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影响李嘉诚一生的左宗棠一句话

2022-07-01 01:08:49

 3月16日,90岁的李嘉诚宣布退休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李嘉诚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商业帝国越做越大,与他一直恪守左宗棠的一句名言有莫大的关系。


      晚清重臣左宗棠,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一位伟人,早年读书耕田喂猪,40岁出山,近70岁收复新疆。他不仅在战场上统领有方,而且学富五车,在为人处世上也是备受推崇,他说的很多话被后世奉为经典,尤其是以下几句,能让我们每一个人受益,从中也可以略窥左宗棠为何能大器晚成。


1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李嘉诚办公室悬挂的唯一的一幅书法,是左宗棠题于江苏无锡梅园的诗句: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李嘉诚视这句话为人生信条,邀人书写成一副对联,在李嘉诚办公室挂了五十多年,朝夕相对,深深的影响着一代首富。


      对这字句中的含义,李嘉诚深有所感:“对句刚开始的四个字,发上等愿、择高处立,连小孩都懂,也是我多年前就做到的,这不稀奇。结中等缘是太过热心不妥,太过则热病丛生,太冷则枯木寒岩,这不容易。至于享下等福,富贵后,能过朴素简食,就更不易。”

 

      李嘉诚生活中处处以此句为实践,所以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这24个字浓缩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就是胸怀远大抱负、 只求中等缘分、过普通人生活。

 

      “向高处立、就平处坐、从宽处行”,则是看问题要高瞻远瞩、做人应低调处世、做事该留有余地。

 

       纵观上、中、下,横览高、平、宽,居上时想到下,立高时寻找宽。所以无论在多么错综复杂的矛盾面前,都能够处变而不惊,遇险而不乱,既能创造一番事业,又能守住一番事业。

 

      “发上等愿”和“择高处立”,就是要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而且,往往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和智慧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

 

       “结中等缘”和“就平处坐”,结中等缘:对于人生中的机遇要倍加珍惜,但不可过分强求,人生之事,小财靠勤,大财靠运;寻平处住:做人切记勿眼高手低,要立足与细节,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可好高骛远;

 

      “享下等福”和“向宽处行”,就是要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在做事时留有余地,这也正如诸葛亮所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无论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还是“向高处立,就平处坐,从宽处行”,其中最关键的思想内涵,都是平衡。在矛盾中平衡,在前进中平衡。不仅包含着个人心理的平衡,而且还包含着内外的平衡、上下的平衡、左右的平衡、前后的平衡。平衡才能协调、平衡才能和谐、平衡才能发展、平衡才能进步。

 

      有势用尽,有福享尽,乃未懂收藏之道。易经言:事不做尽,势不用尽,话不说尽,福不享尽,凡事在不尽处,意味最长。

 

      可以说李嘉诚把中国的中庸之道发挥到了极致:立志做大事,但做人要低调,胸怀要远大,但大福不要享,只有做人做事都留有余地,才能在遭遇错综复杂矛盾的时候,在遇到突发事情的时候,能够处变不惊,遇险不乱,既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也能够守住一番事业。


2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

      此联是左宗棠15岁的自题联,抒发了自己的意志和抱负。45岁时重写了一遍,并留下跋语:“三十年前作此语以自夸,至今犹时往来胸中,试为儿辈诵之,颇不免惭赧之意。然志趣因不妨高也,安得以德薄能鲜,谓子弟不可学老夫少年之狂哉。”

 

      上联讲立志,可以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媲美。虽然家无半亩土地,身上没有半文钱,心里却关心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心忧天下”,借用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句意。

 

      下联讲读书。“读书破万卷”(杜甫诗句),与古代贤哲仁圣作精神上的交往,表达向古之仁人志士看齐的志趣,借鉴前人智慧,以提高自身的学问修养以及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领。


3

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大丈夫要越挫越勇,不向困难低头,不轻言放弃;不做一个烂好人,做个有才华的,能有所作为的人,既使被周围的一部分人嫉恨也勇往直前,当仁不让。


4

慎交友,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         

      出湖南湘阴城区,沿风景如画的湘江一路南行不足20公里,便有一处规模不大但却颇具风格的古建筑群落掩映在翠竹绿柳间,这便是左宗棠的柳庄故居。

 

      在这座宅院一个显眼的门楼两侧,左宗棠题撰了这样一副楹联:“慎交友,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短短12个字的楹联,体现了左宗棠谨慎交友、勤奋耕读、安于寒素、力克浮华的家教思想。这是高度概括的人生体悟,也是左宗棠对子孙后代乃至族人的深深期许和谆谆告诫。

 

      150多年来,左宗棠后人虽然多数已迁居北京、上海、山西等地,有的甚至移居海外,但楹联所蕴含的思想已作为左氏家训的重要内容,因循相传,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

 

      左宗棠得子较晚,长子左孝威出生时左宗棠已35岁。儿子尚幼,他就出为幕僚,后戎马倥偬,与家人聚少离多,甚至一连几年不曾与家人见面。虽然如此,他对子女的教诲没有丝毫松懈,经常写信告诫子女。

 

