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

公务员倒卖福利房?黄少安浅析中国经济结构调整

2023-06-05 09:59:46

从经济增长来说,高公共福利也就是消费支出,就会减少对生产的支出,长期对经济增长不利,回过头来也会威胁老百姓的长期福利。民众也要慢慢体会这个道理,不能对公共福利要求太高,因为高公共福利不能解决问题,最终反而会带来新的问题。羊毛出在羊身上,政府的公共福利提供得多,收税也会多,这是一定的。当政府高债务和经济不景气碰在一起,就有可能出现政府破产,。

很多人说中国今年经济不太景气,其实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快的,7%,当然我们希望更快。根据世界各个国家经济发展规律,一般是到了经济危机或经济不景气时、增长速度比较低谷时,各个国家都在强调经济结构调整,主要是把一些落后的产业、落后的产品、落后的企业淘汰了,从而实现产业的升级,提高经济的竞争力。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应该说不太理想,为什么?当时认为为了保就业就要保增长,为了保增长4万亿就砸下来了。那些该淘汰的产业、企业、产品,不仅没有被淘汰,反而打开通道,被保护起来了,接下来就是产能过剩了。

中国现在告别过去的高增长,增速回到7.3左右,现在政府和领导层同样面临压力,说是回到了“经济新常态”。但是到了今年第四季度,要保7.5%左右,不保会不会影响失业率的提高。

警惕收入分配调整的陷阱

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国目前在宏观意义上关注的焦点,怎么调?有很多维度。地方各级政府关注比较多的是产业结构调整,老百姓关注比较多的是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政府作为融资主体或者投资主体,实际上也是市场主体,企业和政府有融资结构、投资结构的问题,从国家经济结构发展空间来说有地区结构的问题,从制度层面来说有所有制结构问题,所以现在在提混合所有制。收入分配结构大家很关心,这也是跟大家最相关。中国现在已经步入到中等收入阶段,很容易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即收入分配悬殊大,老百姓又对公共福利的要求高,开支大,政府面临着多难选择,在公共福利的供给和长期的经济增长上要做选择,做平衡。

东南亚一些国家、拉美一些国家,就是经济落入这个陷阱后,再也没爬起来。所以中国要高度警惕,要采取措施跨越这个阶段。一旦跨越过去,就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所以,收入分配结构调整非常重要。

中国现在的分配现状,首先就是收入分配的悬殊拉大了,人均收入进入了中等收入阶段,但“人均”概念掩盖了很多问题。二是分配不合理表现在创造财富或创造知识的不赚钱或者赚钱很少,倒卖财富和知识的赚钱多,少数倒卖权力的最赚钱。实体经济部门,从事农业的不赚钱,生产工业品的不赚钱,现在生产电视机、冰箱等工业品的都是微利了,2%左右的利润率就算不错了,金融部门的利润率高,当然也不是说现在的金融就有问题,但是赚钱多。

这样的状态会导致人们的价值观混乱,或激励机制出错。大家不想通过劳动来创造财富、通过劳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是想在分配的环节里多分一点,通俗来说大家不努力做蛋糕,而是在分蛋糕的时候想多分一块,至于说怎么分不管,分到手就行。

再就是导致各种管理资源错配和浪费。比如大量资源都在非实体经济部门,金融领域、现代物流领域、投资领域等,最典型的就是人力资源错误配置,现在中国最有才华的都往党政机关和金融领域挤,这是很糟糕的一件事。一个正常的体制下,公务员是一个低风险、低收益的职业,可是现在成为高风险、高收益的职业,赌性很重。说实在话,,绝大多数的公务员收入不算太高,他们也挺难的。但在高校里都是尖子生,现在进入公务员队伍的谁不是精英,这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出来的。多数公务员熬到处级,辛辛苦苦一辈子。但为什么大家都往里挤?这个问题大家要想一想。怎么才能改变这个状态呢?首先就是回归劳动价值论,鼓励民众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赚钱。

公共福利供给要有预期管理

这里着重谈谈公共福利。中等收入陷阱本质是公共福利的陷阱。现在中国老百姓和20世纪70年代不一样了,大家物质享受的欲望膨胀起来了。都想过好日子,这是对的。但是总有一些人能力差一点,或者把握机会的能力差一些,收入就低一些,这是正常的。过去大家都穷,也就在心理上觉得无所谓。现在可不一样了,你富我穷,心里不舒服的程度就比原来大很多。再一个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三十多年,国家也比原来有钱了,民众就希望国家能够提供更多的福利,所以公共福利的预期也增加了。领导层比较亲民,很愿意关注老百姓的事、关注民生。一汇报、一考察发现一些地方的老百姓过得不好,就表态说这个问题要解决,如果有失业就有失业救济,跟着是医疗保障、养老保障、住房保障,甚至买不起房子政府就要盖保障房等,这些都属于公共福利。公共福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需要钱的。当经济高速增长时,大家收入都增加时,公共福利增加不增加老百姓的感觉没有那么明显,但是当经济不景气时,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的时候,老百姓反而对公共福利的要求更高,这事就难办了。


