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施梦莲:与草木同生,却要作为于世间 | 学友感悟

2020-11-17 00:24:10


/施梦莲(思想食堂会员)


海门张謇纪念馆进门的照壁上写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



1


游学随思


参加思想食堂的南通游学,做了两天南通人,一是去南通游一游,二是了解一下张謇其人。浮光掠影,却有惊喜。


这次游学中,我和老师们,特别是和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的负责人高广丰老师的交流得益匪浅。他不仅用三个小时从实业政治家的角度介绍了张謇的故事;更难得的是,他提到了“宣传”的张謇和“研究”的张謇是不同的。


这位南通海门的思想者,激发了我的探索热情,让我写出我眼中的张謇。


张謇纪念馆外部一览



2

穿越张謇


张謇,南通海门人,1894年,42岁中状元,1895年开始筹办大生纱厂,之后办油厂、铁厂、面厂、书局,还有染织、房地产、电话、轮船、垦牧、盐业等公司数十家企业。


此外,还创办南通师范、女子师范、农业、医学、纺织、传习所、小学等学校、博物馆、读书馆、剧场、体育场、气象站、公园、医院、养老院、育婴堂、聋哑学校等教育、慈善和公益事业。


民国初期,张謇短期担任政府官职,在担任农商总长期间制订了许多关乎国计民生的制度。他大多数时间致力于南通地方自治,被誉为“实业大王”“山中宰相”,并留下很多传世日记。


张謇肖像


游学南通前,我对张謇生平略知一二;两天的走访,使我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在我眼中,张謇如果能穿越到今天,他是一个政治家、创业家和投资家。


他为了实现远大抱负,执着地创业三十年,践行“地方自治”的理念,为南通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作为一个政治家,1895年,张謇领导的士绅集团主张“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以“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为主线,构建南通的新世界雏形。


一百多年过去了,如今南通到处留有他的印迹,张謇也成为南通人心目中“一山一水一人”中的“一人”,继续影响和激励着后人。


纪念馆展示墙


当地人称张謇为实业家,确切地讲,我认为他应该是一个创业家兼投资人。


我们去了大生三厂,据老职工介绍,这个厂张謇一共只去过三次。


回来查阅资料,提到张謇筹办第一个纱厂的过程,他被张之洞奏请奉旨办厂,负责筹款和招募股东,具体实施工作还是由沈敬夫打理,所以他是一个实业开创者。


正是这种又近又远的身份,让张謇在大生辉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兴办其他几个厂,并创办学校和公益事业


其中需要关注的是,当时张謇的早期共同创业者刘厚生,关注到较高的官利是许多企业倒闭的原因,曾提醒张謇注意通州人以多付股息为荣是危险的。


但张謇没有在意,继续“本小事大”“急进务广”。最后因为多种原因,后期企业被债权人组成的银团接管,导致张謇创业成功,却守业失败。


这件事给我们的启发是,任何一个时代,要做一个持续创业成功的人,都极其艰难。而对于创业者来讲,其资本运作能力的大小,决定着企业在发展的路上能走多远。


学友们与高广丰老师探讨


参加游学的上海汇竑共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吕长春在游学过程中分享说,当他把张謇仅仅是当作实业家来看待的时候,他充满了疑惑。而随着了解的深入,知道张謇的抱负和创业史后,他一下子就感觉正能量满满了。


这让我联想到另外一个人——证大投资集团的戴志康。他是上海张謇会会长。


在他们集团的网站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张謇在去世前,其创建的大生集团为公益事业的垫款高达70多万两,对其他企业的借款超过112万两,加上被其他企业占用的资金,三项合计超过大生集团全部营运资本的45%。”


戴志康对此有着另一番的解读。在他看来,学者可以靠学术说教推动社会前进,官员可以靠行政力量推动社会进步,自己是生意人,终究得做好企业,才能有“资本”推动社会文化发展。


戴志康还说:张謇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也就是做了三十年的创新,做前无古人的事情。就是你要能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大家都能做的事情你就不用去忙了。他们集团在2015年放弃了房地产业务,全面转向文化和健康产业。


学友们沉浸在酒香四溢的世界


我在戴志康的身上看到了像张謇一样的海门汉子的抱负,不仅吸取张謇的创业精华和开拓精神,同时也能懂得取舍,发挥自己擅长的,持续发展企业。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今天我们走近张謇,更要穿越到张謇的时代去认识张謇,清楚地认识到,时代和环境不同了。


如果是政府官员下海创业,要知道海里的世界是另一个天地,想不被淹没,就要忘记自己的过去。


如果是一个投资人,不要以为自己懂金融,精于每个企业的运作规则,不要插手太多,把投资的企业玩死。


如果是创业者,需要理解政府担当着民生的重任,不仅要经营好企业,还要做一个合格的纳税公民。



3

教育为先


张謇在大生纱厂成功之后,就开始兴办教育,开创民间办师范学校的先河。南通师范作为我国近代第一所民办师范学校,被载入史册。


之后,他创办了各种学校达370多所,延揽了海内外的教育人士到南通为师。


1920年,张謇曾邀请美国的杜威先生来到南通演讲,这位世界级的教育家非常肯定和赞赏南通的教育。


如今苏州大学医学院,扬州大学等多所高校都是后期从南通的学校分离而来。南通每个市的中学也都非常有名,都是当初张謇大力投资教育的成果。


高广丰老师提到,他上的中学就是张謇倡导兴办的通海五属中学(今江苏省南通中学),张謇以诚恒为校训,教育师资力量雄厚是它的传统。中学里有好的老师打好了基础,到大学才有好的发展,也让他受益一生。


现场体验陶艺的学友们


我更关注家庭教育对张謇的影响,可是接触到的信息只是强调张謇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提到最后那次科举考试,是在他父亲张彭年的催促下参加的。我想他父亲一定是个很不普通的农民。


游学回来后,我向高老师请教这个问题,他给我发了他写的《略论张謇的家庭出身及其影响》。文中,他从“几度兴衰、耕读传统、本末兼营、乡绅作派”四个方面,介绍了张家祖上读书、耕作和经商的历史。



张謇的父亲作为一个乡绅,在张謇十二岁时,请秀才来家中教授三个儿子,“其望子为士之心尤挚”,他自己也终身追求亦耕亦读的生活。


张謇后来在《迻簃记》中提到父亲“营柳西草堂二楹,有书八椟,题以‘自随’”,以后又“易草而瓦,且扩为三楹”。


没有父亲这样的耕读传统,张謇就不可能以大半生光阴,科考多次不中仍锲而不舍,最终得以大魁天下,也不可能有终生钟情教育和投身实业的壮举。


由此可见,家庭的教育给张謇后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游学结束,和老师、同学们的交流和探讨还会继续穿越的过程因为未知、疑惑、悟道而充满乐趣。





曾获得“2016年感动无锡”创业人物网络人气奖。

 

一个勇于挑战和超越自我的人。从中国电信的管理岗位下海,确信自己在体制外能得到更大发挥;


一个不断反思,同时也能不断向他人请教的人。个体只有不断吸取他人的智慧,才能更强大;


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人。从国企出来创业的过程中,生存下来的原因,是能够在行业、项目中,通过学习和思考,找到公司业务的营销和创新突破点。




Ⅲ期南通游招募中

为了让更多的学友能走进南通,了解张謇,南通游学第Ⅲ期即日起开启招募,Ⅲ期游学会在I 、Ⅱ期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调整。

长按下图▼即可加入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