      有一次得知长子左孝威与一纨绔子弟结交后,左宗棠立即写信责备:“至子弟好交结淫朋逸友,今日戏场,明日酒馆,甚至嫖赌鸦片无事不为,是为下流种子。”他的侄儿得到过左宗棠的书信告诫:“侄移居省城,迥不若从前乡居僻静,切宜从严约束,勿令与市井为伍,致惹闲事学坏样,是为至要。”

 

      由于家教严格,左家子弟“虽两世官致通显,又值风俗竞尚繁华,谨守荆布之素,从未沾染习气。”

 

      左宗棠特别注重勤俭节约。自己率先垂范的同时,他还经常告诫子女,“子弟欲其成人,总要从寒苦艰难中做起,多酝酿一代多延久一代也。”

 

      左宗棠十分注重督促子女读书学习。在给子女的信中,他多次告诫子女:“人生读书得力只有数年。十六以前知识未开,二十五六以后人事渐杂,此数年中放过,则无成矣,勉之!”


5

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读书。

      要成为显门旺族,靠祖辈历代多做善事;要出好儿孙,靠鼓励种地读书。两者都做好了,家族才能百年兴旺,屹立不垮。

 

      同治五年(1866年)太平天国最后一股力量被左宗棠在广东梅州平定,遍及中国中国东南多省,绵延十几年的战火彻底熄灭,身为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将家眷接到福州,打算过一段安定团聚的日子。然而,朝廷三道圣旨,急如星火,将他调任陕甘总督,前去平定陕西甘肃回乱,并收复被及俄罗斯侵占的新疆。

 

      左宗棠无奈,只好打发家人回老家长沙。临别之际,左宗棠经过深思熟虑,写了一副楹联教育子侄后辈:“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读书”。

 

      从这副楹联来看,左宗棠对于积德累善,耕读传家的重视,跃然纸上。

 

      曾经,左宗棠为四个儿子成长困境失眠,担忧的很大原因是,他见过太多富贵之家一夜衰败的事情。远的不说,湘潭岳父周衡,当年何等荣耀。现在两个外甥纨绔得厉害,书没读好,事不会做,又抽鸦片,数万两银子,能经得起数十口人几年折腾?如今要靠从自己这里谋点差事,混点银子,勉强度日。亲家陶澍呢,位居两江总督,官拜宰相,名动中国,不谓不显。但死后骤然萧条,虽留下几万两银子,但安化小淹陶家为争遗产,已经闹得四分五裂,各,陶桄如今只能靠爵田收租维系家庭正常运转。

 

      看来,高官无论贪婪还是清廉,富贵还是安贫,都很难走出“富贵陷阱”。

 

      左宗棠认为,要走出这个“富贵陷阱”,就必须积德累善 耕田读书。

 

      为什么不定位于“仕读传家”?入仕是读书人本分,也是主业,能够实现固然很好,但国家官位有限,后代有才干且性格适合做官的人不会多,尤其做官的机会与平台,百不一遇,终归不能定为家族主业。家族要兴旺,扎根于“耕读”。也就是做乡绅,民间读书人。民间读书人家庭,介于国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社会地位、声望、财富,高过普通民众,又低于管理者。这种身份像脚跨朝廷门槛,进可做官,退可做民,即使不进不退,仍可以做社会中等阶层,符合中庸之道。子孙后代不管才人辈出还是平庸守常,乱世无倾覆之祸,治世无衰退之忧,家族都是“不倒翁”。

 

      在日常生活的具体做法上,如何“积德累善”,求家族兴旺,保基业长青。

 

      说到不如做到,身教胜于言传,左宗棠用行动阐释。

 

      左宗棠的身教言传,延续了左家耕读传家、知行并重的家风。左宗棠子孙后代,未曾出现过膏粱纨绔、社会的不肖之徒。

 

      左宗棠虽然位高权重,但后代并未沾染官场习气。长子孝威、次子孝宽、三子孝勋、四子孝同,均受左宗棠“谨慎交友”“力克浮华”等治家理念影响,虽出身显赫,但并无“骄娇”二气。

 

      长子左孝威,跟随左宗棠,在军中做了一名随军文书。行军中,左孝威衣食住行与普通军士一般无二,没有丝毫特殊。进军新疆时,左孝威即便感染风寒也没有要求特殊照顾,并最终病重,送回湖南老家不久后就去世了。

 

      次子左孝宽立志学医,经过潜心研读医书、经年累月的实践,终于成为一位颇有名望的郎中,并发挥一技之长,免费救治了不少乡邻,受到贫苦老百姓一致赞誉。四子左孝同通过勤学苦练,成为了著名的金石书法家。

 

      左宗棠嫡系后裔人丁兴旺,目前已延续至第九代,后人达数百人。“治有用之学”“成经世之才”。这些后人秉承祖训,左宗棠的孙辈以后很少出仕为官,大多投身于教育、科研、医疗、文化、艺术等领域,潜心研究、勤奋耕耘,卓有建树,出了数十位知名的专家学者。

 

