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探索书画艺术的大众化之路

2021-07-01 02:43:44

     当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人们都把精力集中在生活方式上,注重了iphone、ipad、微博、微信等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这种享受正以惊人的速度深入青年人的心,也在大众中不断普及。面对这一现实,我们艺术工作者必须思考这样的一些问题:为什么艺术原本就是一种精神内容,它本身也是源于生活,为何艺术却不能成为一种普遍的精神生活方式呢?为此,笔者几十年如一日地探索着书画艺术的大众化之路。

     

 书法:宁静致远(四川泸州藏家收藏)            作者:廖文斌


一、        书画作品普及现状

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意识形态。显然,艺术作品是一种精神产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她在大众中的作用是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通过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在书画作品的欣赏过程中,作者运用墨色丹青、线条粗细、冷暖光影和材质等艺术形式语言把自己所曾经体验过的感情表达出来,用生动的点线语言和文字感情来感染观众,使观者体验到与创作者同样的感情。因此,书画作品是艺术家借助一定的手法创造出来的具有审美意象的成果或产品。而审美意识是人类特有的精神产物,理应是人们欣赏作品的基本属性诉求,每一位普通大众理应接触艺术,能欣赏和收藏书画作品。然而价格虚高的纯艺术性艺术品、不规范的艺术品市场以及大众化美术审美教育的缺陷等诸多因素,挡住了老百姓触摸艺术作品的“手”,隔断了艺术大众化之路,阻碍了那些纯艺术性的艺术作品向大众化迈进的步伐。可以想象,书法艺术大众化之路将举步维艰。

      

 书法:雅量容人(北京藏家收藏)                    作者:廖文斌


二、        书画作品大众化的必然性

 书画艺术作品大众化并不是艺术的通俗化。艺术的通俗化确实在当下的一些艺术门类中出现,比如通俗音乐和通俗的日常工艺品,这与生活需求关系密切。然而,艺术的通俗化应有个尺度,否则由通俗而庸俗,进而低俗,诸如超出人类道德底线的某些行为艺术和没有书法传承的“大师书法”就是一例,他们低俗艺术应该或者已经招来了抨击,致使人皆唾弃之。其实,书画艺术的大众化过程中出现通俗化是正常的,通俗化只是艺术通向大众化的一个驿站,而不是终点。实现艺术大众化也许很遥远,但它不单单是艺术界一个高尚的远大理念,、教育、哲学和历史等领域的终极目标。

丙烯画:穿过树林的乡音(上图)、甲午山(下图),广西北海私人收藏      作者:廖文斌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一些艺术形式和艺术理念在历史的洪流中早已经被淘汰了,那些能扎根普通大众的书画作品如壁画、唐楷、中国画等说明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人们乐于欣赏。其中不乏多是通俗的艺术作品,“俗”的作品易于大众接受,易于传播和交流,具有艺术大众化的特点。在任何民族的文化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通俗与高雅的文化艺术并存共生,相得益彰,俗是雅的基础,雅是文化艺术的高峰。当大众不满足于俗的文化艺术时,则必将对俗作品予以加工,赋予其深刻的内涵,使人接受,成为纯粹娱乐性的艺术,此时便是艺术的大众化了。事实表明,只有一部分大众具有较低的文化艺术层次,这部分人只会欣赏俗文化艺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层次的不断提高,普罗大众必将自觉自愿地接受具有一定审美水平和艺术价值的艺术作品,进而走上正确的艺术鉴赏之路,以前的文化艺术史也验证了书画作品的大众化之路是一条“康庄大道”。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书画作品特别是纯艺术的作品受众人群可谓不多,但只要立足于本民族特色和从大众生活立场出发,人民自然会乐于接受,受众人敬仰的艺术必将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并长盛不衰。

中国画:小憩(广西南宁私人收藏)                 作者:廖文斌


        历史告诉我们,原始文化形态的艺术起源于原始宗教。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艺术是神的活动,艺人是代神立言。同样,我国最早的艺术作品起源于礼仪——巫术礼仪,比如我国各地的原始壁画、建筑和雕塑,都有很深的宗教礼仪印痕,这些艺术作品的生存方式与西方的艺术作品一样从来就不完全脱离礼仪功能,在各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节日都具有全民性的宗教活动,活动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而这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大多以歌舞、书画等艺术形式传给后代,这个传承过程就是艺术的大众化过程,不可否认也是通俗化的过程,同时也说明了书画作品脱离不了世俗化。随着人类的发展和我国印刷术等四大发明的推动下,艺术品的发展道路发生了最深层的变化,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逐渐不再是礼仪了,很多书法绘画作品已成为大众欣赏的对象,虽然在我国大部分是复制品,但美术作品的复制品可以轻松自由地飞入寻常百姓家,让艺术品显露出新面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艺术的世俗化和大众化,这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中国画:富贵吉祥(广西南宁私人收藏)         作者:廖文斌


     书画艺术作品从诞生起就被搁置在神的位置上,人们只能是仰视和膜拜,决定了艺术的“小众化”。当艺术的功能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后,必然将改变大众与艺术的关系,改变书画艺术作品的独尊和神秘色彩地位,开启艺术大众化之门将水到渠成,书画作品就势必走入百姓的厅堂,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画:鸿运当头(广西玉林私人收藏)           作者:廖文斌


