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校长访谈】听北京九中校长林乐光谈“全人教育”

2021-10-26 03:52:43


校长——林乐光

北京九中




九中精神——是70余年来历代九中人在实践中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全体九中人的共同追求,是九中人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基本体现。九中精神的具体含义有三个方面。


一是博学向上,肩负国家使命,做有抱负的人。

九中学子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浓浓的家国情怀,他们积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是博爱向善,承担社会责任,做有担当的人。

九中学子有回报社会的热情和担当,有宽容平和的心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不断弘扬正能量。



三是博雅向美,追求人生幸福,做有品位的人。

九中学子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志趣和品位,他们身心健康,举止文明,气质优雅,具有良好的修养。



作为九中人,我们要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要有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而鞠躬尽瘁的远大抱负;要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法治精神和高尚品德,要有为创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而不懈奋斗的责任担当;我们要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个人修养和家国情怀,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做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优秀现代公民。



北京九中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首先是人之为人的教育,其次是传授知识的教育,第三是和谐发展心智,以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九中以“树立民主意识,建立和谐团队,倡导自主发展”为原则,努力实现各种资源的整合,尊重个性、尊重多元,培养整体发展、身心俱健的全人。

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关注健康、尊重个性、


培养勇于负责、善于学习的现代公民。

现代公民的培养,需要学校以丰富的课程来实现。

以社会责任感课程,培养有担当的现代公民

现代公民要适应数字化生存,要有高尚的信息道德、娴熟的信息理解与分析能力、积极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合作能力、主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数字化思考实现创造与创新的能力等。通过信息素养课程,培养“数字公民”,这是现代公民的核心特征。

在信息素养中,信息道德是至关重要的。信息道德包括信息道德的主观方面和信息道德的客观方面。前者指人类个体在信息活动中以心理活动形式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感、行为和品质,如对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对非法窃取他人信息成果的鄙视等,即个人信息道德;后者指社会信息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如扬善抑恶、权利义务、契约精神等,即社会信息道德。

责任感课程还包括日常行为规范课程、生命教育课程、生涯规划课程等。我们认为,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必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环境负责。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这一点与校训中的“砺志”、“博爱”是契合的。

我们期待北京九中的学生,都是有胆识、有担当的现代公民。


以持久学习力课程,培养有抱负的现代公民

现代公民的竞争力来自学习力,持久学习力的培养,是九中的特色,与九中校标中的“9”的含义之一——“久”是一致的。善于学习的现代公民,尤其要关注持久学习力的提升,这是未来持续竞争力的基础。

作为现代公民,要有领袖风范。、社团组织课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等领导力课程的学习,学生成为自信、正直、进取、开放的创新人才,他们将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导者,将成为未来世界的领导者,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是现代公民的内在气质。我们通过“国内游学”,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通过“京西古道文化”课程,促进学生对家乡、社区的热爱;通过“传统节日进校园”活动,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现代公民将是世界公民,他们与世界的距离是如此之近。他们要心怀祖国,放眼世界。既要尊重和理解国外的优秀文化,也要弘扬和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通过“国际游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进文化交流。

我们坚信北京九中的学生,都是有能力、有抱负的现代公民。


以健康与审美课程,培养有品位的现代公民

现代公民既要有强健的体魄,又要有强大的心理。要有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习惯,也要有至少一项能伴随终身的体育特长。作为现代公民,要能适应学习、生活、交往中的各种压力,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同时要有努力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情怀。

现代公民既要有高尚的审美情操,又要有健康的审美情趣。不仅要能理解美,欣赏美,还要能发现美,创造美。通过审美课程,实现科学求真求美,人文求善求美,艺术求新求美。同时发挥北京九中“金帆舞蹈团”、“艺术体操”等特长,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我们自豪北京九中的学生,都是有志趣、有品位的现代公民。

通过丰富的课程建设与实施,突出北京九中的特色,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真正培养勇于负责、善于学习的现代公民,实现“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学有所长、和谐发展的全人”的宗旨。




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把课堂营造成生动活泼的学习乐园。而目前的课堂,考试指向过于明显,技能培养过于热衷,学生主体过于形式。要改变现状,一定要营造立意有高度、思维有深度、活动有热度的新课堂。


课堂的立意有高度

课堂的立意,体现在教师的育人观、人才观、价值观,体现在教师对学科本质和教材体系的全面深刻的理解。在以往的课堂中,我们过于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升,过于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过于追求显性的功利性的东西。课堂上,我们更要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更要培养学生尊重学习规律和科学规律,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路径、学习体验和学习强度,让学生能在相对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然地学习,这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学生的核心素养吧!

一堂好课,并不是教师如何展示自己精湛的学科功底和教学水准,这仅仅是基于教师的立意;不在于精巧的设计和师生密切的配合,这也只是基于方法的立意;也不仅仅是紧扣时代潮流或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仍然只是基于实用的立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课堂的更高立意,自然应着眼于人的发展,使其明白做人的道理,使其养成反思与创新的习惯,使其不断追求美好的事物。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课堂的立意高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就解决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科素养等等以往这些显性的追求自然也会达成。


课堂的思维有深度

课堂是师生双边甚至多边交流的场所,而思维的交流显然占据重要地位。我们经常听到有老师说我的学生水平不行,讲到这个程度就行了;我们也经常看到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展开讨论,并且留的时间很短;我们还经常见到课堂上老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剥夺”了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我们课堂上的深层思维交流实在太少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是碎片化的,他们缺少思维的逻辑性、连续性,缺少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缺少思维的批判性、独创性,概括之就是思维水平较为肤浅,思维习惯趋于浮躁,思维品质缺失严重,思维能力令人堪忧。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而且努力要“呵护”不同思维激烈碰撞、新的思维不断生成的课堂生态,还要“刻意”营造一种充满不可控因素和不确定性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魅力的。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课堂上思维的深度建构,培养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思考的年青一代。可以这么说,课堂上思维的深度,映射了教师的学术厚度。而我们平常所说的深入浅出,恐怕讲的也是这个意思吧!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课堂的思维有深度,才能让更多的学生达到“愤”、“ 悱”的状态,才能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课堂的活动有热度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上显然要设计各种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是评价课堂的重要指标。

课堂活动应如一首交响曲,时而如快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迅速的进入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时而如慢板,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安静地思考,平和地沟通;时而如小步舞曲,学生激情地辩驳,智慧地答问;时而如终章,学生既惊叹别人见解的高明,又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悦。教师应如指挥家,调控着活动,使之或舒缓、或激越、或深沉、或高昂。这样,课堂活动便有了力度,有了波澜,有了意境,有了激情,这便是课堂活动的热度。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活动有热度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才是充满智慧的课堂,才是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才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好的课堂,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不是专家名师特有的,不是名校学霸专享的。只要大家都能静下心来,努力营造立意有高度、思维有深度、活动有热度的课堂,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好课就隐于常态课堂之间,好课就在我们身边。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