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吴岩介绍,经过几轮调研和征求意见,目前“拔尖计划”2.0版的主要举措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定位,要强化使命驱动。“拔尖计划”承载着使命,是一个优中选优、好中选好的计划。高等教育在今后中国的发展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角色?要在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更多地发挥引领作用,要提供动力。二是导师,要注重大师引领。导师应该是大师级的人物,不只是指科学研究或者学科水平,一定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才叫大师。三是学习,要创新学习方式。他认为,书院制有可能是我们要探索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把西方的书院和中国的书院结合好,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才、还要有德,有熏陶、有浸润。四是融通,要培养综合素养,促进学科交叉。我们培养的拔尖人才是要有人文情怀、家国情怀、民族情怀、世界胸怀的人。五是交流,要深化国际合作。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国际文化理解能力。六是标准,要科学选才鉴才。真正发现和遴选有志于攀登世界科学高峰、引领人类文化进步的优秀学生参与计划。
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顾问施春风在讲话中指出,人才总是各具特色的,不能用单一的数字来衡量人才,识别拔尖人才应该因人而异。拔尖人才的培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大学来构建良好的后天环境,对于家庭和学校来说,需要做的是减少学生的社会压力,支持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发展兴趣爱好,鼓励学生质疑和跳出思维定势,给予年轻人更多探索和实验的空间,鼓励他们表达自我。对于社会来说,需要做的事是淡化统一性,强调个性,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展开交流,鼓励年轻人与教师和前辈展开理智的对话,做到尊师重道。
“大师并非出自于培养”,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说:“我们应该提供能够产生大师的沃土。”他认为,培养拔尖人才要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不能用短跑冲刺的心态来对待这个马拉松赛跑的过程。青年人不能做“空心人”,要树立远大理想,以杰出科学家的奋斗和贡献来激励自己,对自己的专业持有浓厚的兴趣,始终保持好奇心,注重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同时,面对学习和成长中的挫折,要具备百折不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