三、        实现书画艺术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书画艺术作品的大众化问题,在许多艺术家眼里似乎是难以解决的课题。事实上,优秀的书画作品并不都是“曲高和寡”,一部分优秀作品虽然是宗教题材,但已经很好的解决了艺术的大众化问题,如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创世纪》壁画作品,可以说是艺术大众化问题得以协调解决的很好范例。

      如何在当代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积极进一步推进书画艺术大众化?首先,经济的发展是前提条件。在人类历史的过程中,艺术与经济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文化艺术依赖经济的发展。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性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自尊需求、美的需求等不但有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人们生活这一基本需求获得满足之后,高一层的需求才会产生。对此,笔者深有感触,百姓们是不会在吃不饱、穿不暖、睡不着、露宿街头的情况下来谈美术欣赏。因此,目前的艺术大众化特别是美术作品只能是暂时的“小众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普通老百姓的精神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智慧在逐渐开启。人们在解决温饱以后,开始慢慢懂得精神食粮的重要,也开始重视精神产物。这种现象在我国沿海城市或发达城市表现得比较明显,就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看一个人的品味如何?人们不是看他开什么车、住什么房,而是看他家中挂什么作品,因为发达国家的人们注重精神方面的素养,讲究艺术作品的原汁原味。可见,当人们没有任何经济压力的情况下,才会开始研究、欣赏精神领域的东西。

     

书法:紫气东升(广西南宁私人收藏)             作者:廖文斌


 其次,书画艺术要走大众化之路,必先使艺术通俗化。因为,通俗化是“众多”的基础,没有众多,哪来的大众?比如:唐宋艺术家将美术作品绘制于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团扇、灯笼及屏风等生活用具之上,人们在耳闻目染的环境中艺术品位自然发生变化。所以艺术大众化必须要与时俱进,走大众生活的通俗之路,特别是在表现题材和技法上要通俗易懂,毕竟能接受抽象派绘画艺术的观众不多,就像大多数观众比较喜欢欣赏通俗歌曲和卢浮宫中的现实主义绘画题材一样。在这个通俗化的发展过程当中,允许书画作品有赝品、印刷品等尴尬局面,这就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出现的尖锐问题,主要原因就是人的价值观出现扭曲和艺术作品的质量标准。这些因素一方面促使艺术的繁荣,另一方面也促进艺术大众化的健康发展。

书画作品:上善若水(广西私人收藏)             作者:廖文斌


再其次,书画作品要进大中小学校,更要进基层社区。著名国画大家喻继高曾经说过:“一个艺术家能把自己的艺术作品直接送到最基层,来为广大群众服务,是宣传文化的最好措施”,不错,如果艺术没有群众的话,艺术就没有价值,所以艺术家除了把自己的作品画好以外,在创作时还要想到自己的作品是否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心中装着群众。因此,优秀的书画作品除了在美术馆、美术展览馆这种艺术殿堂展示之外,应挑选一定数量具有标准化的艺术作品到大中学校和基层社区展览,以影响下一代文化艺术传承者,使他们接受审美教育,拓展群众的视野和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同时可让青年书画爱好者效仿展示的艺术作品,并以此作为他们的创作动力。毕竟,这些艺术作品确实水平比较高,有利于观众在懵懂时期慢慢开启他们的审美意识,逐渐学会欣赏作品,引导热爱艺术的人走向一条美学之路,实现艺术大众化。因此,笔者认为,好的书画作品不能只在诸如卢浮宫那样美术馆挂着,书画家应该“低下高贵的头”把艺术作品送到普罗大众面前,满足他们初期的精神需求,因为普通大众对于艺术作品还是有比较强烈的欲望的,虽然对书画作品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认识。

书法:诸恶莫作(私人收藏)                         作者:廖文斌


 最后,把艺术教育落实到实处,摒弃传统观念中的“副科”思想,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我国有一个严峻的事实就是中国对美学教育的严重缺失,这是制约艺术作品进入普通百姓最主要的制约原因。我认为,现阶段普通百姓要拥有艺术作品或主动去欣赏书画作品,必须具备三点:一是对艺术作品情有独钟;二是艺术作品确实有较高水平和较高的含金量;三是没有经济生活的压力。其中,最最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和正确对待书画作品。现在,喜欢专门移步去观看书画作品展览或购买艺术作品的人,他们的出发点就是喜欢,而喜欢就是无价的,他们在喜欢中、美感中感到快乐与向往,从而趋之若鹜。根据目前我国的国情,使艺术作品走进寻常百姓家需要很长的时间,路途也还很遥远,需要一天天、一代代去做才能完成这一宏伟目标。但当下我们能做到的是,不断地举办展览,频繁到大中小学校不断地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媒体不断地传播书画作品,唯此引导大家欣赏、收藏艺术作品,书画事业才方兴未艾。

国画:水牛(私人收藏)                               作者:廖文斌


四、结论

审美学是一种贴近生活又略高于生活的普遍哲学。书画作品通过一定的艺术语言塑造审美形象,来表现生活美,使人用一颗爱心去审视事物美的一面,从而感到生活的快乐。我们要让书画作品不再是高高居于庙堂之上的阳春白雪,而是普通大众都能够欣赏的作品,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原文已在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大舞台》上发表)


【作者简介:廖文斌,扶绥人,广西师范学院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教学】

作者(左)与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西美术家协会刘绍坤主席一起观看书画展。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