要从科学的角度认真考虑,对老百姓公共福利的财政支出应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各级官员不能滥表态,要从财力出发,不能完全按照老百姓的意愿来。我和在座的各位一样都是老百姓,都想公共福利越多越好,但提供公共福利是要钱的,这些钱从哪里来,想一想,最终还不是来自于财政收入,来自于我们自己。公共福利是有刚性的,只能加不能减。比如说政府能够给老百姓解决100块钱的公共福利,政府官员为了显示自己的亲民,说给120块钱的公共福利,结果到时候解决了118元,还被骂说你说话不算数。所以,对民众在公共福利上的预期进行管理,虽然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但重要。


从经济增长来说,高公共福利也就是消费支出,就会减少对生产的支出,长期对经济增长不利,回过头来也会威胁老百姓的长期福利。民众也要慢慢体会这个道理,不能对公共福利要求太高,因为高公共福利不能解决问题,最终反而会带来新的问题。羊毛出在羊身上,政府的公共福利提供得多,收税也会多,这是一定的。当政府高债务和经济不景气碰在一起,就有可能出现政府破产,。

产业结构调整应因地制宜

再来看一下中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现在各级政府一说经济结构调整首先想到的就是产业结构调整,而且将产业结构调整等同于产业升级,各个地方政府说到产业结构调整就在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到处搞高新技术产业园。不能说不对,但是也得从实际出发,哪有那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从2008年一直到现在,年年都在喊调整产业结构,结果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在努力发展第三产业,但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是在提“重新工业化”,发展实体经济,为什么?产业结构调整是不同产业结构之间的比例关系。这种产业之间的比例,不同国家或者一个国家不同地区,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完全不同的,要接受具体的资源和起点的约束等,山东与广东可能是不同的。像山东去发展金融业,要建“金融中心”,可能就不是明智之举。


产业升级是相同的,是指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企业和产品的价值。产业升级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对传统产业加以改造和升级,不要一说产业升级就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没有那么多,而且发展到现在,绝大多数的财富都是工业和农业部门创造出来的,我们要利用新技术、新理念、新工艺、新体制、新理念来改造和提升我们传统的工业和农业,这是产业升级的主要着力点。


另外确实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应该的,但是中国这么大,不同的省、不同的地区应该有不同的选择,不能一窝蜂。中国前几年说光伏产业,利用太阳能,结果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笑话。各地一拥而上,都在发展,形成恶性竞争,导致产能过剩。


产业结构和产业水平是由生产要素结构和生产要素的水平决定的。如果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经济体,生产要素主要是通过土地把大量低素质劳动力利用起来,那就要好好地利用。但一旦过了这个阶段,光靠资源红利、人口红利永远不能成为发达国家,产业不可能升级。发展到一定阶段,想实现产业升级,必须改善生产要素结构,降低对自然资源和低素质劳动力的依赖度,不能再吃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应该吃技术红利、人力资本红利等。


所以中国目前这个阶段,政府最应该干的事就是花钱培养培训国民,提高他们的文化和技术素养,将钱投在人身上。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国民,没有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没有科学技术的领先,想实现产业升级是不可能的。退一万步说,即使有钱购买世界最好的设备,但如果国民素质不行、产业工人技术不行,生产出来的产品也还是不行。政府不要去搞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这是市场、企业做的事,政府就是要将钱投在人身上、投在科学技术上,将钱投在办学上。前几年中国干了一件很好的事,具有战略意义,就是大学扩招。所谓大学生失业是一个伪命题,不妨去调查一下,毕业两年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很少。中国现在高速发展中,就业机会那么多,怎么会找不到工作,只是暂时找不到预期工资的工作,暂时“失业”而已。


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


最后说一下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全世界经济不景气,但怎样看待目前的经济增速?其实能够保持在6.5%-7%,已经很快了。现在应该关心的不是增长速度,而是经济增长的质量。驱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怎么看待投资?现在很多专家都在批,还有一些非专业人士也感觉到现在中国GDP增长还是靠投资拉动为主,投资拉动占的比重太高。这种批评至少对于中国现在的绝大多数地区来说是不对的,为什么?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在努力成为发达国家,已经到了关键的阶段,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后期阶段。什么是现代化呢?现代化的两个轮子,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两个轮子在驱动现代化。工业化就是造工厂,城市化就是造房子。造工厂要投资,造城市、造房子要投资,不投资完成不了城市化和工业化。在不同的地方造了工厂和城市,将不同地区的工厂和城市连接起来,修铁路、公路,建机场,基础设施这些也都是投资。


一个国家绝大多数地区,没有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现在天天在批评投资太多,但是不投资怎么现代化?应该批评的,不是投资拉动为主,而是如何提高投资的效率,改善投资的主体结构。中国经济“两头在外”,解决了就业问题,应该说这是高效利用了全球市场,把中国人多且素质低但资源少的局限发挥得很好,这个阶段是中国必须经历的阶段。但现在这个阶段,中国可以考虑产业升级的问题了。


再说消费,消费拉动GDP增长。说句实在话,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根本不需要政府操心,而且政府瞎操心没有用。消费问题本质是个收入增长的问题,有钱谁不会花?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文字整理:陈建利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全国教育机构推荐虚拟社区