜地区走走罢了。”

——蒋碧微

 

1927年,为弥补碧微对于前一次瑞士游因为经费所限而不痛快,我们在回国前又去了一次瑞士、意大利……现在想来,仲子兄不仅见证了我与碧微的“一起吃苦的幸福”,还在日后充当了我们离婚过程的协调人,让人感慨万千……



1928
戊辰年记(上)



1928年,对于我和仲子兄,乃至整个国家,都是跌宕起伏且难忘的一年。

 

1927年底,我的长子伯阳在上海诞生。这段时光是我绘画艺术的创作高峰期,我亦显得儿女情长,儿女跟妻子一样,成为我笔下常见的主题。

 

徐悲鸿《伯阳生七月半》 油画 1928年


1928年1月,我与田汉、。在上海成立南国艺术学院,担任绘画科主任。2月,。奔波于上海、南京两地。后因蒋碧微的干预,我终止了在上海的教学活动。

 

是年6月,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爆发,标志着统治民国16年的北洋军阀政府结束。,至此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北京改称北平。

 

1928年夏,仲子兄参照世界各国音乐教育之先例,并斟酌国内具体情形,详尽地拟具了音乐教育诸项方案。在方案中,他突出地将改进国乐、设立国乐系作为办学的重要内容。这些措施体现了他对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历史发展的正确认识,也同时反映了他对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伟大构想。在此期间,,留守北平,以实现建立南北两个音乐学院的愿望。后来音乐学院虽未成立,但历史已经证明,他对于办学模式的构想是合乎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科建设原则的。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参考资料:

蒋碧微,《我与悲鸿——蒋碧微回忆录》【M】.湖南长沙:岳麓书社,1986.08.

薛永年,《百扇斋主手拓悲鸿用印考述》【J】.《收藏家》,1996年05期:P40-47.

蒋瑾琦,《徐悲鸿的用印》【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3.04:P91-93.

彭飞.《1918年-1937年国立北平艺专教职员名录》【J】.《美术研究》,2013.3:P60-64。

俞玉姿.《中国近代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拓荒者、奠基者——(重庆)国立音乐院院长杨仲子》【J】.《中国音乐学院院报》,2010年第4期:P42-44.

郭存孝,《著名音乐家和书法篆刻家杨仲子》【J】.《人物春秋》,2010年第5期:P30-35.




艺是说丨下期预告:

画中人——徐悲鸿戊辰冬日写仲子全家



出品

脚本:June

配音(徐悲鸿):Hank

混录兼女声(蒋碧微):Sue

设计:Malkovich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