      左宗棠的曾孙左景伊,是我国腐蚀与防护领域的著名科学家。他对科研有执着的追求,常常对身边的同事说,“努力是向科学进军的唯一保证”。正是凭借这样的精神,他攻克了裂缝腐蚀机理这一世界性难题,把我国对应力腐蚀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曾孙左景鉴,是著名的外科手术专家,上世纪60年代与黄家驷、裘法祖、吴阶平并称中国外科“四把刀”。50年代,左景鉴放弃了上海优越舒适的生活,响应国家号召,前往重庆艰苦创业,筹建重庆医学院(今重庆医科大学)和附属医院,为建设大西南作出了重要贡献。


6

纵读数千卷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

要守六百年家法,有善策还是耕田。         

      左宗棠本为书生,但他并不是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强调如果没有实际的事功,纵然读再多的书也不能称为识字。生逢国难,多事之秋,内忧外困,他先是入幕湖南巡抚骆秉章,为剿灭太平军出谋献策,然后出任浙江巡抚,亲自领军与太平军作战直至平定太平天国之乱。以钦差大臣先后督办陕甘军务、督办新疆军务,,可谓事功卓著,勋绩彪炳。书生多好坐而论道,能起而任事的少之又少。左宗棠实在是许多读书人的楷模。

 

      嘉庆十七年(1812)冬,左宗棠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左家塅,祖父左人锦是穷秀才,以耕读为本,以授徒为业,父亲左观澜也是穷秀才,长年坐馆,教书育人,两袖清风。左宗棠二十一岁中举,此后三次赴京参加会试,均名落孙山,他内心不服气容或有之,但这宗苦闷终究敌不过另一宗快慰,他在京城的大小书肆淘到了一大堆农书和医书,竟如获至宝。

 

      道光十二年(1832),左宗棠入赘湘潭周家,妻子周诒端温润贤德,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完全认同夫君以耕读为本的想法。

 

      左宗棠退隐乡间,不肯出仕,周夫人并无微词,但她深明大义,十分了解夫君的抱负和才能,因此也表明了更高的期许:“书生报国心常在,未应渔樵了此生。”

 

      左宗棠做上门女婿,在湘潭周家生活的那段时期心情是愉快的。他依照比例,亲手绘制了一幅纵横九尺、别以五色的全国地图。他写信告诉次兄宗植: 

      日来已着手画稿,每一稿成,则弟妇为影绘之,遇有未审,则共取架上书翻查之,十得八九,其助我殊不浅也。

 

      从二十九岁到三十七岁,左宗棠在安化陶家坐馆八年,专授一徒,此徒是已故两江总督陶澍的儿子陶桄,也是左宗棠的东床快婿。在此期间,他将耕读为本的想法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做到了有名有实。

 

      “买山而隐,为苟全之计”,“但愿长为太平有道之民”,左宗棠并非口头说说、笔头写写而已。祖上只传下几十亩薄田,长兄宗棫去世后,他与二哥宗植不忍分割家业,就将田产悉数留给了寡嫂。左宗棠在安化陶家坐馆,每年束脩能得二百两白银,家中用度多方撙节,四年的积蓄足以让左宗棠了却一桩心愿。道光二十三年(1843),左宗棠相中湘阴县东乡的柳庄,购入七十亩土地,建成小型庄园,“略以古农法之便于今者行之”,“日与庸人缘陇亩”,植桑栽茶种稻谷,还喂了猪,养了鱼,鸡鸭成群结队,“别有一段乐意”。

 

      咸丰二年(1852),左宗棠为左氏家庙撰写新联:

 

纵读数千卷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

要守六百年家法,有善策还是耕田。

 

      年逾不惑,他仍然以耕读为本,认为“良农胜过贵仕”,“务实学之君子必敦实行”。

 

      左宗棠重视农耕,他特别喜欢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诗句——“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耕读者的惬意溢于言表。他有个见解与众不同:孔子训斥樊迟,孟子责备陈相,原意在于劝导学人立志要立大志和远志,并非说读书人不应当务农。由于后儒讲习不明,“遂至博极群书,不知五谷,宁奔走于风尘,而怠荒于稼穑,名为学者,实等游民”。古代大贤伊尹生于畎亩,诸葛亮躬耕南阳,务农有何不妥?左宗棠不仅喜爱干农活,而且编著了一部《朴存阁农书》,只可惜未及付梓就散失了。

 

      务农好处多,左宗棠的身板子较绝大多数书生更为硬朗,他敦劝挚友胡林翼去田间地头亲身体验,后者心存疑惑,咨询本家几位叔叔,都说这不是读书人修身齐家的良策,于是他就放弃了。日后,左公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救火队长”,吃了不少苦头,办了许多大事,活到了七十四岁高龄,相比而言,胡林翼体弱多病,只活了五十岁,未尽其才,着实可惜。

      左宗棠以耕读为本,受益良深,其荦荦大端有四:


      一,知稼穑之劳苦,晓民生之艰难,日后他做封疆大吏,重民命、惜民力均出于自觉;

 

      二,以实学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实学,力戒空疏,务求切实;

 

      三,收放自如,进退有据,进则能兼济天下,退则能独善其身;

 

      四,小处着手,大处着眼,经世致用,有根有源。

 

      由此可见,左宗棠大器晚成,绝非偶然。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